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童年的美術館】從遊戲中發掘創造性與學習的本能——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

【童年的美術館】從遊戲中發掘創造性與學習的本能——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

【Childhood Art Museums】Discovering Creativity and Learning Instincts through Play——Children’s Museum of Art in Kaohsiung

回首創建初期,洪金禪表示,儘管許多地方都需要摸石頭過河,但分齡的規畫以及動手的想法卻是一開始就奠定的概念。找藝術家一同合作展覽也是一開始就有的想法,儘管通常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溝通與相互了解,但從第一檔展覽便邀請李明則為0到6歲的兒童策劃整個展覽空間,也邀請過王文志,他搭建了一個可讓小朋友藉由其作品從一樓攀爬到二樓的裝置,造成瘋迷。而也正是在不斷與藝術家合作的過程中,兒美館逐漸調整、建立起自己的發展目標。

「在遊戲成分或缺的情況下,真正的文明不可能存在。」

—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遊戲的人》(Homo Ludens)

附屬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的高雄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高雄兒美館)是全臺首座以兒童為對象的公營美術館。儘管長期以來對於北、中部的民眾而言相對陌生,但高雄兒美館對高雄在地與南部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高美館所在的內惟埤文化園區規畫之初並沒有建置兒童美術館的計畫,但在市府於2002年決定將整個園區交由高美館統一管理後,曾派駐法國巴黎文化中心、時任高美館館長的蕭宗煌由其觀察龐畢度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專為兒童設計的設施與展覽的經驗中,便認為臺灣需要一個兒藝中心或兒童美術館。輔以漢寶德在《聯合報》上發文呼籲臺灣需要一個兒童美術館,蕭宗煌便在有限的資源下,將已完工但還未正式對外營運的遊客中心改裝為兒童美術館,並在2005年正式對外開放。

從0到1 摸石頭過河的臺灣兒童美術館建立之路

現任高美館教育暨公共服務部的洪金禪代理主任是高雄兒美館的資深專職人員,從兒美館成立第一年便進入團隊。在高美館受限於有限的人力與經費資源下,長期與另一位館員陳嬋娟總共兩人的編制,負責兒美館全年度的展覽策劃與活動計畫。不同於高美館創立之初便設置的資源教室,固定安排手工藝活動與藝術教育計畫等活動,兒美館的創建對所有人而言都是一個陌生的挑戰。因為是臺灣第一家兒童美術館,無前例可循的狀態下,籌備時期便透過組成一個包含各領域專家的委員會,從兒童教育到因為有生態園區而納入的園藝專家,一年多的時間不斷每個月開會討論,適時進行海外兒童美術館參訪。

回首創建初期,洪金禪表示,儘管許多地方都需要摸石頭過河,但分齡的規畫以及動手的想法卻是一開始就奠定的概念。找藝術家一同合作展覽也是一開始就有的想法,儘管通常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溝通與相互了解,但從第一檔展覽便邀請李明則為0到6歲的兒童策劃整個展覽空間,也邀請過王文志,他搭建了一個可讓小朋友藉由其作品從一樓攀爬到二樓的裝置,造成瘋迷。而也正是在不斷與藝術家合作的過程中,兒美館逐漸調整、建立起自己的發展目標。洪金禪也表示,當時透過王文志的作品,他們也才發現兒美館除了可以是一個讓小朋友認識藝術的場地之外,也可以協助他們發展健全的身心。因為很多小朋友其實不敢爬高,但當他們接受鼓勵願意從一樓爬到二樓的時候,他們的自信心也因此建立起來。幾乎每個來參與的幼稚園老師都肯定這件作品不僅協助小朋友發展想像力,同時也鼓勵了他們自我信心的發展。

