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潭寺是臺北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曾經香火鼎盛,規模與龍山寺並列,是大臺北地區信眾的重要信仰中心。如今卻彷彿走入歷史塵埃之中,鮮少有人了解這段歷史。
這座古寺的源頭,可追溯到明崇禎七年(1634),傳說來自廈門的僧人華榮雲遊至劍潭山,覺得此地靈氣充盈,夜裡借宿在一棵古樹下,突然出現一條紅蛇(吉兆)。他便用卜筮占卜,結果顯示這是一塊福地,於是就地搭建屋舍供奉「觀音佛祖」,成為寺廟的源起。(註1)

劍潭古剎的建築演變
由於寺廟過於狹小簡陋,清康熙年間(1718)地方信眾集資重建,寺名「西方寶剎」,也稱「觀音寺」(或觀音亭)。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吳廷詰等再度增建,始有「劍潭寺」之名。乾隆、嘉慶年間又有多次修建,到光緒年間,更流傳觀音顯靈、寺裡深夜傳出鐘聲木魚聲的傳說,讓香火一度盛極一時。
從清代「劍潭幻影」版畫與《臺北市志稿卷》收錄的劍潭寺老照片,可以看到古寺建築為清中期盛行的形式(註2):兩進兩護式,前殿開三門,爲雙層屋簷,正殿為單脊硬山頂樣式,即屋簷不出山牆。

光緒十年(1884)由張望生、王慶忠等人擔任監事,募集大龍峒信眾發起改建,劍潭寺才首次脫離狹窄的居所,礙於經費有限,那年只修建了前殿。(註3)因此,當日本人接收臺灣後,第一眼所見的劍潭寺,應當已經是與其盛名匹配的建築外觀。前殿屋頂造型為懸山頂,中間疊加假四垂脊的結構,正脊甫以燕尾飛簷翹角的殿宇。今日臺灣廟宇已經很少見如此純樸的前殿屋頂,偶有在國定古蹟中,例如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澎湖天后宮,仍保留了相同的閩式建築工法。


隨著時間推移,日治時期1913-1914年間,辜顯榮等地方仕紳共同出資募款,商討如何重修殘破的劍潭寺,以維持古寺在臺灣神社境內的莊嚴氣象。(註4)隨後找來臺灣名匠師陳應彬,將劍潭寺改建為三殿式的華麗建築,前殿採假四垂的歇山重簷結構,燕尾式的屋脊及簷下裝飾大量精緻的剪黏、交趾陶,兩側廂房上建有鼓樓。在此之前,劍潭寺沒有寬敞的後殿,一直是空間狹小的廟宇。

1924竣工那年,報紙媒體以「臺北八景之首」、「臺灣の西湖」標題,大力讚譽坐落基隆河北岸河畔的百年古剎,並為其冠上臺灣西湖之名。(註5)
評論道:「寺院後方有山,前方有河,左側山水相接,清涼之意盎然。若再加上明月,則不亞於中華浙江的西湖。因此成為文人墨客詩材豐富之地,所謂『風光明媚』。也作為修道與思索之人適合的境地,被推為北臺灣首屈一指的勝地。」

眾說紛紜的劍潭傳奇
劍潭寺雖然主祀為觀音菩薩,但偏殿副祀的鄭成功卻更為人所知。從乾隆時期,信眾將觀音亭改名為劍潭寺這點,便能窺知一二。劍潭寺在清代已馳名,清同治十年(1871),陳培桂在《淡水廳志》收錄全淡八景以「劍潭幻影」為名;在淡北內八景中則稱為「劍潭夜月」,而劍潭無論哪一個分類中皆被選為著名景點。(註6)

