2022年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將於本週六(11月26日)舉辦,高雄市長候選團隊也紛紛針對社會住宅、產業轉型、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等各面向提出相對應的政策,但關於文化政策的相關政見,不論是在新聞報導或是在公辦的政見發表會上,能見度與討論度都不顯著,也尚未提出一個有系統性的文化政策白皮書。在現在各地紛紛喊出「文化治市」,且總以大型藝術活動作為城市精神號召之際,若在城市治理上缺乏長遠、有系統性的文化政策作為方向指引,恐怕「文化治市」會淪為一次次的活動消耗,不僅難有真正的累積,也會與在地文化發展脫節,若如此,未來藝文環境的發展不免令人擔憂。
典藏ARTouch團隊(ARTouch)為更貼近觀察高雄在地藝文生態,諮詢了數位不同藝文領域的高雄在地藝文工作者,蒐集各方意見,於今年十月底擬定了五大面向的問題提供給高雄市長候選團隊:分別是「藝術場館的長遠目標及任務」、「藝術節慶活動的永續發展疑慮」、「藝術教育及人才培育」、「文化專業人才聘用的評估標準」、「行政單位如何進行跨部門整合」,期盼高雄市長候選團隊能提出具體的回應以及相對應的文化政策。本文刊出柯志恩候選團隊(柯)在11月23日以書面方式的回覆:

藝文場館的長遠目標及任務
ARTouch:高雄近年來興建了眾多藝文場館,包含今年十月甫開幕的內惟藝術中心、2021年開幕的海洋流行音樂中心,以及持續發展的駁二藝術特區,亦設有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電影館、高雄市勞工博物館、高雄市文學館等館舍,具備眾多優良的藝術場館與硬體設施,想請問高雄市長候選團隊的文化政策,是否可以針對各機構的具體經營方向與指標做說明?這些場館的長遠任務是什麼?效益如何評估呢?
柯:藝文場館要興建很容易,要長遠經營卻很困難,要經營得有聲有色,更是難上加難。
過去很多主事者有一個迷思,以為只要興建了藝文場館,就可以帶動藝文的發展。可是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場館蓋得再漂亮,投資再多的錢,如果經營不善,就會變成蚊子館。
藝文場館是文化的聚點,是民眾參與文化的中心。場館人氣的高低,就是這個城市文化發展好壞的象徵。
高雄蓋了那麼多場館,我當然不能否認主其事者的用心,但有沒有用心經營呢?
所以我如果當市長,一定會找非常專業的人來經營場館。因為館長才是決定場館經營好壞的靈魂人物。館長很重要,必須夠專業,尤其不能像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國外重要博物館,館長當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大有人在。國內博物館的龍頭,故宮,當年蔣復璁當了18年院長,秦孝儀當了17年院長,都做到七、八十歲才離職。這樣才能累積專業,而且才能讓館員培養良好的默契與凝聚力。
所以,如果我當上市長,前任市長時期做得好的館長,我會讓他繼續做下去。反過來說,假如我當了市長,卸任之後,我任內的好館長,也希望下任市長能讓他繼續做下去。不要受到政治的干擾,更不可以把文化單位的領導當酬庸。

