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川普啟動史密森尼博物館審查計畫,引發政治干預爭議

川普啟動史密森尼博物館審查計畫,引發政治干預爭議

Trump Calls for Review of Smithsonian Museums, Sparking Controversy Over Political Interference

白宮強調,審查目的不是干預日常運作,而是「支持更高標準的卓越願景」,確保國家級博物館反映美國的團結、進步與價值觀,並「移除分裂性或偏頗敘事」。批評者則指出,史密森尼雖為聯邦資助機構,但其策展自主性歷來受到尊重。若由行政部門直接介入展覽內容,恐造成學術自由與文化機構中立性的倒退。更有歷史學者擔心,此舉將「過濾」歷史,使之僅呈現美國光榮的一面,而忽視奴隸制、種族隔離等歷史陰影。

在美國《獨立宣言》發表250週年前夕,白宮宣布將依據美國總統川普3月27日發布第14253號行政命令《恢復美國歷史的真實與理性》(Restoring Truth and Sanity to American History),主導審查部分由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管理的國家博物館與展覽。官方目標是確保呈現「歷史準確性」與「包容性」,並與總統川普推動的「美國卓越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敘事一致。此舉立刻在文化與學術界引發對政治干預的憂慮,外國媒體也紛紛關注其對美國文化機構獨立性的衝擊。

在美國《獨立宣言》發表250週年前夕,白宮宣布將依據第14253號行政命令《恢復美國歷史的真實與理性》(Restoring Truth and Sanity to American History),主導審查部分由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管理的國家博物館與展覽。(維基百科)

事件背景與審查計畫

史密森尼學會是美國規模最大、地位等同國家級的博物館系統,旗下擁有21座博物館、21間圖書館以及國家動物園。雖大部分經費來自國會,但長期保持決策獨立。

根據白宮致秘書長朗尼.邦奇(Lonnie Bunch)的正式信函(8/12日),審查將聚焦八大館舍,包括美國歷史國家博物館、自然史國家博物館、非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國家博物館、美國原住民國家博物館、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國家肖像館及赫希洪美術館。

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外觀。(攝影/朱佑霖)

審查範圍涵蓋:

  • 展覽文字、牆面解說、網站與社群內容的語氣與歷史框架
  • 策展流程與展覽審批機制
  • 針對250週年相關展覽的規劃
  • 館藏利用方式及數位化可能
  • 制定統一的策展敘事標準

計畫分三階段進行:30天內提交現行與規劃中展覽資料,75天內完成剩餘文件與訪談,120天內落實必要內容修正,將被認為「分裂性或意識形態色彩」的語言替換為「統一、歷史準確且具建設性」的描述。最終報告預計於2026年初完成。

白宮強調,審查目的不是干預日常運作,而是「支持更高標準的卓越願景」,確保國家級博物館反映美國的團結、進步與價值觀,並「移除分裂性或偏頗敘事」。白宮認為,這將有助於重建公眾對文化機構的信任,並提升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

外界反應與媒體評論

外國媒體普遍將此舉視為川普政府文化戰略的一部分。

  • 《The Week》 指出,白宮對史密森尼的審查被視為川普政府「文化戰的激進行動」之一,試圖透過博物館審查來確立單一歷史詮釋。
  • 《People》 提到,史密森尼美國歷史博物館已將川普彈劾案的展板內容調整為更中性語氣,引起外界對政治操控歷史敘事的質疑。
  • 《Vanity Fair》 明確指出史密森尼在川普壓力下,調整展覽語氣,反映已超越純策展考量的政治壓力。
  •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評論此舉是「威權式的歷史審查」,認為真實呈現歷史中的衝突與不公,是國家團結與進步的基礎。
  • 《衛報》(The Guardian)更形容此舉「讓人聯想到法西斯國家」,警告可能抹除與種族、性別相關的重要公共討論。

多位歷史學者與文化工作者擔心,史密森尼雖為聯邦資助機構,但其策展自主性歷來受到尊重。若由行政部門直接介入展覽內容,恐造成學術自由與文化機構中立性的倒退。更有歷史學者擔心,此舉將「過濾」歷史,使之僅呈現美國光榮的一面,而忽視奴隸制、種族隔離等歷史陰影。

臺灣博物館界的對話與反思

雖然此事發生在美國,但它與臺灣的文化現場有著不少共通之處,值得借鏡與討論。對臺灣而言,白宮審查史密森尼的爭議映照出國內博物館同樣面臨的挑戰。臺灣的國立與地方博物館高度依賴政府資助,人事與展覽方向容易隨政治變化而受影響,引發是否需要明確的「策展獨立原則」來保障專業自主。同時,臺灣歷史涵蓋原住民族經驗、日治遺產與戰後威權記憶等多元面向,如何在策展中兼顧成就與傷痛,避免單一價值觀壟斷,攸關歷史教育的深度與誠實性。在雙十國慶、二二八紀念日等國家節慶推出的主題展覽,既是文化事件,也是政治訊號,因此更需要透明的決策與監督機制,防止淪為單向度的宣傳工具。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鐵道部外觀。(維基百科)

此外,臺灣博物館的館藏詮釋同樣帶有政治性,從清代文物到戰後政治檔案,詮釋立場往往影響觀眾對歷史的理解;因此公開館藏選擇與展示標準、建立多方審議機制至關重要。在國際合作與文物外借中,博物館既要顧及國際觀感,也要忠實呈現在地歷史,如何平衡兩者,是策展專業與文化外交的共同課題。而觀眾回饋則應成為多元意見交流的平臺,而非政治立場的檢驗工具。唯有在制度上兼顧專業獨立、歷史多元與公共參與,博物館才能在政治壓力與文化責任之間維持平衡。

後續觀察

目前史密森尼學會表示,將「建設性」回應白宮的要求,並與白宮及國會保持溝通。外界則關注,隨著審查深入,是否會有更多展覽內容被修改,以及此舉是否會引發法律或公共輿論層面的反彈。

史密森尼審查案顯示,即使是世界頂尖的文化機構,也可能在政治力量面前面臨自主性挑戰。對臺灣而言,這不只是國際新聞,更是一個契機,促使我們檢視自身制度,確保在面對敏感歷史、國家敘事與社會多元聲音時,博物館仍能堅守專業與公共責任。

在全球化與政治化並行加劇的時代,博物館不僅是收藏與展示之地,更是社會價值辯論的前線。如何守住這道防線,將決定博物館能否成為真正自由、包容與可信的公共空間。這場圍繞「誰有權詮釋國家歷史」的爭議,或將成為美國在迎接建國250週年時,最具爭議的文化與政治交匯點之一。

延伸閱讀|【黃心蓉專欄】誰來決定美國歷史?當博物館成為川普2.0時代的文化戰場

ARTouch編輯部( 182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