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薄荷薄荷】數位團結的現實條件:反建制(演算法)的第三空間

【薄荷薄荷】數位團結的現實條件:反建制(演算法)的第三空間

【Minting】Realistic Conditions Behind Digital Solidarity: The Anti-establishment (Algorithm) Third Space

當元宇宙行銷敘事結合NFT概念成為當紅炸子雞時,恢宏的敘事巧妙地結合了「去中心意志」、「行銷故事」與「自治工具」,許多web3項目在其路線圖(Roadmap)聲稱,在賺取財富之後,將走向分散式自治(daoxit)。然而,以台灣在地的項目方為例,有些團隊抽走資金不再營運(在這幾個月屢見不鮮),有些營運方與社群產生衝突,有些真的在進入分散自治狀態後,失去了動力。「Decentralised」似乎是一個比「說再見」更糟的同義詞。但真的沒有「數位團結」(Digital Solidarity)的可能性嗎?

本篇文章作為GreenPill.Network全球運動的自發文章之一,英文版發表在mirror平台。綠藥丸網絡寫作計畫,由Gitcoin創辦人Kevin Owocki發起,鼓勵全球在地社群自發書寫獨特的web3公共文化。

風潮之後,此地無水草

熊市是檢證事實的時刻,當有人說鑄造「NFT」可以增加行銷數額,那是一種假設,而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只是一種玩笑話,如同20年前人們說註冊網域「.com」可以發大財一樣。這些人誤會了Buzzwords(流行語) 與技術革命的本質差異。Buzzword確實可以吸引注意力,在社群平台演算法的增幅之下,人類如同綿羊,被機械牧羊犬所馴化。追逐Buzzword確實可以帶來迅速的市場,但這如同沙漠裡的水草,來得快去得也快。

而很明顯的,今年的水草長在AI領域。這兩種科技的底層研究,要多難便有多難,但應用層都可以很簡單,發一個智能合約接入OpenSea(NFT交易平台)便可以自稱NFT項目方;發表一個串接ChatGPT提供的API的服務,也可以自稱開發商,新興科技的進入門檻降低,快速提升早期開發者人數,確實是引爆 Buzzword 的重要條件,媒體、公部門、論壇、大眾接踵而至。

但是別只關注硬核科技的發展,小看「串接」如此簡單的創意。串接造就了可堆疊性,許多意料之外的應用模式開始誕生。薩爾達傳說便是很好的案例,就在玩家以為任天堂於2017年發表的《薩爾達傳說:荒野之息》已經是開放世界遊戲的典範,2023年推出的《薩爾達傳說:王國之淚》在開放遊戲中又添上了組裝分解的可能,創造了遊戲開發者做夢也無法想像的玩法。我想這便是文化科技(Cultural Technology)重要之處,文化科技是科技的界面活性劑,將科技融入社會,創造更多元異質的應用可能。

數位團結與去中心糾葛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密碼學-分散式帳本-NFT」這條科技樹所引起的風潮,究竟留下了什麼可以組裝的東西,其中一項便是DAO(分散式自治組織)。當元宇宙(Metaverse)行銷敘事結合NFT概念成為當紅炸子雞時,恢宏的敘事巧妙地結合了「去中心意志」、「行銷故事」與「自治工具」,許多web3項目在其路線圖(Roadmap)聲稱,在賺取財富之後,將走向分散式自治(daoxit)。在敘事上,羅織社群共治、IP共創的幻想;在工具上,以多簽金庫(multi-sig vault)、投票審議作為實際運行。然而事實上,以台灣在地的項目方為例,有些團隊抽走資金不再營運(在這幾個月屢見不鮮),有些營運方與社群產生衝突,有些真的在進入分散自治狀態後,失去了動力。「Decentralised」似乎是一個比「說再見」更糟的同義詞。

但真的沒有「數位團結」(Digital Solidarity)的可能性嗎?

從「NFT項目」走入「DAO自治」的人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持有「代幣」(token)並進行投票,就是所謂數位民主(Digital Democracy)。但人們幾乎在同一時刻便發現,民主是一個似乎永遠無法達成的目標。台灣一個有名的NFT項目原本具有相當高的人氣,而每日都有線上聚會的社群期待走入真正的分散式自治,但是當人們發現,營運方只願意提供少數的資金作為治理初始資本時,城邦散了會。這些初嚐數位民主的早期先鋒,從作為消費者,漸漸成為信仰者之後,似乎還沒有許下「承諾」,在集體合作的狀態下善盡社群自治。

