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談桃園大溪見證族群衝突史的無頭祖公墓

【蕭文杰專欄】「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談桃園大溪見證族群衝突史的無頭祖公墓

【Column by Hsiao Wen-Chieh】“When ghosts have a place to come home to, they do not become a menace.”—Headless Ghost Cemetery in Daxi, Taoyuan and History of Ethnic Conflicts

十四命公墳墓見證詔安客家人在清朝同治年間入墾大溪阿姆坪的歷史,是原漢衝突,慘遭原住民殺害的墳塚,數年前甚至慘遭桃園文資會判定不具文資價值,不列冊追蹤,直至2024年補充資料後才列冊追蹤。我認為十四命公墓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具高度歷史價值,其工法呈現時代營造技術,卵石砌造型為桃園地方特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特質,建議指定為古蹟。

「台三線」是什麼? 「台三線」有什麼文化資產?一般人很難說清楚,2016年5月23日,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到立法院備詢,處理客委會預算解凍。當時的立委黃昭順質詢李永得卻搞烏龍問:「浪漫台三線,你要讓我知道是哪三條線?」,讓李尷尬直回:「委員,台三線不是三條線,而是沿線有客家地景的一條公路」。

前公路總局局長嚴啟昌表示: 「台三線最初修闢的目的,正是為了促進內山偏遠鄉鎮的經濟。」這一條蜿蜒的「內山公路」。這一條「內山公路」的前身有一些是清朝「開山撫番」之需開闢的,也有一些是日本治理時期的戰備道路與產業道路。之所以被稱為「浪漫台三線」,概念是起源於2012年,中華民國第13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當下,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苗栗縣南庄鄉山芙蓉咖啡館首度公開發布的。

桃園大溪李騰芳古宅,李家祖籍福建韶安,屬於漳州客家,進入李家聚落前,花草如茵,經常讓人以為這是詩情畫意的客庄。(攝影/蕭文杰)

蔡英文主張借鑑德國浪漫大道在文化觀光與休閒產業上的成功,期盼將省道台三線所行經的客家庄打造為一條帶狀的客家文化浪漫大道。不過2012年蔡英文總統選舉落選,「浪漫台三線」的客家文化政策到了2016年蔡英文當選才實施。

大溪是客庄浪漫台三線非常重要的「點」,大溪可以串聯桃園龍潭區、楊梅區等近山客家,也可以連結中壢區、平鎮區、大園區、觀音區、新屋區等都會客家與濱海客家。

但是若仔細評估大溪的文化資源,遊客除了穿梭百年老街品嘗古早味美食,或是走一趟大溪老茶廠,品茗大溪茶之外。就會談到1949年之後蔣介石家族來台之後所造成的景觀,「慈湖陵寢」(註1)、「大溪陵寢」(註2)、「大溪公會堂」(註3)、「大溪武德殿」(註4),與附近復興區的「角板山賓館」。大溪慈湖、復興區角板山這些地名,對一般觀光客而言可說是朗朗上口。

李騰芳古宅是屬於典型詔安客家建築。(攝影/蕭文杰)

我個人認為若僅僅把大溪視為一個可以吃美食拍美照的客庄,或是在黨國宣傳下強調有風光明媚的慈湖美景與蔣家文化資產景點是不夠完整的。因為「台三線」有許多路段是經過清代的「土牛溝」或是日治時期的「隘勇線」。客庄經常與原住民聚落相鄰,常有族群衝突,這樣的路徑與地點有許多血淚痕跡的故事。其中大溪阿姆坪十四命公墳墓就是這樣被忽略的潛力文化資產。

桃園土牛溝楊梅段,為清康熙 61 年(1722)朱一貴事件後由官府劃定,目的是避免原漢雙方為墾地發生流血衝突而設的界線,初時立碑為界,後來演變成挖溝。挖溝前先立石,繼而挖出深溝,一旁堆高溝土成界,由於成堆的溝土形似牛背,故稱「土牛溝」。(攝影/蕭文杰)

十四命公墳墓距離慈湖兩蔣文化園區非常近。十四命公墳墓見證詔安客家人在清朝同治年間入墾大溪阿姆坪的歷史,是原漢衝突,慘遭原住民殺害的墳塚,數年前甚至慘遭桃園文資會判定不具文資價值,不列冊追蹤,直至2024年補充資料後才列冊追蹤。其次,兩蔣文化園區包含了前後慈湖、紀念雕塑公園(銅像公園)、慈湖陵寢、頭寮陵寢、大溪公會堂、大溪中正公園、復興區角板山行館及角板山公園等地,這裡多數具有法定文化資產身分,是觀光與遊之地。

