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Sih-Yu Chen)

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

評判「當代性」的視差與位移:第21屆台新藝術獎決選幕後
擔任第21屆台新藝術獎決選評審團主席的潘小雪,在頒獎典禮上的詼諧致詞,恰巧為台新獎所關注的當代性破題——何謂藝術在這個技...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策展人蔡明君、藝術家王榆鈞從「傾聽」談複調歷史的必要性
蔡明君認為「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抓出加害者是誰,或是他的身分角色是什麼,而是檢討這個不義政權做了什麼事,如何殘害人權。在...
2023藝博會新品牌「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挑戰藝術與設計的界線
近年來,藝術與設計兩者之間的界線日趨模糊,已有許多橫跨兩者的創意作品出現,像是許多產品設計雖融合應用概念,卻運用藝術的手...
一個神話的、跟一個當代處境的交集:鄭淑麗與東冬‧侯溫創作對談
藝術家鄭淑麗與東冬‧侯溫近期首次合作製作科技劇場《遊林驚夢:巧遇Hagay》,這次合作兩人分別初嘗試了科技、劇場的方式,...
文心藝所「羅尼‧霍恩」首個展,與葉曉甄談創作的詩意與感受
不論是在文學、影像、雕塑,羅尼‧霍恩都嘗試著透過細微的差異,引導觀者發揮敏銳觀察力,從中找到差異所造成的全新視角。就像成...
【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3】ATT 19 Gallery藝術總監Mook談空間經營與泰國藝術市場
Mook表示如果觀眾不理解藝術品背後真正的價值,很難形成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如何經營本地觀眾其實也就是培養泰國新一代的收...
重返線性觀展策略:踏上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的12段英雄旅程
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用光影探索歷史悠久的寶藏巖聚落,這次以「劇場劇目」為概念設計的展覽,彷彿回應位於高密度人口聚集地...
【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2】100 Tonson Foundation的當代建築實驗場「FIELD COLLAPSE」
建築作為一個動詞比作為一個名詞也許更值得被討論。作為動詞的建築更含納一種有關協作的、社群主導的過程成果,我們可以想像在施...
【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從SAC gallery的兩個展覽看泰國藝術現象
Trevor Foster個展「欲望的容器」中作品顯現一種西方視野下對於泰國傳統藝術再現的思考,利用「混搭」來強調傳統藝...
【對觀察的反思】Pulima藝術獎及其提名觀察人的書寫與步伐
Pulima藝術獎的觀察人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似乎很難直接忽略殖民歷史背景,以及文化、身分政治上的差異來討論書寫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