玩中學,學中玩 從觸摸開啟想像

洪金禪提及,儘管當時整體環境對互動的概念不完全,但已經有觸摸作品的想法,輔以兒童教育顧問不斷提及「觸摸」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也讓他們確立要從「觸摸」、「動手」、「互動」作為展覽策畫中的核心元素,意圖讓孩童能在「玩中學、學中玩」。戶外廣場的沙坑也是在此概念下而設置。但她也指出,「觸摸」對於美術館展覽部與典藏部門,甚至藝術家本人而言,在當時都是難以接受、甚至會排斥的想法。這也是何以兒美館最後在美術館營運上並沒有劃分在展覽規畫的主力部門,而歸給教育服務部門的原因之一。洪金禪也觀察,這樣的編制一定程度影響了之後臺灣其他美術館對兒藝中心的編制規畫,直到近年才有轉向展覽部門的情況。有趣的是,如果仔細觀察,不同部門主導策劃的兒美展覽會呈現非常不同的氣質。

金禪提及兒童教育顧問不斷提到「觸摸」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也讓他們確立要從「觸摸」、「動手」、「互動」作為展覽策劃中的核心元素,意圖讓孩童能在「玩中學、學中玩」。戶外廣場的沙坑也是在此概念下而設置,讓孩子與家長都能在沙坑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經過階段性的摸索,高雄兒美館最後的展覽方向定調在五大主軸,分別為:藝術基本元素、五感、想像力、多元文化,以及偕同本館展覽的子計畫。對洪金禪來說,她總認為兒美館的展覽除了藉由玩與遊戲的過程中認識藝術之外,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可以去認識這個世界,讓身心靈發展地更加完整。也因此,儘管學美術出生的洪金禪在初期的展覽規畫無可避免地從藝術的各種元素出發,諸如了解線條、色彩、空間等,但到2009年左右,隨著高雄世運的舉辦,兒美館以「Movement,來運動!Art in Movement」作為回應開始,議題性、跨領域的連結漸漸成為高雄兒美館的切入點,「大家的公共藝術」、「收藏,這樣做」、「不只是.房子」……,而搭配本館「蒙娜麗莎500年:達文西傳奇」展的「小小蒙娜麗莎」,回應豐富書法館藏的「愛寫字,玩書法」則是延伸本館展覽的各式子題。

不應將就的兒美館

面對未來發展,洪金禪表示高雄兒美館最大的挑戰之一始終在經費與人力的限制。尤其是人力的編制不完整,除了無法如同現在新成立的館舍可以以團隊的方式進行各項目的規畫,近年常被討論的「兒童參與,共同主導」更是他們即便想做都不可能有足夠人力、時間執行的模式。也因為經費限制,兒美館展期的設定往往必須拉長到八個月至一年的時間。而為了在如此長的時間讓前來觀展的兒童能有足夠豐富的元素學習、反芻,連帶影響的便是高雄兒美館不得不在侷促、有限的空間中涵納在視覺上可能過多的作品。對洪金禪來說,一如吳岱融老師曾提及的,現在的空間其實讓孩子們看到的就是「將就」。但「給兒童看的更不能將就,因為他們就是需要從接觸更好的東西,才能逐漸從中養成並建立想像與品味。」所幸近年市府也逐漸觀察到高雄兒美館的困境與優勢的喪失,現正在規畫階段的內惟二期建設,將有新兒童美術館的規畫設計。

高雄兒美館一年一度的胖叔叔說中秋故事廣受大小朋友歡迎。(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面對快速變遷的環境,洪金禪也指出其實現在小學五年級以上的孩子就可說是青少年族群,因此未來也將逐漸發展適合青少年族群的展覽。而自己還未有定見的,則是數位科技與傳統之間的拉扯。即便科技、沉浸是近來深受喜歡與討論的展覽模式,但洪金禪的思考在於:當他們都已經是數位原住民時,再提供給他們這類展覽對他們真的有幫助嗎?是不是他們更不會的傳統、手作、實體的觸感,反而才是兒美館該開啟的想像?在洪金禪看來,「身體的投入」終究是展覽與藝術無法被取代的要義。

朱貽安(Yian Chu)( 153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