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秦漢時期的政治口水戰:從很純的「五行」到不單純的「五德終始」

秦漢時期的政治口水戰:從很純的「五行」到不單純的「五德終始」

Political Bickering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 From the Very Pure "Five Elements" to the Not-So-Simple "Cycle of the Five Virtues"

先秦時期,五行相生相剋的魔圈與色彩系統就上線了!人們以此為基礎,讓五行系統無限增生,如同沙威瑪會自體增生一樣,與方位、食物、人體、情感、藝術、《易經》陰陽等連繫起來,達到人間何處不五行的境界。在華人社會裡,這批「五行」真的很純,你不來一點嗎?但「五行」究竟是什麼?不妨讓我們回到先秦兩漢時代,看看原本真的很單純的五行,如何演變為中國歷史上失控的多重五行宇宙。

著名歷史學者顧頡剛指出,「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想律」,它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從古至今貫穿了華人的生活。它可以是玄妙精深的中醫五行養生論,也可以是街頭巷弄的養身五行粉粿、養氣五行水餃、開運五行手鍊,真可謂不管是什麼,都給我來一點「五行」;似乎任何東西只要加一點「五行」,能量便會大爆發、人生一路發發發。

「五行」對中國人來說,便是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說,一種經由文化傳承、複製、演化的迷因(meme),刻印在中國文化的基因中的深層意識。每當華人遇到元氣羞澀、機運阻塞的時候,我們不會去問問神奇的海螺,而會問問神奇的「五行」!在華人社會裡,這批「五行」真的很純,你不來一點嗎?但「五行」究竟是什麼?不妨讓我們回到先秦兩漢時代,看看原本真的很單純的五行,如何演變為中國歷史上失控的多重五行宇宙。

這批「五行」真的很純:上古時代的五行原始思維

根據學者的考證,初步的「五行」概念大概至少在商代便已形成雛形,這可從當代出土的龜殼上甲骨文得到印證。然而「五行」真正在歷史上首次現身,一般認為是《尚書》中的這段文字: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最初「五行」中所謂的水火木金土沒有什麼魔幻力量,就只是古代小夥伴對於自然資源/能源特性的描述而已──水會向下滋潤土地、火會向上燃燒竄升、木可彎可直、金可以延展改變形狀打造鋼鐵人、土可以種植種子讓我們在小小的花園裡挖呀挖呀挖。這是一種上古舊人類很單純的原始思維,甚至連五行間彼此相生相剋的觀念與排列都還沒形成,真的是很純的金木水火土使用圖鑑而已啊!

但是這樣的五行觀念的確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埋下了迷因的種子,滲透進入東亞文化的思維裡。如近年異常流行的網路用語「炎上」,其詞源就可以追溯到《尚書》五行的論述,利用火猛烈燃燒不斷向上竄的特質,引申為在網路世界中的行為與言論犯眾怒,而使得鄉民怒火燃燒、集體批判攻擊一發不可收拾的現象,甚至形成了喜劇的一種形式:炎上(BURN)。可以說,五行便是華人乃至東亞文化的思維原型。

當「五行」開始大亂鬥:五行的生剋與色彩系統

在《尚書》五行論的基礎上,古人開始玩轉五行,形成了五行玩很大的文化系統。首先是「相生相剋」觀念的形成,人們不再滿足分別敘述五種自然資源/能源的特質,而開始思考五行和它們的產地,水火木金土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消逝的?於是他們發現了五行魔力轉圈圈──水火木金土的生滅不在外面,而在於五行內部的生剋迴圈。水可以澆熄火焰;火可以鎔鑄金屬;金可以砍伐木頭;木可以破土而出、固著土壤、吸收土質養分;而土可以覆滅水勢,這便是五行「相剋」魔力迴圈。反過來說,木可以燃起熊熊烈火、火燃燒殆盡便留下了灰土、土中可以發掘出金屬礦物、金的表面可以凝聚水珠、水可以孕育樹木,這便是五行「相生」魔力迴圈。