台灣除了新興的web3專案主打去中心精神,其實在開源領域早已行之有年,並誕生許多受世界矚目的專案。不過在元宇宙的商業敘事下,「去中心」重新成為Buzzword。這是一個在大型商業平台壟斷注意力經濟的時代下,成功崛起的名詞。年輕人(或風險投資者)或許受到感召,想要一邊獲得商業的成功(NFT),又獲得個人精神上的慰藉(DAO)。叛逆的年輕人都想要拆掉規則,反對科層、建制、或老一輩世俗社會所建造的一切,這不論在哪一個年代都一樣。中國文化大革命、美國嬉皮運動,或者台灣的野百合運動,這些運動無論彼此的訴求差異多麼分歧,其中都隱含革命的意志。但美國1970年代女性運動家喬.弗里曼(Jo Freeman) 經典論文《無架構的暴政》(The Tyranny of Structurelessness)告訴我們拆掉規訓之後,扁平化的無科層組織因為信任鏈與資訊傳遞的先天限制,很容易變成菁英朋友圈,繼而誕生「代表性爭議」、權力爭奪與運動創傷。運動的出口往往不是建制化,就是社會動員之力消散而去。

「去中心」首要面臨的便是協作文化問題,再來才是DAO工具如何支持其精神。面臨代表性爭議,台灣的「零時政府」(g0v)便是非常好的案例,這是歷史悠久(剛度過十歲生日)以駭客為主體的去中心組織,成立之初其口號是「hack the government」,其後誕生了許多公民科技專案。而g0v隨著組織膨脹,也必然面臨了代表性爭議,最後在社群共識下,建立了「沒有人能代表g0v」的原則,並強調媒體聯繫的共同筆記為原則,一路適用至今。

web3項目如何存活?尤其是以數位藝術為導向的團隊,應當回頭審視不同時代的去中心組織面臨了什麼問題,而非同時想要商業成功,又維持去中心自治。台灣在地並沒有如同歐洲或中南美洲,具有團結經濟(Solidarity Economy)的傳統,員工並沒有身兼老闆的自覺,社群沒有商業利益共享的習慣,這是因為《合作社法》(Cooperatives Act)陳舊而不易使用,並且產生名義上合作,實際上勞動僱傭的情形。因此「去中心化」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樣貌與形式影響著社會經濟層面,歷經合作形式法人化、社會運動、數位工具一波波變革來襲。

延伸閱讀|【張寶成專欄】行路易,上DAO難:組織的去中心化與自治

延伸閱讀|「張明曜」在胡說八DAO

公共領域與數位第三空間

儘管去中心的運動為參與者帶來創傷,我們仍舊應該讚揚這種運動。不論哪一個時代的人們掌握了什麼樣的工具,去中心一直是一種反抗集權的向量,此類運動是反抗「集體」演算法的行為,是生活的「第三空間」(third places,註1)。學生除了家與學校,有地方可去;上班族除了家與公司,有地方可去。過去家裡有社會規範,外面有社會制度,這是一種由社會文化演化出來的演算法,注意力與有限的時間被縮限在兩點一線的世界裡面;而今家裡有娛樂演算法(如抖音),使用者容易無意識的滑下去,而公司仍是以獲利為導向的高效演算法,事實上,現在許多人就真正的是與AI演算法一起工作。這是高效率工業世界的必然表徵。

但是第三空間仍是必要的,它不一定有效率。事實上,它無效、吵雜,往往徒勞無功。但這是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很重要的特質,讓我們不以獲利為導向,而是面對社群建構文化的過程,這是抗演算法的,甚至演算法必須來學習這些機器無法創造的事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Palaces for the people)寫道,人們需要第三空間,使用「社會性基礎建設」(Social Infrastructure)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如圖書館、公園、噴水池。而當大眾進入數位生活,數位世界的DAO,正在慢慢承接此種基礎建設的效益。

事實上,關於數位空間作為社會基礎建設早有先例,如遊戲公會(Guild)、論壇版主(Forum),這些都是抗演算法,產生大量數位生活記憶的地方,在這種語境下,臉書社團(Groups)與臉書動態牆(News Feed)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大規模線上資源管理遊戲《星戰前夜》(Eve Online)發生過受人傳頌的故事——Chappy78生日趴。老玩家Chappy78被診斷出胰臟癌末期,他的最後一個生日願望是,打一場史詩級宇宙戰役,最後許多遊戲公會與超過2000名玩家一起燃燒累積許久的資源,用星戰煙火秀的方式在數位空間圓了Chappy的夢。這暫時不是演算法可以完成的事,只有在沒有太多利益衝突與社會責任的第三空間,才有可能共同完成這段故事。