劍潭並非一個封閉的湖潭,而是基隆河的一部份,在圓山一帶因近90度的急彎,產生一片面積大似深潭的水域。真正要溯源「劍潭」之名的由來,不得不提到民間流傳甚廣的「劍潭傳奇」,大致可歸類為四種說法。(註7)除了荷蘭人「插劍於茄冬樹」(註8)與潭底有荷人古劍的傳說,另外兩傳說皆與鄭成功有關。其一「擲劍殺精」,相傳鄭成功北征渡河時,潭底有千年魚精興風作浪,於是怒擲佩劍誅之,於是潭底藏有寶劍,因而得名。另一說「墮劍於潭」,則是傳說鄭成功與生番對戰時,寶劍意外墮於潭底,歷久通靈,不時會散發光芒。

然而,歷史事實與傳說卻大相逕庭。鄭成功(1624-1662)在驅逐荷蘭人後,不到一年便病逝,其生前活動範圍始終未曾越出臺南地區,自然不可能來到臺北盆地,更不會將寶劍遺落於劍潭之中。有趣的是,因為人民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景仰,鄭成功的足跡與事蹟幾乎被附會於全臺各地,各式鄉野傳奇也紛紛加諸於他。雖然這些故事未必可靠,卻賦予了劍潭寺超越宗教的文化象徵,將地方的想像與傳說氛圍緊密交織,吸引眾多騷人墨客前來探幽訪勝。
日治時期古寺的城市日常
在日治初期,日本文人對於劍潭寺與鄭成功的寶劍傳說,已經耳熟能詳。日本教育家三屋清陰(1857-1945)曾追憶1895年甫離戰場抵臺後,在五月的某個星期一,臺灣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1851-1917)召集大家,一起探訪六位殉難教育者(六氏先生)遇害之地,並順道遊覽劍潭寺。(註9)一群人便從芝山巖出發,一路走走停停,最終抵達劍潭寺與劍潭山頂,再返回士林。

他回憶道:「(劍潭寺)此地距離劍潭不過二丁(約200公尺),據說正是鄭成功沉寶劍的古蹟所在。我們也順道拜訪潭前的寺院(劍潭寺),進入堂內參拜佛像。寺中僧人知曉先生是貴人,便以誠敬之禮相待。先生與我們一行人繞行寺院前後左右的廂房,巡覽一周之後,便離開寺院,轉而登上山道直至山頂,俯瞰北方的平野。」(註10)

彼時,基隆河北岸的劍潭山山頂,還沒有臺灣神社,象徵鎮守全島的神域結界也尚未升起,只有荊棘雜草錯落,還有山腳下歷史悠久的劍潭寺幽靜安居。
從當時的報導中,可以看到人們經常前往劍潭寺祈福,以自然環境優美聞名的劍潭寺,節慶時則成為熱鬧的集會場所。每每到中秋節,民眾會臨水賞月;過年時,更是踏春遊覽的一大勝地。文人雅士也常聚於此吟詩作對,留下許多詩作與散文。圓山劍潭寺一帶,因此同時兼具宗教、娛樂與文學意涵,儼然成為臺北的精神象徵之一。

1900年春節期間《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劍潭寺供奉的觀音佛祖,平日香火就十分鼎盛。到了農曆新年期間,前來參拜的男女老少更是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就在前幾天,還有兩艘小蒸汽船特地敲鑼招呼,宣告當日將要前往劍潭遊覽。因此,大稻埕和艋舺兩地都有許多人搭船抵達寺廟,現場人潮如雲,熱鬧非凡。由此可見,劍潭寺的確是臺北的一處名勝。許多文人學士也常在這裡題詩吟詠。
另有傳說,劍潭湖中藏有一把寶劍,所以才有『劍潭』這個名字。據說有修行高僧在農曆初一、十五曾見過這把寶劍。然而此事是真是假,至今仍難以確定。」(註11)
1924年農曆8月17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中秋節賞月盛況,明治橋下排列著掛滿紅燈籠的觀月船,燈火搖曳,川流不息:
「當九月的明月自雲隙間露出時,遊人與船隻相互映照,宛如一幅美景。臺灣神社與劍潭寺更吸引了數千名前來參拜兼賞月的群眾。特別是在劍潭寺,吟詩誦月之聲清朗嘹亮,迴盪四野,瀰漫於整個夜空之下。」(註12)