五行相生相剋示意圖。

另一方面,古人也以顏色作為五行的符碼,而形成了五行色彩系統:由「水、火、木、金、土」對應「黑、紅、青、白、黃」。恰好是三原色黃、綠、紅、光全部被反射的白、光全部被吸收的黑,是人類視覺最直截的刺激與感受所形成的色彩思維。其實,這也是一種極其單純的應對,即藉由觀察自然資源/能源的顏色來產生五行色彩系統。其中火為赤、土為黃大抵沒有問題,但我們或許會問:水為何是黑色的?關鍵即在上古中國先民所見之「水」非湛藍的海水,亦非今日隨手可汲的清澈自來水,而多是在依著水源而居的生存特性中看見江河大泊。水大量聚積則色「深」,古人便視之為「黑」。

又有人一定會問:為何金是白色,不是黃色或金色的呢?因為古代的「金」泛指金屬,在春秋時期以前則多用以指稱青銅。我們今天所見青銅器上看起來很美、有著Tiffany綠色澤的銅綠,是長時間氧化後的結果,最初,青銅是綻放著金屬光澤的。而金屬光澤得以映照萬物,形成光的反射,包容一切景象,對古人而言便是白。尤其古代沒有水銀塗層的鏡子,皆以銅為鏡,根據楊儒賓教授考察,銅鏡在古代多有著宇宙的象徵,而白色是包容一切、映照萬物,且包裹所有色彩的無色彩,是以五行系統中以金為白。在古代,眼前的黑不是黑,要認清你說的白是什麼白,穿越回到實境現場,才能理解古人的原始思維。

他的「五行」不再單純:鄒衍的五德終始與政治隱喻

我們可以說,至少在先秦時期,五行相生相剋的魔圈與色彩系統就上線囉!爾後人們便以此為基礎,讓五行系統無限增生,如同沙威瑪會自體增生一樣,與方位、食物、人體、情感、藝術、《易經》陰陽等連繫起來,達到人間何處不五行的境界。但其中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沒有之一的五行連結,大概就是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了!從此,五行不再單純,我們看見了政治進入五行系統之中,五行開始沾染了濃厚的政治色彩。

將政治納入五行系統,在鄒衍以前大概就已經逐漸成形,但鄒衍的五德終始論必然是最有系統理論建構五行政治的。然而五德終始說對中國政治影響如此之大、如此深遠,連你阿嬤都很熟的理論創始人,在歷史上卻很陌生。除了《史記》中一段記載他生於孟子之後,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以宏大的陰陽五行學說解釋宇宙、地理與政治,並著作〈終始〉、〈大聖〉等十幾萬字的論文外,我們其實不太了解他。甚至《漢書.藝文志》中說鄒衍寫了《鄒子》49篇和《鄒子終始》56篇,但是我們今天幾乎都看不到,成為我們在歷史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戰國時代末期秦王政六年(西元前241年) 呂不韋《呂氏春秋》第二十六卷第六冊,明嘉靖隆慶間雲間宋邦乂校刊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可以肯定的是,鄒衍在戰國末年至秦漢時期,是名氣非常大的陰陽網紅;可以設想當時,大概一提到五行人們便會哼出「鄒老先生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吧!連秦始皇都迷戀他(不對,應該只是迷戀他的學說)。當時人們甚至稱他為「談天衍」──尊他為星象小王子、陰陽名嘴大師。幸好,我們還是可以經由經典文獻中的記載與段落,稍稍窺探鄒大國師的理論。也就是說,鄒衍處於戰國末年帝王大亂鬥中,當時人們都迫切地想要知道,究竟哪位帝王或政權能夠代周而興、成為下一代統一天下的霸主;而鄒衍認為,這可以藉由五行的相剋來預測,從《呂氏春秋》中的一段文字可推測他的想法: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
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其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五德終始的概念在於認為朝代的更迭的是隨著五行之氣而生、也隨著五行之氣而滅,一代有一代之氣──黃帝為土德,以黃色為尊;夏禹為木德,以青色為尊,而木剋土是以夏代黃帝之業;商湯為金德,以白為尊,而金剋木是以商代夏朝而起;周文王為火德,以紅色為尊,而火剋金是以周代商朝而盛。那麼依此規律,在戰國大亂鬥的世代,能代周而起的,必然是具有水德命格者,而以黑為尊。