就在三週前,美國論壇Reddit正好面臨了營運者獲利與社群抗議關論壇事件,營運者為了獲利,決定為其本來免費的API服務開始收費,並在過短的時間內公告實施,社群為了反正紛紛關閉其主導的子論壇。這便是營運者與治理去中心化的難題,不只是web3世界會面對這種事,web3換一種解釋,可以說是網路的第三空間,使用者在第一空間工作,在第二空間休息,而在第三空間創造文化。

web3的第三空間

類似的絕佳案例在web3世界是JPG.Space(以下簡稱「JPG」),JPG是一個藉由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由下而上創造的數位藝術資料庫,從2021年開始運作,可惜於六月暫時熄燈。JPG作為一個持續兩年多的策展實驗,並非由藝術史學者、知名策展人、或藝術家本人自行建構,而是在群眾的堆疊與票選下,建立別具品味的策展集合。它甚至不像典型的開源協作平台,如維基百科的那類玩意兒,而是有意識進行策展與脈絡工作,混入大量的主觀因素與操弄解釋的權力。彷彿社群化的新媒體藝術機構根莖網(Rhizome),再混上一點2000年代的衝浪精神,只是這次除了創作者,也加上了大批的收藏者與業餘評論者。

JPG主導者Wade Wallerstein在接受媒體Right Click Saved專訪文章《社群策展的力量》(The Power of Community Curation)中強調, NFT是一種解構藝術生態系的方法,而社群行動奠基於NFT這樣的基礎設施之上,且以JPG而言,行動大多發生於Discord平台。Discord是一個廣受電玩社群、遊戲圈與web3喜愛的社群平台,其相對封閉(加入才可以看到內容)、混亂(內容非線性,容易多通道同時發生)的特性,讓許多習慣傳統社交平台的使用者望而卻步,卻廣受資訊衝浪者歡迎,不同的Discord,夜裡(東亞時區的夜裡)常有不同實況、直播、AMA(Ask Me Anything)生放送。

JPG強調Discord的重要性,縱使有其不完美之處,但仍為web3社群進行激烈討論的「第三空間」。Wade Wallerstein表示:「這不是群眾的暴政,而是社區相互支援和教育的工具。」這與蛇形藝廊(Serpertine Gallery)出版的《未來藝術生態系3:藝術與去中心技術》概念一致,蛇形藝廊認為web3社群經營模式創造一種反抗機構的方法論,無論是技術底層還是文化層面,都產生了社群獨特的創造意義與文化價值,無論這個社群究竟代表的是什麼。

延伸閱讀|【張寶成專欄】用「分散式科技」打造「21世紀文化基礎建設」:《未來藝術生態系》三冊大綱 (下)

JPG.space發行之正典NFT。(黃豆泥提供)

回到第三空間,JPG的海外經驗與我在台灣的個人經驗一致。最近由FAB DAO(福爾摩沙藝術銀行) 協助地方團體「磺溪生活流域」,進行一系列環境教育行動,證實了社會性基礎設施與數位團結協作是有可能合而為一。磺溪是一條座落在台灣首都台北市的河川,由於都市化,該河川具備了自然生態、景觀化與水泥化的階段。磺溪團隊正透過大量的策展、研究、對話,與地方社群、學校慢慢打開公共參與過程。「磺溪生活流域」於六月底在明德國小與國小學生玩了一場寓教於樂的河流RPG,與小朋友討論家鄰近的河川是什麼樣的面貌。並以在地動物製作成可互動式「電子秧雞」NFT作為媒介,藉由這種象徵性的代幣,試圖打造學生、家長互動的過程。

磺溪生活流域團隊於明德國小活動留影。(攝影/林逸晟)
磺溪生活流域團隊於明德國小活動留影。(攝影/林逸晟)

製作者、行動者與企劃者皆來自DAO,又剛好這些參與者曾與磺溪有不同的地方記憶,這些人的合作過程具體而微地展現在Discord等相關平台。過去FAB DAO曾經幫助中山女高的老師學生一起處理校園歷史建築的時空代幣,與龍潭樂齡中心的老師與高齡者們一起打造剪紙創作,與美術館、藝術村一起實踐鏈上社群互動的可能性,這些非營利專案都是嘗試將象徵某種精神的NFT融入第三空間。

FAB DAO與龍潭樂齡中心的老師與高齡者們一起打造剪紙創作,並舉辦線上AMA活動。(CC Yeh提供)

