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重生了】創作並非仰賴每次的爆發,而是好好生活的支撐:陳肇驊,「協作者」的技術與其失語

【我重生了】創作並非仰賴每次的爆發,而是好好生活的支撐:陳肇驊,「協作者」的技術與其失語

【After Reincarnation】Art-Making is Supported by Living Each Day Well, Not Bursts of Creative Energy: Chen Zhao-Hua, The Techniques and Aphasia of “Co-Creators”

長期處於「代工」的身分,使陳肇驊逐漸產生自我懷疑。「我到底在幹嘛?」這句話成了他反覆叩問自己的心聲。真正引發創作上「大爆炸」的,是某次來自藝術家的「合作邀請」,語氣輕描淡寫卻觸及他對自身角色的遲疑與不安。於是,沉寂八年之後,他在下圭柔山藝術村的工作室創作《在 下圭柔山》,描繪被困於循環中的自我,試圖將那些隱晦、難以言說的情感翻出,化為具象的空間結構,私密而深沉。
陳肇驊長年潛伏於藝術創作的第一現場,身在其中卻少有姓名留下。那些令人驚嘆的裝置結構、那些讓人駐足的機械裝置,往往出自他之手。直到2023年,他忽然以《在 下圭柔山》一舉奪下臺北美術獎首獎現身,透過壓縮機的媒材視角,解構、爬梳其原理、隱喻與社會之間的串連,以機械的勞動特質對比人類於社會中的勞動,試圖回應自身存在的種種疑惑與省思其困境。隨後,陳肇驊又低調地退居幕後。不接受過度的曝光,也不經常高談闊論作...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李京樺(Jing-Hua, Lee)( 60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