十四命公墳墓鮮少人知,兩蔣慈湖陵寢、頭寮陵寢在政府大力推廣下是觀光導遊口中,耳熟能詳的景點。我個人認為大溪阿姆坪十四命公墳墓文資價值比慈湖陵寢、頭寮陵寢更重要,因為十四命公墳墓不只是象徵客家人篳路藍縷開墾山林,同時也是原住民真實的血淚史。

十四命公墳墓的文化資產價值

所謂十四命公,指的是詔邑(詔安客)先民在開發阿姆坪時,於原住民出草事件中喪生,後人為其立墳紀念。而阿姆坪這一地名,則源自呂阿姆帶領呂氏族人墾殖開拓的歷史。墓碑上刻有「蕃、衍、潮、漳」四字,這四字為桃園呂氏家族的字輩,用以表徵家族世代延續。其中「蕃、衍、潮、漳」亦諧音「繁衍潮漳」,寓意族裔興盛、源自潮漳。完整的輩續是「金華發祥、蕃衍潮漳、傳芳理學、紹美文章、英俊蔚起,甲第賡揚、百千萬世、永際其昌」。 

見證原漢衝突的十四命公墳墓。(攝影/蕭文杰)

而墓碑上的名字,可見有呂氏:蕃然、蕃同、蕃樣;衍勤、衍起、衍浪、衍貝;潮意、潮強、潮屘;漳淼、漳松、漳當、漳炎,共14位先人。這個墳塚除了見證同治十年左右的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群對抗,同時也呈現出渡海臺灣客家人的文化觀。

被原住民出草者,在臺灣史上稱無頭祖公、無頭祖媽。對於兇死、歹死的無頭先民,習俗上家裡是不能祭祀,不能進祖墳、祖塔。根據口述歷史有數種說法,其中一種是因為無頭,所以認不得家人;另一說是臺灣客家先民甚至害怕有原住民作法,因此只能葬於聚落外圍類似有應公的墳區。

其實這類案例在臺灣歷史上數量很多,但是長期隱晦不敢、不願言。文化資產圈客家學者羅烈師家裡族譜就有這樣案例,另外南港楊成宗先生的曾祖輩也有無頭祖公。儘管如此,這類歷史記憶往往被忽視,而相關的實體墳墓也因時間推移逐漸消失,現今已相當罕見。

臺灣客家人重視墓葬,若無後代祭拜,俗稱「倒房」,是嚴重的事。人死了可能成為孤魂野鬼,會變成害人的鬼魅,因此安撫鬼魂,香火的祭祀非常重要。十四命公墳墓這個墓是原住民出草事件後約一年,同宗的呂氏族人共同收屍所興建,所以出現:「各房子孫合祀」這幾個字,也就是文化上我們談的「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目前此墓也成為地方重要信仰。

比對臺灣文化資產,有許多閩客漢人對抗史所遺留下的古蹟、歷史建築,例如義塚、義民廟、褒忠祠,但是原漢衝突卻罕有遺留。而宜蘭古蹟獻馘碑是日治時期日人以武力使其感化屈服。最後南澳與溪頭兩社終於答應毋復行兇肆害,並獻所馘顱骨及兵器,由日本企業家波江野吉太郎等人配合日本政府發起捐款設碑。但是十四命公墓是呂氏宗親民間的行為,更具有價值。

我認為十四命公墓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具高度歷史價值,其工法呈現時代營造技術,卵石砌造型為桃園地方特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特質,建議指定為古蹟。


註釋

註1 又稱「洞口賓館」或是「慈湖賓館」
註2 原名「頭寮賓館」,蔣經國死後改名「大溪陵寢」。
註3 1949年以後,本區改為蔣中正的行館。
註4 戰後大溪公會堂設為總統行館,因此蔣介石增設大溪憲兵隊護衛,並以日本時代的武德殿為隊部。

蕭文杰( 104篇 )

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美術史、文化資產。思想受殷海光「是什麼,就說什麼」影響。搶救文資是主要日常,教書、寫文章是餬口。自認文章針砭時弊,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各地政府頭痛的文化恐怖份子。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