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臺灣製造.製造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

臺灣製造.製造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

郭雪湖│南街殷賑 膠彩、絹 188×94.5cm 1930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育淳提到,除了史學…
郭雪湖│南街殷賑 膠彩、絹 188×94.5cm 1930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育淳提到,除了史學考證外台灣美術史的研究上也有許多學者不斷地提出當代性的詮釋,本次展出藝術家含括台灣近代藝術史中的重要藝術家,如黃土水,東洋畫畫家陳進、林玉山、郭雪湖、呂鐵州,活躍的西洋畫畫家如倪蔣懷、陳澄波、廖繼春、劉啟祥、洪瑞麟、何德來,以及影響日治時期藝術發展的日籍教師石川欽一郎(Kinichiro Ishikawa)、鄉原古統(Koto Gobara)等人在雕塑、工藝、織品、膠彩、水墨、書法、水彩、油畫、素描、攝影等領域的創作。展覽以六大子題「萌發」、「風采」、「伏流」、「築夢」、「摩登」、「家鄉」分區。「萌發」區呈現日籍教師描繪來台所見人文景色,或本土藝術家在新思維影響下如何將舊時代觀念及美感重新轉化;「風采」區展出郭柏川及洪瑞麟等人自畫像作品與多幅人物肖像;「伏流」區則展出多件近現代水墨;「築夢」區呈現了當時藝術家受到新式美術教育後的豐碩成果,如顏水龍1931年創作於巴黎並入選秋季沙龍展的《蒙特梭利公園》,及廖繼春入選帝展的《有椰子樹的風景》等;「摩登」區以攝影影像為主要呈現,由此反映藝術家對現代化城市風景的觀察,展出張才《時髦女子逛百貨》、鄧南光《東京速寫—摩登仕女2》等攝影作品;「家鄉」區中以藝術家創作回顧台灣早期風土民情,如郭雪湖描繪台北大稻埕、顯現台人生活富庶景象的《南街殷賑》。1895至1947年,台灣整體社會歷經了價值劇變的年代,殖民政府帶來的新式教育與外來文化的洗禮影響在地人們的思想與觀念,新時代下的藝術家也在此過程中試圖找尋傳統價值、自我認同、國家與鄉土想像的平衡。
本次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由專長台灣美術史的策展人林育淳策畫「臺灣製造.製造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於為期四個月的典藏展中,提出館方開館30年來典藏之日治時期台籍藝術家及來台日籍教師作品,試圖於展覽中梳理1947年以前,面對殖民體制時台灣社會與文化發展、本土主體創造等多重面向。而在其180件展出作品中,更有近50件為館方首次曝光之典藏品,如陳進1934年描寫野外草地母子互動的《野邊》、木下靜涯(Seigai Kinoshita)水墨作品《江山自有情》,及張萬傳《鼓浪嶼風景》、王坤南《夜之書齋》及修復後首展的黃靜山膠彩《南國之船》,一方面也同時呈現了美術館本身對台灣美術史發展的研究成果。
黃靜山│南國之船 膠彩、紙 150×328.5cm 1941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怡秀( 13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