同時,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忠君愛國、不屈不撓的性格形象也廣為流傳,使眾人崇拜與景仰;尤其因其具有中日混血的特殊身分,在殖民語境下更被日治政府利用為政治宣傳的題材,報章雜誌中常可見以「鄭成功」為主角的故事或詩詞。(註13)
畫家筆下的劍潭風光
劍潭山的風景與文化意象,也吸引藝術家來此地采風。石川欽一郎曾在繪畫中捕捉劍潭景致,臺展畫家仲吉哲哉也曾以此為題,留下珍貴風景圖像。
1907年石川欽一郎來到臺灣,彼時臺灣神社已落成近七年。在石川筆下的《劍潭寺》,前殿正處於1918年匠師陳應彬開始動工前懸山頂的樸實模樣。(註14)因此可以推斷石川描繪的劍潭寺,應取景於來臺後1907至1918年之間。畫面中他不但把劍潭一併收入,同時將右側畫面聚焦於臨岸的巨樹,彷彿呼應著劍潭傳奇中,荷蘭人把寶劍藏入茄冬樹的傳說。

日籍畫家仲吉哲哉於1927年第一回臺展入選的油畫作品《圓山風景》,視角為基隆河南岸望向對岸劍潭山方向。從當時的展覽會留下的黑白圖錄中,可見前景是一條水量不大的河道,水面倒影兩岸長滿直立的水生雜草。中景則是起伏的劍潭山,遠處隱約可見連綿的山脈,將視線由近向遠推展。坐落劍潭半山腰的淺色建築,即臺灣神社的屋宇(註15);左側山腳地平線上臨河的燕尾頂建築,即1924年改建完成的劍潭寺。

被人遺忘的劍潭古寺
從清代到日治時期,劍潭寺不僅是宗教信仰的核心,更是臺北城市發展與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百年來,它見證了居民的日常、娛樂與藝術創作。隨著時間推移,寺院結構多次修繕。地方仕紳出資重修,體現了宗教與社會菁英之間的連結。

然而,劍潭寺並非總是正面形象。1930年代寺院附近基隆河頻繁傳出溺水事件,僅1933年上半年就奪走20餘條人命,於是臺北佛教會在7月晚間主持普渡法會,施餓鬼、超渡溺死亡魂,並於川岸施放水燈。(註16)有趣的是,劍潭寺有女鬼出沒的都市傳說,不但可以追溯至1906年《臺灣日日新報》的一則報導,後續還被眾人修改傳唱於各類出版品中。(註17)
傳說裡,月夜時分,形象風雅的白衣女鬼在庭院間低吟詩句:「紅愁綠怨送春歸,徒倚無聊幾夕暉。十載光陰如一夢,遊魂時逐落花飛。」這樣的景象,使得劍潭寺被賦予幾分淒美荒涼的詩意。草木深蔭、潭水幽黑,書生偶遇吟詩女鬼的故事,也因此流傳不息。

