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鐵道博物館(註)的親子空間裡,幾乎沒有過多的文字,只有一小段,專為孩子與陪伴者而寫:
「這是一段屬於孩子的鐵道旅行!這不只是親子休憩空間,而是一段文化探索與創作的開始。小旅人們搭上自己選的小火車,穿越海洋、森林與城市。在這裡,他們可以自由地遊戲與創作,在閱讀中冒險,自由地參與、創造屬於他們的鐵道與遊戲文化,從移動中展開想像力。」
這段文字就像一把鑰匙,帶領孩子進入空間,也象徵我對設計的期待:文化不只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邀請孩子親身參與與創造的旅程。
註:國家鐵道博物館(簡稱「鐵博」),位於臺北市信義區臺北機廠舊址,2015 年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由文化部成立籌備處進行修復與規劃。歷經近 9 年整備,於 2025 年暑假正式開放第一階段園區與展覽空間,包含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與澡堂等 6 處古蹟建築,策劃多檔常設展、特展與現地展。其中,親子空間亦在本階段首次對外亮相,成為「活的鐵道博物館」不可或缺的一環。(參考:國家鐵道博物館官方新聞稿,2025 年 7 月 30 日 )

設計的核心概念,不同於強調知識教育的兒童空間,是把大人視角的鐵道知識與文化,轉譯成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以臺灣的鐵道旅行為主題來設計空間。所以在這裡可以看見山巒疊嶂,也可以看見海洋與小島,讓孩子透過遊戲去體驗鐵道文化的多樣風景。
這座始建於1930年代的鐵道工廠,曾是台灣鐵道車輛修復的重鎮,承載了工業化與鐵道發展的記憶。如今,它被修復並轉化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基地。在保護與再利用的前提下,需要思考如何將這樣一個嚴肅的工業遺產場域,轉化為對兒童友善的文化空間。
在國定古蹟台北機廠裡打造一個親子空間,並不只是單純的的室內設計案。古蹟建築的保存規範帶來許多挑戰:牆面、天花板與地板無法任意裝改,裝修必須符合修復標準,施工方法也需保留可逆性。最後,在規劃設計上我選擇大量使用 模組化、可移動、重組的軟性元素:磁吸遊戲牆面、組合式地毯、客製化小火車、鬆散素材式的軟家具等等。這些設計既符合古蹟的限制,也呼應了兒童遊戲的開放性。除了這些,這次也採購了來自丹麥的設計:MODU積木,這是一款可以自由排列組合、以身體為尺度的積木,讓孩子能以全身投入建構與想像,支持了空間中的開放玩法。
當設計留白,孩子就能填滿
「兒童文化設計」強調兒童不只是使用者,而是文化的參與者與共同創造者。這個觀點與《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高度契合;第12條賦予兒童表達意見並被重視的權利,第31條更清楚指出,遊戲與文化參與是兒童的基本權利。
因此,在設計這座親子空間時,我們思考的不只是「給孩子什麼玩具」,而是「如何讓孩子在空間中自由表達、創造遊戲,並參與文化」。
我們刻意在設計中保留了「留白」。這些留白不是空缺,而是一種邀請,讓空間在每一次被孩子使用時,都能被重新定義。孩子可能把地毯拼成蜿蜒的山谷,也可能用磁吸拼圖創造新的火車與城市。這些並不是設計師預先設定的「正確答案」,而是孩子在遊戲中自由生成的故事。在這些開放的嘗試中,丹麥的MODU積木也提供重要的支持;孩子可以用全身去推、去疊、去組合,自由排列,建構屬於自己的大型創作。這種身體尺度的遊戲,不僅強調動作與平衡感,也讓孩子在空間裡擁有更自由的探索方。
如此一來,空間不再是靜態的展場,而是隨著孩子不斷創造的「活的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親子空間原本所在的位置,在臺北機廠時期是「材料試驗所」。因此在規劃上,也特別強調讓孩子能夠動手「創造」,無論是拼接地毯、組合磁吸,或是在空間裡自由排列組合。這些設計不只是遊戲的方式,更是延續「試驗」與「創造」的精神,讓歷史場域在新的世代中發展出不同的面貌。


