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地景說話專題】專輯一:鏡頭・媒體・天眼――去自然的景物轉譯

【地景說話專題】專輯一:鏡頭・媒體・天眼――去自然的景物轉譯

【Landscape Talk】 Feature 1: Camera, Media, Eye in the Sky – Translating Denatured Landscape

這個跨域融合的藝術計畫,實現了創新整合的「虛擬社群」,形塑數位時代的文化互動與資源共享。當代許多藝術實踐者,透過批判性的思考、觀察或推測性的實踐方案,省思後數位時代的人文、生態與後疫情的藝術創生。「鏡頭・媒體・天眼—去自然的景物轉譯」專輯,四篇文章環繞在非人之眼下的媒介與科技風景。

1984年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Los Angele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委託藝術家基特.加洛維(Kit Galloway, 1948-)和雪瑞.羅賓諾維茲(Sherrie Rabinowitz, 1950-2013)組成「行動影像」(Mobile Image)創作團體,共同合作《國際電子咖啡廳》(Electronic Cafe Intentional)藝術計畫。這個跨域融合的藝術計畫,實現了創新整合的「虛擬社群」,形塑數位時代的文化互動與資源共享。當代許多藝術實踐者,透過批判性的思考、觀察或推測性的實踐方案,省思後數位時代的人文、生態與後疫情的藝術創生。「鏡頭・媒體・天眼――去自然的景物轉譯」專輯,四篇文章環繞在非人之眼下的媒介與科技風景。在天眼、肉眼、媒體與科技義眼之間,「再媒介化」(Remediation)與「再風景」(Relandscape)成為去自然的景物轉譯策略。

李寅彰的〈延展視野的幻境:當代虛擬藝術的「烏有風景」〉,觀察到當代虛擬藝術作品的虛擬性與藝術性,對應科技從「烏托邦」到「烏有史」的發展背景。「烏有風景」透過特殊的創造力延展人與非人之間視域的幻境,確認了一種主觀的內在性,並由此激發感知逆反力作為反觀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相互意義。這凸顯出科技媒介化的日常風景是有待被解讀的異象,吳軍的〈噪點:關於社群媒體的數位風景碎片〉一文關注到社群媒體對於藝術作品內部生產的影響力,以及碎片化文本的演繹。隱含日常生活與大眾訊息的噪點(noise)是接收者不得不直視,也不得不接受的一種擾動感。然而,社群媒體的數位風景,即是將這些碎片化為藝術,並展開人類對於未來的探索與想像。

在人類與非人類的視界中,亦具有超越時空的幽冥界域,梁廷毓的〈朝向一種幽冥地理/誌:視像中的「地理幻見」與「異色魅景」初論〉,以藝術實踐本位的研究路徑,「風景」是藝術家親臨現場、踏查行動下的意識與思維的反思對象,同時也映射出地域文化中泛靈網絡與臨界生態的幽冥地誌。假如媒介能夠帶領我們從中反思自身的歷史,陳沛妤的〈身體與記憶的重製:臺灣與印尼當代影像中的地景〉,描述了臺灣與印尼交流下的動態影像藝術實踐,從創作母題中的家族記憶、國家與殖民歷史的重構,形成臺印文化互為表述的風景構成。

四篇文章不約而同的討論到當代虛擬科技的未來趨勢,無論是宏觀的歷史敘事或微觀的情感政治,可見當代科技藝術呈現的風景,已延展出類風景、泛風景、跨風景等不斷擴張的概念。如其所是的風景,就是人與萬物好好活著的證明。


※本專輯感謝2021年「現象書寫 ――視覺藝評」專案補助,也感謝《典藏ARTouch》一同編輯合作,使「地景說話 ――風景藝術的文化知識生產」書寫計畫能邀約青年學者與評論新秀,透過文化知識上的「書寫生產」找到適存的共有平台。

李寅彰( 2篇 )

李寅彰(Li, Yin-Jhang, 1988-),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現職為樹德科技大學電子競技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博士論文主要研究白南準的藝術實踐對當代作品的影響,探討身體、媒介與環境之間的感知間距,研究領域為當代媒體與科技藝術、科技美學。曾任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研創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並參與國家教育研究院審定之《藝術與科技》教科書編撰。藝術研究論文發表於《南藝學報》第20期、第23期,以及《雕塑研究》第25期;評論文章則散見於香港《藝術地圖》(Art Map)與《臺灣工藝季刊》(現為《生活工藝誌》)。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