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藝術&投資專題

【童年的美術館】為兒童設計,也跟孩子一起設計:兒童參與藝術策展的多元可能
每個孩子的答案都獨一無二、充滿驚喜。許多孩子解釋他們為什麼喜歡所選的畫時,可以清楚地表達色彩或形狀帶給他們「好看」、「漂...
【童年的美術館】友善兒童的博物館:以兒童博物館學為取徑
博物館與兒童的連結,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兒童博物館(Children’s Museum)的成立。當時因應整體社會需求,兒...
【專題】童年的美術館 兒童與藝術共融的機構實踐與思考
兒童美術館或美術館中的兒童區,在世界範圍內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演進,近20年來在臺灣也逐漸為美術館、博物館界所重視,中...
【威尼斯通訊】克里斯托夫.布歇爾:帶著另一場威尼斯挑釁到來
在今年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布歇爾於普拉達基金會(Fondazione Prada)位於柯內爾宮(Palazzo Ca' C...
【威尼斯通訊】影像技術於數位時代的反身性思考:專訪臺灣館「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
其實我在2020年的時候就確定要做《日常戰爭》了,整個創作論述也都已經完成,而她也認同我正在做的作品,所以其實我們在規劃...
【威尼斯通訊】強調南方視角的「處處都是外人」:扁平化的他者藝術圖像
佩德羅薩策劃的威尼斯雙年展並未擺脫中心/邊緣、北方/南方、西方/他者的二元對立思維。從邊緣到中心,作為他者的「外人」藝術...
【專題】威尼斯通訊──雙年展的夢與現實
本次專題探討主題展、國家館、周邊展以及臺灣館等不同面向,我們藉此觀察威尼斯雙年展如何持續與藝術世界內部的經濟文化結構、以...
【專題】下一站,首爾:亞洲藝術市場新據點
本次調研性專題,包含與韓國畫協、韓國本土資深畫廊、近年來逐步開始深耕韓國的西方畫廊等方面的採訪,考察和綜述上述問題。最後...
【以雕塑之名】產業困境中,當代雕塑的整合經營與創作出路二三種── 專訪胡氏藝術、双方藝廊負責人胡朝聖
胡氏藝術的一個重要業務是參與公部門的公共藝術標案,加上相關的地景藝術節、城市藝術節,為創作包括傳統雕塑、複合媒材裝置在內...
【以雕塑之名】雕塑的可能性──對談台灣雕塑
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灣未能形成一個明確的雕塑藝術市場?而當材料與創作方式不斷變化,我們不難看到將所有複合媒材、裝置等立體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