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剛出現的時代,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如何把玩這樣一個新媒體,開發者、倡議者或藝術家看見了什麼?除了我們早已視為日常的網路服務商巨頭(如Meta, Apple, Google),開源、多元、叛逆的文化是否存在,不同地區是否演化出類似的思維?這些人如今在哪裏?或許我們可以回到90年代末期,重新關注網路的本質。
網絡社群由一群互相聯繫的人組成,他們以討論、遊戲或其他形式雙向互動。人們投入時間和精力,透過技術與多元背景,讓社群演變成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集合,它成為了一種『場域』。這些社群受到底層技術影響,但其成果遠遠超出了技術本身。
技術是一種基因,讓新物種生長…。藝術品、寫作和其他形式的內容,在緩慢的物理世界中通常是靜止的,但在流動、高速的網路環境中成為了生命體。一個有趣的點子或設計,可以迅速成為受歡迎的樣品,這個樣品同樣可以繼續被編輯、再次散佈出去。
這是一段寫於1997年的句子,由前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伊藤穰一(Joi Ito)於《網路美學,脈絡作為媒介》(刊於林茲電子藝術大獎國際概略:網絡藝術)撰寫(註1)。1997年是一個個人電腦需求已經成熟,世界正在認識網際網路為何物的時代,尤其網頁、瀏覽器、搜尋引擎才正在慢慢誕生,伊藤非常清楚網際網路的本質,將帶給網絡社群截然不同於實體社會的發展。
同一時間,台灣誕生了藝立協(Elixus),一個去中心的組織。藝立協全名為「藝術家獨立協會」,由Elixir Nexus(開放想像)連字,活躍於西元1998年至2002年台灣地區與國際網路空間,當時要找到這個社群,可以前往IRC空間(網際網路中繼聊天)、藝立協部落格、或位於台北的紫藤廬茶館。說真的,這個組織既非由專業藝術家組成,更不是一個協會,頗有掛羊頭賣狗肉之虞。
然而,這個「非法人」組織對台灣網路文明發展史影響深遠。
其一,藝立協命名了「部落格」三個字的中譯名,將Blog文化引進台灣,為每一名網路使用者的發言創造應許之地。如同電子前哨基金會創辦人約翰.巴洛(John Perry Barlow)於1996年發表的《網絡獨立宣言》(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我們正在創造一個世界,在那裡,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表達他們的信仰,而不用害怕被強迫保持沉默或順從,不論這種信仰是多麼的奇特。」當時搜尋引擎排序演算法尚未成熟,社群平台守則尚未令人擔心。
其二,在後續20年間,其成員間接醞釀出g0v零時政府、台灣開放源碼開發者研討會(OSDC.tw)等組織,這些成員至今仍活躍於於台灣網路發展,如開源運動、公民參與、傳媒新媒體實驗、影響範圍遍佈公部門——如數位文化中心、文化內容策進院、數位發展部等,稱藝立協為網路生態系園丁都不爲過。
在網路社會繼續邁向web3的時代(部分倡議者主張web3為數位資產與數位身份自主權抬頭的時代,部分主張為機器可讀寫的語意網絡(Semantic Web)成熟的時代,另一派則認為是人工智慧的時代),筆者與數位曾經的藝立協成員訪談,重新梳理20年前網際網路發軔的年代,網路為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帶來的影響與衍生的創作形式。事實上,作為「部落格」三個字的命名團體,筆者除了訪談成員,也順理成章地可以獨立進行數位考古,這可能是史上第一遭,我們同時進行訪談,又能回頭查看他們當年一字不差的原文,這些都封存於網路上。即使網域不再有效,也可以從網站時光機(Wayback Machine)找到當初的第一手資料。
「部落格」(Blog)三個字由藝立協成員李士傑(Ilya, 1973-2019)命名(註2),由藝立協各成員積極推廣概念與工具。2002年藝立協成立「正體中文blog資訊中心」,為台灣整個web1時代定調,當時的網路使用者紛紛從BBS走向網路頁面,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專屬的部落時代來臨。「部落格是一種生活態度。」這是藝立協成員林克寰(Jedi)於2019年部落格文章《李甲方》,追悼李士傑引用其述的句子。當時成員們以藝立協為作者名義出版《Blog部落格 — 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而林克寰也因帶動台灣部落格發展而有「台灣部落格之父」的名號,其設計影響了早期無名小站的原始架構。這些早期拓荒時代的部落客們,如今只有林克寰以當時的部落格網址持續筆耕至今,累積1,249篇文章。(註3)
當我們說web1為一個唯讀(Read Only)的時代時,其實是有失偏頗的,雖然當時的使用者並沒有如同社群平台般易於互動,如按讚、留言、分享等,但資訊傳遞的本質是網路節點間的互動,單向式的廣播實際上是模擬出來的。在web1發展之前,是廣播與電視的時代。摘錄伊藤穰一同一份1997年的文章:
新媒體與通訊方式出現時,往往會模仿其前身。…早期電視節目通常由廣播員與麥克風組成,網際網路通常被視為線上出版或線上廣播。目前網路透過低頻寬與低成本將每個人連接再一起。網際網路提供脈絡,我們應往這方面建設未來的網路。
我們倒退走迎向未來,用舊有的名詞解釋新事物,以「部落」暗示去科層的水平連結,而人與人互動的文化因網路出現而產生變革性的影響,最早是從開發者與駭客社群開始,而後推進至一般大眾社會,網路將所有人連在一起,其後產生阿拉伯之春、雨傘運動、監控資本主義、監控極權政府等等(註4)。當大眾尚未熟稔這些新科技時,以新科技作為媒材的創作者,往往可以探索科技影響社會的路徑,並且喚起大眾的問題意識。在網路創造的自由語境中,身份與版權首當其衝。
西元2001年,藝立協參與科技性別藝術家鄭淑麗(註5)的《派樂西王國》(Kingdom of Piracy)網路藝術計畫,提出〈派樂基因〈複製.盜版〉計劃〉(Piragene)與〈複照〉(Piraport)。