南宋 馬麟〈夏禹王立像〉,249×111.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南宋 馬麟〈商湯王立像〉,249.2×111.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當然在不同的文獻中,哪王哪朝屬哪德略有出入,畢竟這都是名嘴事後諸葛的喇叭嘴,怎麼說都可以,重點是解釋朝代為何會更迭。這點從這段文字中判斷黃帝、夏禹、商湯、周文分別以偶然的色彩意象定其命格,便可以知道那都是他們說了算,你也無從論證反駁──

黃帝看見巨量的螻蛄和蚯蚓,兩者都出於土,是以黃帝為土德;夏禹冬天時看見草木依然綠意盎然不枯萎,草木為綠是為木,是以夏禹為木德;商湯看見水中浮現一把刀刃,刀刃屬金,是以商湯為金德;周文王看見大火,同時又有一隻紅色火鳥銜著功臣獎狀而來,是以周文為火德。不禁讓人想說:你要確定耶!都給你們說就好啦!

失控的「五行」多重宇宙:五德終始的秦漢政治大亂鬥

其實這也沒什麼,所謂的五德終始,事實上便是一種塑造政權合理性的系統,詔告天下為什麼夏桀、商紂命數已終,為何是我這樣的爺們可取而代之。就好比今日候選人會宣示是媽祖託夢、市場阿嬤交代還是九天神女降落,叮囑他一定要出來選,為國為民、護國護民,是不是真的不重要,關鍵是一種正當性的宣示。是以五德轉移的系統實在太好用了,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迷戀鄒衍五德終始說的原因。

正因鄒衍預示了能承周之後而起的必然是備水氣之君、水德之朝,因周為火德,能剋火德者唯水德者能之。所以,嬴政統一天下稱始皇帝時,齊國人拿著自己老鄉爺爺鄒衍「五德之運」的著作獻給秦始皇,他興奮極了!立馬跳出來說「選我!選我!我就是水男孩、水行俠,只有我大秦可以取代火邦周!」──這也就是《史記.秦始皇本記》中所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

東漢 山東省武梁祠畫像石拓片,此段表現荊軻刺秦王的場景,畫像中左二為秦始皇。©Public Domain

那秦始皇憑什麼說自己是具有水德之水行俠呢?他會說我阿公的阿公的阿公……不知道多少代以前的某個阿公秦文公,在外出打獵的時候獲得一隻黑龍,而水尚黑,黑龍便是水德之王的徵兆,這樣說來,我不是水行俠,誰才是水行俠?你可能會說:傻眼,秦始皇五百年前的老祖宗gotcha水龍跟秦始皇什麼關係?那你為什麼不說你另一個阿公秦襄公曾經射到一隻白虎!沒為什麼,因為那和五德終始說不合,掰不下去。

其實這就是政治世家在宗族血脈中塑造政權正當性的一種手段,五德終始說一出,帝王無不如此營造、朝代無不給自己一個五行屬性。是以中國在改朝換代時有著「改正朔,易服色」的傳統,在改年號象徵新政權的開始,也更換帝國的代表色,因為顏色象徵著五行屬性,也就建構了以新朝剋前朝的合理性。雖說垃圾不分藍綠,但政權要分藍綠很重要啊!

這套系統真的是怎麼說都可以,只要你掰得出來,就是一場口水戰。像代秦而起的漢代,究竟是水德、土德還是火德,每個人說得都不一樣,甚至漢代自己內部也幾經改易,他們寫論文、開研討會辯論漢代到底屬於什麼德,丞相張蒼甚至因辯論輸了,而丟了官位。其實哪有所謂的輸贏,不過是政治派系與角力,藉由五德終始來達到權力的消長而已,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傳唐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全幅51.3×531公分,本卷繪有歷代13位帝王像,本段為東漢光武帝畫像,波士頓美術館藏。©Public Domain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376期〈秦漢時期的政治口水戰──從很純的「五行」到不單純的「五德終始」〉,作者曾暐傑。)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曾暐傑(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