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漂浮在海耶克的夢境裡:陳乂的「率 Rating |||||| ||」與貨幣的非國家化

漂浮在海耶克的夢境裡:陳乂的「率 Rating |||||| ||」與貨幣的非國家化

Floating in the Hayek's Dream: "Rating |||||| ||" and "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

高舉著「去中心化」、「非國家化」等理想主義色彩的「虛擬貨幣」在新世代金融圈中成為了某種全新的時尚信仰。而NFT更成為了疫情後時代中,當代藝術最嗆辣、流行的趨勢。若從關於貨幣、交易以及NFT創作的特質等概念上,看陳乂的創作「率 Rating |||||| ||」,那麼可以說,在那高度未來神秘感的視覺衝擊之外,其美學意義更在於包含著對於「價值」這個難解的經濟學概念更為深刻的思考與想像。

…歷史,是跳躍著前進的,它總在我們不經意間,跳上我們無法想像的斷層。
—塔雷伯(Nassim Taleb)

雲霧繚繞間,一道掃過煙雲的雷射光隱隱地起伏著,襯上垂直懸吊的LED燈管,空間散發著某種「未來」與「科幻」的氛圍。這個充滿神秘氣息的場景,同樣地展現在那海浪波濤起伏不定的暗色汪洋與一道道矗立其間,猶如海克利斯之柱的光柱影像中。

仔細觀察便可以發現,無論是掃過雲煙的雷射又或者那起伏不定的浪濤,並非機械性地規律往復,而是存在著某種可感知卻又難以明確且精準把握的自發秩序。這充滿未來神秘感的裝置空間與影像音聲以及虛擬實境創作,是藝術家陳乂最新發表的作品「率 Rating |||||| ||」,以比特幣的交易價值起伏為基準,挑選排名前一百的虛擬貨幣,構成那漂浮在比特幣跌宕汪洋中的神祕光體。

陳乂個展「率 Rating |||||| ||」現場。(國際藝術村提供,攝影/詹慶紅)

高舉著「去中心化」、「非國家化」等理想主義色彩的「虛擬貨幣」在新世代金融圈中成為了某種全新的時尚信仰。而NFT更成為了疫情後時代中,當代藝術最嗆辣、流行的趨勢。若從關於貨幣、交易以及NFT創作的特質等概念上,看陳乂的創作「率 Rating |||||| ||」,那麼可以說,在那高度未來神秘感的視覺衝擊之外,其美學意義更在於包含著對於「價值」這個難解的經濟學概念更為深刻的思考與想像。從貨幣概念上看,作品毋寧更像是漂浮在海耶克「理想貨幣」夢想裡的人性與慾望的起伏動盪。當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2009年1月3日創建出比特幣後,金融歷史躍上了塔雷伯(Nassim Taleb)的「無法想像的斷層」,而海耶克的夢也正式在網路雲端中成為了影響實體經濟現象的風雲波濤。

奧地利學派的「價值」與展覽論述

價值,是社會群體間彼此形成共識…透過交換的行為後,為各自的交易物訂下價值……對於特定價值的信仰在群體的交流之下,也產生了信仰的流動。
—策展論述,李彥儀

對於價值的測量在本質上是完全主觀的…產品可能對某個人而言有極高價值,但對另一個人則價值極小…也因此不只價值本身是主觀的、對於價值的測量也是主觀的……價值完全取決於這些人的衡量。
—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

可以發現,上述兩段引言中,關於事物「價值」的認定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一位是當代的藝術策展人,而另一位則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創始者。且不論策展人、藝術家對於「價值」的直觀想像與認定,奧地利學派其學派的基石正是對於「價值」的觀察與思考。藝術的直覺與經濟學的思辨巧合地在「價值」的定義上出現了一致性。從奧地利經濟學派對「價值」的概念基礎上,回到創作計畫「率 Rating |||||| ||」的拍賣活動,那麼可以說藝術家及策展人有心卻無意地進行了一場驗證奧地利學派「價值」觀點的行為經濟學實驗。在每一次拍賣的25個NFT價格中,可以發現其作品得標「價格」的高低,並非百分之百對應至該貨幣的實際排名,而可能參雜著更多對於他人難以理解的價值評斷,諸如:名稱好聽、圖像好看……等等,這個有趣的個人「價值」選擇實驗,顯影了「價值」認定的多元與歧異。

然而,更為有趣的還在於作品「拍賣所得」的分配上。基於「共享」與「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理想主義,作品的「拍賣所得」均分給每一個真正參與作品製作的共創者,從而作品讓「價值」與「所得」脫鉤,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價值」與「區塊鏈理想主義」的經濟學概念實驗。這個以「商品價值」為起點卻又解構了「商品價值」的行為,讓「率 Rating |||||| ||」得以通過新的姿態去回應藝術的「非商品化」理念與理想。

陳乂個展「率 Rating |||||| ||」現場。(國際藝術村提供,攝影/詹慶紅)

海耶克的夢想與汪洋裡的波濤景象

我相信,世界各國的君主,都是貪婪不公的。他們欺騙臣民,把貨幣最初所含金屬的真實分量,次第削減。
—亞當.斯密(Adam Smith)

1976年,身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的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從引用亞當.斯密(Adam Smith)上述的看法開始,撰寫了《貨幣的非國家化:對多元貨幣的理論與實踐的分析》這篇質疑國家壟斷貨幣法理性的論文。儘管,論文在當時並未在經濟學界引起太大反響,然而,自從比特幣誕生以來,加密貨幣的信仰者和佈道者頻繁提及海耶克當年的夢想與理論,藉以作為比特幣將成為主流貨幣的理論支柱。

論文中海耶克夢想著多元貨幣體制,主張貨幣不應該由政府或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而是允許私人(銀行)發行競爭性的貨幣,並且藉由貨幣的發行總量固定,穩定政府構成的通膨問題。海耶克貨幣的目標是解決「通膨」,而方法就是創造出「穩定價值」的貨幣。從海耶克的想像上看比特幣,一方面比特幣的發行受算法控制,並由所有網路節點集體管理,不被任何一家機構完全控制,去中心化的特性,否定了政府壟斷貨幣的必然性。其次貨幣體系設計思路上,屬於通縮型虛擬貨幣,最終的發行總量為2,100萬枚,解決了政府濫發法幣的問題,也契合了海耶克貨幣非國家化的思想。並且,中本聰構建比特幣,其初衷便是依據海耶克的概念,構建出能解決金融危機的新貨幣體系。諷刺的是,「虛擬貨幣」則在近日創下了比法幣和股票更為劇烈的跌宕起伏。「價值穩定」徹底幻滅,而海耶克的夢想與中本聰的設計,剎那間在「率 Rating |||||| ||」即時演算的洶湧波濤影像中,成為了夢幻泡影。

通過「率 Rating |||||| ||」,藝術家讓觀者看見了愛、欲、貪、嗔、癡的來去浪濤,在演算法的闇海中起伏跌宕,那些載沉載浮的光體則映照著關於「價值」的夢想與幻滅,而或許,這才是NFT裡無法分割的特質與存在。

沈伯丞( 2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