基因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通往人類個體、群體與整個人類族群過去歷史的大門。基因,是一種終極的書寫媒介。…基因作為一種媒介,其形而上的意義在於書寫,而且是個體、集體與人類族群的共同書寫;在複製的時刻裡,同時持續地保持著被書寫的狀態。…派樂基因計劃,是一個倒轉的基因空間論述運動。社會面向中各種競逐的動力與參與者,都可以加入這個集體書寫的行列;發現一個屬於眾人的基因。…Piracy,其實是我們這個時代,被埋藏在社會語言修辭與國家機器暴力下的活化石;透過科學的整合尋找出這個古老歷史傳統的人類文化傳承,並且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找出其基因層次的終極意義,正是經由基因這個媒介,推動PiraGene發現計劃的目的。
——魚骨頭的派樂基因〈複製.盜版〉計劃(2001年,藝立協唐宗漢(已改名為唐鳳)(註6)、李士傑(The elixir Initiative, Autrijus Tang & Ilya Eric Lee))
時當微軟Passport(護照)系統遭受人權團體、隱私權倡議者的懷疑,更被指控依年齡、地理位置、社經階層以歧視使用者;派樂Piraport(複照)系統展示了一套另類的派樂身份認證機制,透過基因篩選、多重連接埠選擇及交互簽署的信任鏈運作。複照…以派樂西王國的所有觀光客為目標,此計畫企圖提升人們對「身份偷竊」、「網路主權」…的認知,並瞭解地下網路的建構法則—去中心式的交互認證,以及「業報」(karma)的力量。
——複照(2001年,藝立協唐宗漢(已改名為唐鳳)、李士傑(The elixir Initiative, Autrijus Tang & Ilya Eric Lee))
藝立協的兩項提案,皆欲討論「版權」觀念,在資訊喜於流動的網路世界,以海盜之名,突破個人掌握之基因、身份,主動(或被迫)共享於公海(Opensea)。彼時為網路盜版已經擴張到不容忽視的時局,因此藝術家以開放、自由、共享精神重新討論財產概念,尤其是個人衍生之身份、智慧財產等等。根據鄭淑麗表示,《派樂西王國》也因其爭議性無法在宏碁數位藝術中心展出,其初登場實體展覽延後至2002年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展出。(註7)
關於版權(Copyright)與著作傳(Copyleft)之間的拉扯,藝術家以海盜為名,在版權與授權議題上,藉著新媒體性質,挑戰既有機構與傳統認知;而非營利開發者也使用新媒體的性質,演化自由軟體或開放原始碼授權,延伸至不僅為程式碼且更廣泛的創用授權(Creative Commons)領域,這些都是得益於網路分散連結的特性,讓智慧結晶彷彿基因般繁衍下去。藝術家是免疫細胞、開源組織是解開基因複製之謎的解旋酶(Helicases),讓資訊本身可以繁衍變異下去,基金即迷因。
創用授權(Creative Commons)於2004年獲得林茲電子藝術大獎網路藝術類的最高殊榮金尼卡(Golden Nica)。(下篇待續)
註1 《網路美學,脈絡作為媒介》(刊於林茲電子藝術大獎國際概略:網絡藝術》(Aesthetics of the Internet – Context as a Medium; International Compendium Prix Ars Electronica – Cyberart, Joichi Ito, 1997)
註2 李士傑(Ilya, 1973-2019),網際網路文化工作者與獨立研究者,關注資訊戰爭、獨立媒體議題、數位文化、網路運動、數位藝術。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肄業。曾擔任數位典藏與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國際合作分項Culturemondo亞太祕書處計畫顧問(2011-2013)、Culturemondo.org 「世界文化網絡」國際指導委員。
註3 有關部落格發展史與台灣斷面,歡迎參考林克寰(Jedi) 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 ⸺ Blog 是甚麼碗糕啊?(2004)。部落格時代後,林克寰同時為聽力師與網路標準的制定者,致力推動台灣網頁親和力(無障礙)規格與運動,目前為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無障礙設計總顧問。不過認識一個人,或許從其部落格直接閱讀最真實。
註4 有關網路社會運動,推薦閱讀免費讀本《憤怒與希望【別冊】讓我們談談社運這件事》,作者之一唐鳳也是藝立協成員。
註5 鄭淑麗(Shu Lea Cheang),台灣與歐洲多媒體藝術家,包括網路藝術、錄像藝術、酷兒藝術等。曾為2019威尼斯雙年展台灣藝術家代表。
註6 唐鳳(Audrey Tang),本名唐宗漢(Autrijus Tang),藝立協與g0v成員,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及政治人物。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註7 相關訪談,推薦2021年對談紀錄影片Lab Kill Lab – 岔派樂基因FORKING PIRAGENE唐鳳、四方幸子對談 / Il y a … 存在著…

離職醫師,FAB DAO與g0v/da0貢獻者,曾以《百岳計畫》(Project %)參與2022年林茲電子藝術節,並規劃北師美術館《Kng DAO》(2022)、台北國際藝術村《鏈上駐村》(2022),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專欄〈薄荷薄荷〉、數位荒原與藝術松(Arthon)。現於多元宇宙科服務,為Web3公共性研究者與實踐者,嚮往多元宇宙(Plurarity)精神,正在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