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Tezos上的「社群」擾動:以集體的行動建立信任鏈

Tezos上的「社群」擾動:以集體的行動建立信任鏈

Commotion on the Tezos “Social Media”: Building Chain of Trust with Collective Action

能驅動創作者及社群參與行動,或許並不僅是因為「有趣」而已,更可能包含了一種新的信任關係。這關係不立基於套利之上,而是對企劃者的信任。理想的狀況中,這個值得信任的第三方,仰賴於關係鏈中的各個行動者。在這情況下,可被信任的第三方,便不會是特定人士,也不是特定的組織,而是整個關係鏈。

自2021年加入Tezos鏈的世界後,除了作品的發表與收藏,亦於2022年初開始陸續策劃了幾場行動,皆獲得不錯的迴響。這些行動的目的都不是為了引起「錯失恐懼」(英語: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也不保證流動者得以從中獲利,甚至於,這些行動的出發點僅為某種「頑童搗蛋」心態,在既有的技術、生態中試圖進行擾動。

區塊鏈上的「撤」展

秘密基地行動時,akaSWap官方的策展頁面,截圖自akaSwap官網。(張明曜提供)

如在「秘密基地」行動中,將台灣交易平台akaSwap的後台智能合約當作展演空間,以隱匿行動的方式,號召19位創作者將作品放置於平台上。(照正常的狀況,該合約地址中不會有任何NFT存在;就算藉由其他作法將NFT傳送進去,投入該地址的NFT更無可能取回,基本上不會有人做這樣的事情)。而後,在官方發現行動後,他們更於策展頁面中將此行動進行記錄;反之,我們則將更多的NFT丟入合約地址中,將展覽的現場給稀釋、毀滅,並實踐區塊鏈上的撤展。「秘密基地」的行動不僅是最初的行動,更重要的是它給予筆者足夠的信心,確信在獲利之外有其他因素可以驅動社群,並讓不同的人們參與進來。

在akaSwap執行動作時,會先經過平台的智能合約(即圖中顯示地址後四碼為btCj的akaSwap NFTs合約),NFT並不會停留在裡面。(張明曜提供)

鏈上的「間諜」行動

在2022年7月,因應akaSwap的後援會功能,先後策劃了兩檔「間諜」行動。將阿亂黃豆泥的後援會設定為共創者,使得其他創作者的作品出現在其後援會之中。在間諜阿亂後援會的行動中,我們致敬了阿亂的《Digital Remains》,並在原作品編號之間,加上小數點把各自的作品像書籤般夾入其中。原先設定個鑄造10個版次,意外引起哄搶,參與者原本相互購藏的預想也因此破滅。

阿亂作品《Digital Remains 》與部分致敬作品合影,截圖自akaSwap。(張明曜提供)

因此,在間諜豆泥的行動中,便調整了策略,讓更多人得以用低廉的成本參與事件、收藏作品。在間諜豆泥的計畫中,我們以Spymash為題,致敬黃豆泥的MashBunk,在同樣的像素格中創作型態各異的Spymash,並以抽獎包的方式讓藏家從不同創作者的集合中,隨機取得各自的NFT。有別於間諜阿亂的行動,Spymash的頭像形式,加上充沛的發行數量與隨機的取得狀態,與不同創作者之間制定的主題與回饋方案,在短期間內促進了不小的流動,其中更包含社群間的以物易物。值得一提,黃豆泥也針對這個事件創作了對應Spymash創作者的《Spymash- Wanted》進行回應,也算是有來有往。

鑑賞與時間

在Spymash的行動後,有個隱約的猜想出現在腦中,亦即能驅動創作者及社群參與其中,或許並不僅是「有趣」而已。可能更包含了一種新的信任關係,這信任關係並不立基於套利之上。並非因為在這些行動中,流動者可透過購藏、轉售來賺取金錢,也不保證創作者能從中獲取鉅額的報酬。而是對企劃者的信任,其中更包含企劃者邀請參與者時,率先替社群判斷哪些創作者擁有好的信用。換言之,在快速生產射出作品的鏈上世界中,爆發的資訊流淹沒而來,DYOR(Do Your Own Research)的成本亦跟著提高,我們品味的時間變短,進行判斷的時限越來越短。對於可信的第三方之需求亦因應而生。由它先替社群進行辨別,辨別可信的創作者、辨別有意思的內容,並在特定概念的包裹下形成一個暫時性的整體。這個暫時性的整體,將社群的關係鏈透過行動、作品來視覺化,成為一件件可以流通、辨識的數位物件,並在社群的參與、討論之中,使得信任關係更加牢固。

社群與信任遊戲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筆者便於2022年八月策畫了另一個行動──「張明曜雙年展」(ChangMingYao Biennial)。

張明曜雙年展徵件海報。(張明曜提供)