小火車,孩子的旅行分身
其中很重要的設計亮點,是「鐵博小火車」。
在入口處,每位孩子都能挑選兩台木製小火車,帶著它進入空間。這是一組設計靈感來自鐵道博物館典藏車型(如小布丁Wickham工程車)的木製小火車,它的角色不只是玩具,而是一種投射的媒介:孩子就是那台火車,可以自由穿梭、旅行、停靠。這樣的設定,讓孩子不再只是觀眾,而是以「旅行者」的身份,在空間中展開冒險。
在測試過程中,我們觀察到孩子們會以各種方式玩小火車。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把火車沿著地毯上的紋理推動,像是在遵守一套秩序;有的則大膽地讓火車「跳越」,挑戰既有的邊界。當小火車彼此相遇,孩子們自然開始協商:是合作?還是競速比賽?這些自發的互動,讓遊戲變得立體而豐富。
小火車因此成為一種象徵。它不只是火車文化的縮影,更是多了一個「身份」:孩子藉由它獲得自主性與主體感,不再只是隨父母參觀,而是帶著屬於自己的小火車去旅行。這也是將龐大的鐵道歷史縮小、轉譯成兒童尺度的一種方式。
空間中的每個區域都像一座車站,搭載著不同的互動與主題:
- 共創牆:以磁吸車輛地圖與拼圖進行合作性建構遊戲,培養孩子社交與敘事能力。
- 親子森林:以半牆設計確保安全與通透性,設置可滾動的簡易軌道牆與低矮鏡面。
- 閱讀海:一個包覆孩子的沉靜閱讀角落,以鏡面與海浪線條創造漂浮感,閱讀小石洞則提供了孩子尺度的專屬感。
- 自由地景地毯區:空間中央模組地毯開放自由組合,如鐵道拼圖般,讓孩子有機會參與空間建構。
這些設計不僅建立空間層次,更營造出具有節奏與動態的文化敘事場域。

地毯上的山谷與河流
另一個設計亮點,是模組化的鐵道與地景地毯。
它的圖案設計來自鐵道與山色。透過模組拼接,可以創造出無數條路徑:可能是一個大迴圈,可能是一段穿越山谷的支線,也可能是一條通往海邊的鐵道。
每一次的組合,都是新的故事。這樣的玩法正是設計中的留白所帶來的可能:我們不定義結局,而是邀請孩子在遊戲中不斷建構。
火車在地毯上奔馳時,鐵道文化被轉化為一種開放的遊戲經驗。這呼應了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 所保障的遊戲權,也實踐了「child-scale」的設計精神:把宏大的鐵道文化縮小,讓孩子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觸碰、去想像。

從木作到地墊:細節裡的安全與美感
除了設計理念與亮點,我們也在材質選擇上投入心思。因為親子空間面對的是大量、長時間的兒童使用,我們需要同時考量安全、耐用與環保。
所有木作表面都使用耐磨等級的漆,能承受兒童高頻率的操作與摩擦,保持長期使用下的安全與美觀。
「閱讀海」的地板鋪設了瑞典設計、生產的Bolon 波龍地墊。這是一款環保編織地板,無毒且耐用,兼具設計感與實用性。有趣的是,臺鐵最新設計的車輛「山嵐號」與「海風號」也選用了波龍地墊,剛好呼應了臺鐵當代設計的方向。
「親子森林」則使用台灣品牌PLAYZU巧拼地板。這種地板無毒、無味,觸感柔軟,特別適合低齡兒童在地面上爬行、遊戲。不只是為了安全,更是我們在兒童文化設計中的一貫堅持:每個細節都應支持孩子的遊戲與探索,並回應永續與友善的價值。


孩子的書單,空間裡的另一種聲音
在後期,我們舉辦了「小小選書人」工作坊,邀請孩子們一起為空間的「閱讀海」挑選繪本。過程中,孩子進一步分享推薦的理由,還一起創造了鐵博親子空間「導覽員」的角色。彼此的交流中,我們看到孩子展現了觀點,也學會了傾聽。
他們的參與,讓我們再次確認:孩子不只是空間的「使用者」,更是參與者與創造者。這份由孩子共同生成的書單,將成為鐵道博物館第一份「兒童意見書」,也讓閱讀角落更貼近兒童的世界與想像。

在限制中,長出更多的可能
國家鐵道博物館的親子空間,誕生於古蹟的限制,也在有限的時間中激盪出新的可能。小火車與模組化地毯,讓孩子能以自己的方式投射、旅行、建構;材質的選擇,讓空間在安全、環保與設計感之間取得平衡;留白的設計,讓每一次遊戲都能為空間添上新的故事。
這樣的實踐呼應了《兒童權利公約》的精神:兒童有權表達、自由創造,並參與文化。當孩子在這裡遊戲,他們不只是觀眾,而是文化的公民。


超越設計,兒童友善的關鍵在於人
隨著今年暑假空間的開放,孩子的笑鬧聲在親子空間裡從未間斷。這次的經驗也讓我們再次思考:親子空間的完整性,不能只靠硬體設計來支撐。再精心的設計,也只有在現場工作人員與志工提供支持性的陪伴與同理時,孩子的遊戲自由和想像力才能真正被開放。
這其實是許多公共文化場館共同的挑戰:如何讓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具備足夠的 兒童友善意識與知識。空間設計提供了基礎,但最終能否真正成為孩子的文化場域,仍取決於陪伴者與現場的第一線人員。
唯有當設計與人的意識並行,兒童文化設計才能真正發揮完整的力量,讓每一次的遊戲都不只是玩樂,更是孩子走進文化、參與文化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林宇儂|Uno Lin( 16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