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四:王秋華+修澤蘭
修澤蘭從大陸中央大學畢業,因緣際會來到台灣,在當時男性佔優勢的專業環境,以女性身份展現獨特的建築思維,最為人知的作品是陽...
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舉鏡自照的生命層疊與歷史書寫B面
「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不再是「舉起鏡子迎上他者的凝視」,以綠島為鏡,可謂直接推翻了既定的主客預設。顯像的「空白之石」從來...
亞洲畫廊銷售額大幅成長,數位藝術市場增速過於迅猛:瑞銀與巴塞爾藝博會《藝術經銷商抗逆力》年中報告出爐
瑞銀集團(UBS)與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聯合發布的《藝術經銷商抗逆力》出爐。
我們不該預設前路有太多漂亮的風景─林亦軒,穿梭在夢與階級的人
這個世界其實存在各式各樣的選擇。尤其作為創作者,更不應該將自己陷入過於單一的環境與軌道,不需要害怕嘗試脫離現在的軌道,當...
來去竹圍工作室住一晚
寶藏巖聚落是我與陳漢聲成立走路草農/藝團,在台北生活的第一站,而竹圍工作室則是台北生活的第二站,我在此之前,都是在高雄與...
在機構主事者與藝術家戰爭的破敗景觀中,許峰瑞談機制透明化與藝術行政專業建立
近年來,「館長」爭議頻繁,在視覺藝術圈長期對政府喊話的「藝術專業治理」下,「專業人士們」實質上並無法拿出可信服藝術參與者...
【影形力專欄】逆行影像回憶錄
逆行影像在作為「吸引力電影」之餘,在我看來深具潛力的地方,是不能不去思辨它在中外影像藝術史裡,尤其關於敘事、歷史乃至媒介...
「混種」會是未來的影展、影展的未來嗎?疫情下的國際影展觀察
疫情帶來的改變,提供影展重新盤點資源、檢視自身定位的機會。這些規畫與取捨,呈現的是對「何謂影展」的思考與態度、希望透過這...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三:李承寬
李承寬1914年生, 16歲前往德國, 1934年起跟隨德國表現主義建築師Hans Poelzig學習2年,大學畢業在夏...
【Live Forever專欄】活影像或在影像裡活著:用網路/攝影機表演的藝術
從約翰.伯格的觀看影像到Eva & Franco Mattes與阿馬利亞.烏爾曼的網路社交,「web」跟「cam」展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