「張明曜雙年展」是一個NFT徵件展,使用筆者的後援會頁面為展示場所。投件者將作品依特定規則鑄造完成後,傳送至筆者的錢包中,並由筆者進行選件、定價,販售所得部分將歸筆者及後援會成員所有(各約8.5%)。除此之外,並未承諾任何事情(包含周邊活動及行銷策略)。與其說是展覽計畫,倒不如說是跟社群玩的一場信任遊戲,是否願意將作品在無任何保證下傳到別人錢包中、是否願意相信最終的訂價不會搞差自己的行情、是否願意將部分的收益分享給第三方?最終,「張明曜雙年展」共24人投件,最終入選42件作品,部分作品在「佈展」(上架)期間便已售罄。

反過來說,區塊鏈世界中對於策展的需求,很可能不僅是學術上如何深入探索,並對相應議題表達觀點。而是以策展作為形塑暫時性整體的方法,使其作為可供驗證、辨識的信任課題。策展方將信用作為擔保、換成籌碼,並經過社群驗證後贏取信任,使其傳播的資訊有更高機率被接受。舉例來說,位於Tezos鏈上的Blind Gallery雖主張在未揭露作者的狀況下,憑作品自身的魅力來吸引藏家,但它之所以能運作順暢,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其邀請的藝術家多非泛泛之輩,且在其策展中累積了一定的信用。他保證了流通者與收藏家消化資訊的成本將會降低,不必擔心買到山寨物或價值落差過大的藏品,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辨識作者真身,以及價值預估上。不僅如此,FxTender發行的Pass的說明欄中,亦說明其為基於演算藝術的策展平台與社群,並致力帶來優秀的藝術作品給那些挑剔的收藏家們,而持有特定的Pass則擁有鑄造特定作品的權限。(順道一提,Art Basel中的tezos演算藝術專區,亦由Tender所策畫)

延伸閱讀|生成藝術生態系漫談 – fxTENDER

張明曜雙年展一樓空間,取自張明曜雙年展導覽手冊。(張明曜提供)
張明曜雙年展二樓空間,取自張明曜雙年展導覽手冊。(張明曜提供)

向舊有藝術銷售系統靠近

這似乎也預告了,加密世界中的藝術產業正朝著舊有的藝術銷售系統靠近,由第三方先進行篩選,挑出更精緻、更有品味、更前衛、更有收藏價值的藏品,由他們來告訴大家哪些藝術家更值得關注,更值得信賴。對於收藏家與流動者來說,這樣的第三方在熬過前期的信任驗證後,幾乎是可依賴的對象。假想一個情境,當有新的朋友加入區塊鏈時,比起列出口袋清單,直接推薦可信賴的「策展單位」會更加簡單,也可降低新朋友在面對茫茫資訊海時「DYOR」的恐懼。實際上,這樣的做法確實也更加有效率,也更符合多數人的需求。

被信任的關係鏈

這聽起來似乎挺讓人絕望,原本想像中區塊鏈世界中的多樣性、魅力、活力、想像力、創造力,彷彿都將進入那讓人窒息的死局。對此筆者抱持著不同的想法,私認為對於舊模式之再臨,雖然高效甚至也擁有更多的資本進行建設,但這絕非唯一結局。反之,筆者在過往行動的經驗中得知,若能讓更多的人加入行動,透過暫時性的合流,便有機會發展成社群。而基於社群衍生之「第三方」所產生的信任關係,受經濟影響的波動也較細微。當然,在短期之內,大概很難取得太過卓越的成就,但若長遠來看,所建構出的綿密網絡以及信賴關係,應該會很驚人。理想的狀況中,這個值得信任的第三方,仰賴於關係鏈中的各個行動者。行動者們透過一次次的串聯、集體行動,輪番發起攻勢,其中沒有既定的領導者。在這情況下,這可被信任的第三方,便不會是特定人士,也不是特定的組織,而是整個關係鏈。人們將會透過行動所呈現出來的樣態,來辨識關係鏈——有哪些人參與行動,行動的脈絡是否親近過往的概念,其它人能參與的門檻為何?而不再被牛市、熊市左右,低著頭盯著地板有多高。

總言之,區塊鏈世界正需求著可信任的第三方替爆炸的資訊進行整理,推薦可信的藏品、藝術家,在無暇品味的區塊時間中,替各位把關。然而,在高效的需求下,極可能走回傳統藝術世界的營銷邏輯。透過集體行動所建立的關係鏈,則有可能創造有別於過往的信賴關係,而非單純以價格度量信任。

2022年底由張明曜chi.Lroupin_art主創,並協同四位其他創作者midoGraphyniFagemStrider《FAT Christmas》頭貼(PFP)NFT項目。(張明曜提供)
張明曜( 5篇 )

或許是當代藝術創作者,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藝術跨領域研究所。於2021年進入Tezos鏈世界,曾企劃幾次鏈上行動,並與其他NFT創作者在鏈上調皮搗蛋,其中包含:秘密基地、Spymash、張明曜雙年展。目前最悲傷的事情是,雖然喜歡玩遊戲,但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沉迷於遊戲中,正試圖透過藝術創作、行動尋找遊戲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