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Sih-Yu Chen)

藝術報導、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曾任《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藝術很有事》專案企畫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

將生命揉進土中:陶藝家鄭依依「雨過天晴雲破處」談作陶最重要的東西
作陶除了需要具備對於材料特性的瞭解與掌握之外,鄭依依也認為作陶的過程中,有很多時間是和自己對話,透過在薄薄的土壁上一壓一...
擬仿、共製與記憶詮釋:談新美館「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還能怎麼樣測量?
「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將看似遙遠的環境議題逐步推向我們生活周遭,本文分析展覽中的藝術家們是如何重新測量我們與自然的...
集「眾」之力打造未來想像生態系:台灣藝術進駐聯盟年會「眾裝上陣」探討後疫情時代藝術新視野
本次的年會以「眾裝上陣」( Re: Load-2022)為題,設計四大主題座談 「藝術進駐未來式」、「藝術空間檔案化與再...
拾掇碎片的真相再進擊:專訪「第17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策展人黃祥昀
黃祥昀強調這次選擇作品的過程中,每件作品不只對應單一一個議題,而是串連起一個互相交錯指涉的網絡,綜合成一個以多重面向來探...
滑步在夢境與真實的沈浸體驗:專訪河床劇團《遺留》導演郭文泰
郭文泰利用影音的設計引導觀看,讓觀者的身體不自覺跟著影像移動,與影像產生連結、被影像所調度。這些視聽感官的訊號,牽動身體...
空間檔案再探詢:「空間作為一種回應:1980後的臺灣經驗」講談側記
「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劃」是亞洲藝術文獻庫在臺所推動之研究計劃,以1980年代至21世紀初臺灣獨立藝術空間為對象,進行...
【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你的教養不是我的教養,學院的藝術養成之術
Z世代年輕創作者的藝術圈生存遊戲,也許在學院時就已經展開,求學之路彷彿是一關關成為「藝術家」的淘汰關卡,除了要適應不同學...
藝術作為一種交換:蔡咅璟個展「三羽」
為什麼是鳥呢?蔡咅璟笑說,鳥類無法控制自己大小便的這件事非常吸引他。因為鳥類腸胃構造非常單純簡單,牠們會四處吃植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