強化藝文教育、完善保障制度以達藝文產業永續發展
ARTouch:高雄近年來亦舉辦了多場大型的藝術節慶活動,光是今年就包含2022台灣燈會、2022台灣文化創意博覽會、2022台灣設計展等,雖成功吸引參觀人次,但藝術節慶資源多來自於中央,並非常態,節慶又難逃曇花一現的疑慮;且資源過度集中於單一地區,容易造成藝文環境發展不均的現象。請問高雄市長候選團隊,高雄接下來如何發展長遠的藝術文化活動、平衡區域的藝文發展?並將藝文資源實際挹注於在地文化產業,讓藝文產業能夠永續發展?
柯:我個人認為所謂「平衡區域藝文發展」是一個迷思。每個地區有它適合發展的特色,沒有必要強迫每個地方都辦節慶。請問你會要求每個地方都成為觀光景點嗎?你會因為有的地區沒有蓋工廠,就覺得經濟發展不均嗎?
過去就是因為太強調「平衡區域藝文發展」,浪費太多公帑。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在人煙稀少的地方蓋大型博物館,譬如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又譬如故宮南院。南院為了擺脫蚊子館的噩運,不惜砸重金在園區辦無人機、水舞,雖然吸引了一些人潮,可是仍沒改善院內觀眾稀少的窘境,所以必須將資源放在適當的地方,讓各區的藝文特色得以充分展現。
我認為,要長遠發展藝文活動、甚至有更多的資源挹注在地藝文產業,必須先強化藝文教育,營造藝文環境,讓藝術與社會連結,透過媒合藝文團體與學校進行藝文推廣,或於社區開設藝文課程,以鼓勵企業與民間投資或參與藝文活動,以增進城市文化認識、提升藝文素養。
同時,我們也要完善藝文保障制度及整合補助項目,以改善藝文人士的職業環境,包括可以參酌國外藝文工作者保障制度,規劃本市藝文團隊或工作者完善的保險制度。並盤點本市藝文團體或個人的實際需求,整合各項補助,訂定明確之補助項目,以提供符合藝文團體需求的補助。當藝文團體或個人的基本生計得以保障,就會有更多空間可以長遠規劃及發展藝文活動,提升藝文品質,進而吸引更多資源挹注。
推動藝文場館投入藝術教育
ARTouch:城市長遠的藝文環境除了藝文工作者的培育外,更需要培養觀賞藝術、文化的觀眾,才能創造健全的供需產業鏈,想請問高雄市長候選團隊針對藝術教育是否有長遠且具體的文化政策?
柯:這是藝文供需的問題。長久以來,文化政策偏重在幫助「供」,忽略培養「需」。學校的藝術課程,往往因為非升學考試科目而不受重視,甚至被借課。其實,但凡老師認真上課,學生認真學習,就一生受用無窮。
藝術教育是跨局科的業務,尤其是文化局與教育局必須通力合作。局科之間的協調,市長責無旁貸。
提到藝術教育,我想與第一題的藝文場館合併來討論。我認為,藝文場館是藝術教育最活、最理想的地點。所以我如果當選市長,將全面推動藝文場館投入藝術教育,讓藝文場館與各級學校合作。孩子們每個月至少去參訪一次,每學期至少寫一篇參訪心得報告,無論是聽音樂會,還是看展覽,門票由市府補貼,並且鼓勵孩子們去聽導覽、導聆,培養鑑賞力。只要埋下一顆藝術的種子,將來就能開花結果,讓生命更豐富、美好。
延伸閱讀|【請問市長候選人3】不只失去想像力,更失去了形成文化公共場域的可能性:台中市未來文化政策地景觀察

文化專業治理及人才聘用標準
ARTouch:在藝文單位的人事聘用上,因應文化相關事務,仍需文化專業人才來治理。想請問高雄市長候選團隊對於文化局長及藝文領域人士的聘用,該如何評估其專業呢?是否提出文化專業人士的聘用條件基準?
柯:文化局長不一定要限定在學藝術出身者,但必須對文化藝術有清楚的概念與高度的熱情,必須有包容的胸襟與遠見,其文化理念要有格局,有明確的施政方向,也要能規劃出具體有效的方法。
文化局長的「專業」,不只在藝文本身的專業,也必須有溝通、協調的能力,願意傾聽在地藝文工作者的心聲,深入了解高雄藝文生態與缺失,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至於其他文化專業人士,我在第一題談到藝文場館時,有提到負責人的重要性。我相信,台灣不缺有潛力的文化專業人才,但缺乏良好的環境。文化需要長期深耕,尤其不能受到政治干擾而淺碟化。所以我希望這個長期的深耕,能先從文化施政,從藝文場館做起。
行政單位跨部門如何整合
ARTouch:高雄市目前許多獨立空間以及藝術家工作室的經費來源是來自於經濟發展局,展覽的補助來自於文化局,其他企業亦有提供相關的藝文資源,雖藝文資源多元但恐怕較為零散。請問高雄市長候選團隊在行政部門上,如何進行跨部門、跨單位的資源整合?以及如何媒合企業與藝文工作者?
柯:我個人認為,如果要發展高雄的文化,提升高雄的藝文品質,在藝術補助方面,應該盡可能給藝文工作者方便。所以如果我當選市長,原則上會盡可能將藝文補助集中在單一窗口,讓創作者少了申請補助的麻煩,從而可以專心創作,無後顧之憂。
我在談藝術教育的問題時,已經提到了跨部門、跨單位整合與協調的最適合人選,就是市長,如果市長實在分身乏術,也應該由副市長出面。否則,很容易形成各單位互踢皮球,業務無人管的局面。
至於媒合企業與工作者,通常是透過藝文活動,包括節慶、展覽、表演等,邀請企業贊助。因此,藝文場館是否運作得好,藝文補助是否發揮最大效益,民眾藝文參與率是否夠高等等,都是重要的關鍵。
謝謝ARTouch的提問。這些問題都很有深度,相信對未來高雄的文化政策,有很好的指引與啟發。


藝術觀察、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跨國藝術共製與交流、電影與當代影像等。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