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古今之變/辯】從許炯看中國美術史一百年來的詰問: 我們「過去」了嗎?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這也許是我的侷限,也是我的能力,往往在看一件單一事件時,拉大時間的軸距,所有的「發生」都有千絲萬縷的關...
【黃心蓉專欄】TO BE OR NOT TO BE:博物館藏文物的保險
國立故宮博物院在10月28日下午,由吳密察院長親上火線回答三件文物破損的相關處置,部分現場媒體對於故宮藏品沒有保險一事,...
白晝之夜六週年記:區位移轉的策展概念,可以看出台北什麼樣的都市規劃和空間權力問題?
面臨「處處皆住宅,聲聲皆噪音」的台北都會區,台北市商業區的分散多元中心,雖然帶給白晝之夜區位轉移策展的特性,但有限的公家...
藝術受眾幅度擴大,人氣買氣均漲:ART TAIPEI 2022台北藝博銷售捷報總盤整
ART TAIPEI 2022適逢疫情放緩之後,迎來30週年的盛大規模,在人氣加持買氣的氛圍之下,也帶動參展畫廊的銷售捷...
【古今之變/辯】非關傳統與當代,展現時代態度的問題意識:典藏古今雜誌聯合座談
《典藏.今藝術&投資》與《典藏.古美術》於2022年9月2日舉辦了一場名為「古今之變/辯」的聯合專題線上座談,座談邀請了...
藝術史夢幻新書出版:側寫《物見》的誕生及物件的閱讀者們
2019年11月,藝術史學者賴毓芝甫結束於北京召開的「明清中國與世界藝術」國際研討會,會中她收到另一位學者鄭岩及其女兒合...
星球錄像:論吳其育「它物紀」
吳其育此次在TKG+的新展「它物紀」(2022),可視為乃繼「時間91平方米」(TKG+ Projects,2017)與...
【高森信男專欄】未知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雄辯術:第23屆米蘭三年展側記
在過去印象中,米蘭三年展似乎象徵著設計領域的某種標竿和風向雞。而三年展中的國際參與項目,也成為各國競相展示其軟實力的角力...
向左走?向右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抉擇
由建築師倫.庫哈斯(Rem Koolhaas)與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共同領導之OMA團隊所興...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新柏林黃金週・後記一
在新柏林的日子,幾乎所有對話都含有paint/painter/colors/medium等字彙,高密度與繪畫相連;除「G...
文章導覽
1
...
44
45
46
47
48
...
59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