網路自治領

這個月我們與Mask Network創辦人Suji Yan談論「網路國家」(The Network State),網路國家是一個新興概念,由Balaji發起成書,目前成為一種web3世界的社會運動。該理論認為當網路社群的技術、文化、經濟成熟,無疆界無領土的自治體很有可能誕生,覆蓋在傳統意義的主權國家之上。Suji認為我們這個世代還沒有抵達那個成熟的狀態(State),充其量是開國元勳的上一個世代,當一塊處女地的基礎建設還沒有成熟,從殖民母國(真實的經濟體與企業)換得資源是必要手段(詳見專訪逐字:Suji Yan談網絡國家世代)。

這讓我們回頭審視,數位團結是否真實正在發生?無論其是例外狀態的第三空間,還是民主社會公共領域;在數位文化的基礎建設發展上,尚在萌芽的web3工具是否是必經之路。從抗議與戰亂地區開始,在烏克蘭地區,我們看到了官方認證的加密貨幣錢包與聲援和平的Ukraine DAO,吸引全球認同者的資金實質協助;同樣是俄羅斯議題,知名抗議團體Pussy Riot發行NFT《Putin’s Ashes》並製作抗議式MV,也因為發行NFT被俄羅斯政府通緝。

NFT《Putin’s Ashes by Pussy Riot》。(黃豆泥提供)

在跨境議題中,NFT是有效的倡議工具,而DAO是有效協調合作與資產管理工具的集合體,緊急事件往往併發具有創意且有效的「串接」方法。回到單一國境內,在地社群在這個階段是否能得益於DAO,產生實質合作狀態,如數位資產管理、合作分工並且分潤、議題傳播行銷(在此必須再次引述前文,DAO作為一種Buzzword ,其浪潮已經不在)等,這些都在文化科技的範疇裡,並如何持續為數位公共領域創造獨有文化,超越第一、第二空間宰制的演算法,這是目前值得觀察的現象。

我與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洪敬舒、自由譯者劉維人與廖珮杏於年初以合作的動力(The Dynamic of Cooperation)為題,討論不同場域的合作狀態應該如何發生。我們曾研究DAO於台灣落地,是否適用合作社法。根據中華民國法規資料庫,《合作社法》於民國23年頒布,最近一次是民國104年修正,在數位或文化領域上已經難以適用。洪敬舒表示中華民國的合作社脈絡與歐美的合作社傳統是兩種名詞,很容易被誤導。事實上,台灣也有在藝文領域以合作社作為法人的先例,如以黃孫權為首發起的「共藝術合作社」,還有目前仍營運中的「斯卡托德藝術勞動合作社」(Scutoid Coopertion)等,此外也有非合作社法人名義,但進入實質合作的表演藝術團體「小事製作」

結語:獨立不改,周行不殆

從海外JPG、國內磺溪的實驗看到數位團結的狀態,再到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質上的台灣合作法人,最後回到網路國家,我們能夠明白的發現,實體社會的法源與工具還是很難符合數位社群的需求,基礎建設尚未成熟,但第三空間仍在。透過web3觀察,我們得以有機會審視非法人團體在社會文化的影響。我們大概可以斷定網路空間的基礎建設,具有本質上的去中心精神,並以邁向多中心多元異質的持續狀態為自然條件。

最好的文化工具恐怕是人人都可獨立發展文化。作為數位團結的現實條件,獨立不改,周行不殆。


註1 欲解釋「第三空間」(third places),城市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Ray Oldenburg)提供了巧妙簡易的解釋,在他的著作《偉大的好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 1991)中,某些地方對社區和公共生活很重要,如酒吧、咖啡店、雜貨店等,這些「第三空間」對於地方民主和社區活力至關重要。

以下摘自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最需要的是那些能夠在家庭生活日益私人化的情況下提供公共平衡的『第三空間』。第三空間只不過是非正式的公共聚會場所。這個詞語『第三空間』源於將我們的家視為生活中的『第一』個地方,而工作場所則是『第二』個地方。 第三空間的特點主要由其固定客戶群決定,並以輕鬆愉快的氛圍為標誌,這與人們在其他領域中更為嚴肅的參與形成對比。儘管是一個與家庭截然不同的場所,第三空間在心理上的舒適和支援方面與一個良好的家相似……它們是社區社交活力的核心,是民主的基礎,但可悲的是,它們在美國社會景觀中逐漸消失。」

黃豆泥( 18篇 )

分散自治與數位主權探求者,白天於公部門服務,晚上為FAB DAO與Volume DAO成員,曾以《百岳計畫》(Project %)參與2022年林茲電子藝術節,並規劃北師美術館《Kng DAO》(2022)、台北國際藝術村《鏈上駐村》(2022, 2023)。嚮往制度設計與新興科技的撞擊,正在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