然而,這座歷史悠久的重要名勝,卻在 1939 至 1940 年間,因日本政府擴建臺灣神宮之故,被迫自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東麓遷往大直北安路現址。(註18)它的遷移,不僅改變了原有的空間格局,更切斷了古寺與舊地景之間的記憶連繫。離開劍潭之後,這座百年古剎失去了背山臨水的風水福地,也喪失了傳唱已久的劍潭傳奇加持,在島民心目中逐漸黯淡,失卻往日光華。
回眸劍潭百年
劍潭寺自明崇禎創建,歷經清領與日治時期的鼎盛與遷徙。這座曾經風華的古寺,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地方的信仰、傳說與生活,也見證了城市的興衰與更替。它既是臺北的文化象徵,也是城市變遷下的犧牲者。今日回望劍潭寺的圖像與故事,不僅是追溯一段地方歷史,更提醒了我們:唯有在現代化的巨流裡,持續珍惜與保存文化資產,城市才不會與其歷史根源失聯。
註釋
註1 李信億,《台灣寺廟之供具與裝飾藝術─以劍潭寺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附錄〈劍潭寺大事年表〉,頁104。
註2 李信億,《台灣寺廟之供具與裝飾藝術─以劍潭寺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頁39。文中指出此建築形式為清中期盛行建築格局。李信億文中提到此種格局一直持續到大正七年(1918)重新改建為止。筆者想補充從照片看來,劍潭寺在1884年修建前殿後,正殿屋脊外觀已有明顯改變。
註3 〈【寺院巡禮】臺灣の西湖 「劍潭寺」物語 臺北八景の首位/食菜無妻主義〉,《臺灣日日新報》,1924-08-27日刊(5版)。原文為日文,筆者使用AI工具翻譯。李信億,《台灣寺廟之供具與裝飾藝術─以劍潭寺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頁105。
註4 〈議修古寺〉,《臺灣日日新報》,1913-09-28日刊(6版)。〈擬重修劍潭寺〉,《臺灣日日新報》,1914-08-06日刊(6版)。
註5 〈【寺院巡禮】臺灣の西湖 「劍潭寺」物語 臺北八景の首位/臺灣の西湖〉,《臺灣日日新報》,1924-08-27日刊(5版)。原文為日文,筆者使用AI工具翻譯。
註6 李信億,《台灣寺廟之供具與裝飾藝術─以劍潭寺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頁17。
註7 李信億,《台灣寺廟之供具與裝飾藝術─以劍潭寺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頁18-19。
註8 在《臺灣志略》裡記載,劍潭位在北淡水的大浪泵(就是今天的大龍峒)大約兩里的地方。當時原住民用小舟,稱為「艋舺」,可以划進來。這裡的水面相當寬闊,潭岸邊有一棵叫做「茄苳」的大樹,高聳入天,幾個人合抱才圍得住。相傳荷蘭人曾將寶劍插進這棵大樹裡,後來樹皮包覆住劍,因此這地方就被稱為「劍潭」。原文收錄於乾隆12年,范咸等修《臺灣府志三種》(中)卷一,頁1396-1397。
註9 原文發表於臺灣教育會雜誌〈芝山巖講習中の追憶〉,《臺灣教育》,第272號,大正14年2月(1925),後轉載於島居兼文編,《芝山巖史》,臺北市:芝山巖史刊行會,1932,頁90-92。
註10 同註9。
註11 島居兼文編,《芝山巖史》,臺北市:芝山巖史刊行會,1932,頁92。原文為日文,筆者使用AI工具翻譯。
註12 〈古寺遺蹟〉,《臺灣日日新報》,1900-02-10日刊(4版)。原文為日文,筆者使用AI工具翻譯。
註13 周志仁,〈日治時期臺北地區的傳統節慶、民間信仰之研究——以瀛社詩人作品為研究對象〉,《文學新鑰》第 31 期,2020.06,頁118-121。
註14 大正七年(1918)由匠師陳應彬主持的改建工程正式動工,並於大正十三年(1924)竣工。
註15 劉錡豫,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圓山風景》作品說明。(2025.09.22檢閱)
註16 〈明治橋畔 普度飢魂 兼上映活寫〉,《臺灣日日新報》,1933-07-19夕刊(4版)。
註17 臺北地方藝文工作室,〈考察:劍潭寺的女鬼〉。(2025.09.19檢閱)
註18 有待澄清的是,維基百科與不少研究中都會提到劍潭寺於1937年因臺灣神社擴建,被迫遷移。實際上1937年應是臺灣神社欲擴建時,決議遷移劍潭寺的時間點。因此在1938年觀光團的行程表中仍可見臺灣神社、劍潭寺、圓山動物園被安排一起參觀的情況。劍潭寺真正的搬遷時間,推測是在1939-1940年間。1940年寺廟重建竣工,於正殿立石柱紀念「庚辰(1940)劍潭古寺移築大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對東亞區域跨物質與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近期關注臺美史中的植物圖像。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