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菸廠華麗重生, 新世代典藏庫房落成

菸廠華麗重生, 新世代典藏庫房落成

The Splendid Rebirth of the Tobacco Factory: The New Generation Conservation Center Completed

事實上,19號倉庫建於1994年,是菸廠最年輕的建築,相較下歷史價值沒其他廠房那麼高,但負責改造的建築師陳玉霖認為,它具有獨特的空間氛圍,空間大、高樓板是主要特色,因此在設計的基調沿用過去「儲存」的意義,延續其發展脈絡,在「充滿時間感的舊工業建築裡,創造新的文化氛圍」 。

座落於「屏菸1936文化基地」的屏東縣典藏中心,自2017年開始規劃,2024年9月正式啟用,是臺灣唯一將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的獨棟典藏庫,它改造自原菸葉廠的19號倉庫,保留了工業廠房外觀與既有結構,是以「屋中屋」概念打造而成的現代化庫房。

舊建築脈絡,現代化功能

屏東縣典藏中心與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的改建具有連動關係。屏東總圖原為文化中心,亦是文化處的前身,當時為推廣藝文,收藏了上千件原住民工藝與文物,以及客家、常民生活器物、傢俱等,而後還收進了在此舉辦個展的藝術家捐贈作品、屏東美展首獎「屏東獎」作品、「半島藝術季」的小品畫作,加上2010年開始編列15萬至30萬不等的美術典藏經費,購藏屏東在地的前輩與傑出藝術家作品,至2018年即已累積近3,000件藏品。由於文化中心自1984年開館以來,設備老舊,空間不敷使用,因此2017年閉館改建為圖書館總館,並著手規劃典藏庫房,原本的藏品則寄存於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同步啟動相關整飭計畫,將藏品分門別類、建立基礎資料、數位檔案,並訂製未來搬運與存放所需的包材。

2018年適逢時任縣長的潘孟安提出「屏東大博物館」計畫,屏東菸葉廠符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可做到文資保存與地方空間治理,同時梳理地方文史、導入文化科技,菸廠從此成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其中19號倉庫原是菸桶的儲藏空間,最貼近典藏文物的環境,便規劃作為典藏中心。

事實上,19號倉庫建於1994年,是菸廠最年輕的建築,相較下歷史價值沒其他廠房那麼高,但負責改造的建築師陳玉霖認為,它具有獨特的空間氛圍,空間大、高樓板是主要特色,因此在設計的基調沿用過去「儲存」的意義,延續其發展脈絡,在「充滿時間感的舊工業建築裡,創造新的文化氛圍」 。

「典藏中心的設計,就是在原本的脈絡還有新的功能之間找一個平衡。」文化處表示,由於改建涉及建築的文資身份,原本的窗戶不能拆,也不能封,與典藏場所密閉環境的需求相違背,因此是用隔間的方式,在牆內又隔一面牆,有如「牆內有牆,屋中有屋」,牆面亦沿用倉庫之前的白灰配色,上方的排煙窗、廠區標語等也都保留下來。

典藏開箱,看見屏東文化瑰寶

典藏中心為四層樓建築,總樓地板面積2,510平方公尺,目前館藏3,000餘件,一樓存放重點藏品,設計成開放式庫房,作為展示、典藏、教育推廣之用。二樓收藏平面作品與小件文物,如菸斗、織品等等,因此可看到一排排的掛畫架,以及收納文物的無酸紙盒與抽屜櫃。三樓為大型物件的庫房,有木雕、石雕、傢俱與複合媒材作品。四樓為備位空間,以待未來藏品之用。

走進典藏中心,首先會看到由「典」字轉化的主視覺,字形中間的方格象徵收藏櫃,裡面的英文字「CCOPCC」為屏東縣典藏中心英文「Conservation Center Of Pingtung County Collection」的字首縮寫;下方兩點筆劃向兩旁延伸,並向上連結到中間的兩筆直線,有如一聳立的煙囪,意指典藏中心的本體立基於菸廠,其精神根植土地,可說別具巧思。

由「典」字轉化的主視覺,字形中間的方格象徵收藏櫃,裡面的英文字「CCOPCC」為屏東縣典藏中心英文的字首縮寫。(屏東縣典藏中心提供)

一樓是少見的開放式庫房,讓外人有機會一窺深居幽處的庫藏存放方式與環境。在這裡可看到三個被稱作「玻璃盒」的展示房,分別代表著「典」、「藏」、「修」三個主題。「典」內存放的是屏東具有文化資產身份一般古物的50件典藏品,為原住民文物如配刀、祈禱盒、陶壺、木雕等,以及前輩藝術家石川欽一郎(Kinichiro Ishikawa)的水彩《驛路初夏》,被視為鎮館之寶。石川欽一郎的作品原塵封於過去的屏東介壽圖書館,1957年被藝術家何文杞發現,經日本專門研究其畫作的專家立花義彰鑑定為真,成為屏東文化處的瑰寶。然而究竟這件作品何以流落在介壽圖書館,而畫中所繪景觀取自何處?至今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也為這件意外藏品增添話題。

「藏」的展示櫥窗內,為屏東人常民生活的濃縮精華,從小木馬到米桶,從清代的陶瓷枕頭到原住民的椅子、客家的傢俱等等,有些文物具有客家與原住民特徵,可以看到屏東過去族群交融的文化面貌。

典藏中心一樓是開放式庫房,照片中的是前輩藝術家石川欽一郎的水彩《驛路初夏》與具有文資身份的典藏品。(屏東縣典藏中心提供)

「修」指的是「修護」。文化處表示,藏品不單純只是放著,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做治療的時候。「我們稱為修護,而非修復,因為修護還包含它的前期、後端到應用,都涵蓋在裡面。」櫥窗展示修護工作室的樣貌,內容來自與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研究中心的合作,裡面陳列了各式各樣的修護工具,還有已故魯凱族藝術家杜文喜的作品,與縣府團隊搶救其作的詳細紀錄。

杜文喜曾獲「伊斯坦堡國際藝術雙年展」(Istanbul Biennial)視覺藝術大獎的榮耀,2006年過世後,位於霧台鄉阿禮部落的故居與工作室歷經風災,毀損了不少作品,縣府在2010年邀請策展人徐文瑞在屏東美術館策劃「未來潮」的機緣之下,開啟後續相關單位一起搶救的行動,家屬亦決定藉由捐贈,使這些作品可以受到更好的維護,並讓更多人看見。經過漫長又繁雜的修護程序,杜文喜的作品終於重現原本的面貌,家屬杜聖光來典藏中心看到父親的作品完好如初,亦不禁感動哽咽。文物修護的不僅是物件的文資價值,還是跨越時空的情感記憶,更顯意義非凡。

典藏中心與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研究中心合作,陳列了修護工具,還有已故魯凱族藝術家杜文喜的作品。(屏東縣典藏中心提供)

逐步拓展藏品,見證屏東藝文風采

由於過去在文化中心時代,並無典藏審議制度與預算,必須待文化處成立,並於2010年開始編列典藏預算後,才得以用為數不多的經費,購藏前輩與資深藝術家的作品。在2011至2017年這個階段,有沈國仁、陳瑞福、莊世和的油畫,尤明春、蔡水林的水彩,陳朝平的彩墨、劉耿一的油性粉彩、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ung)的鉛筆畫、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的「紋砌刻畫」等珍品。

2018年後,屏東縣文化處向文化部爭取到典藏品購置計畫的經費,因此開始盤點既有藏品,補足疏漏之處,主要有:出生或移居至屏東的前輩藝術家,例如莊世和於1940至70年代的三幅小品,楊造化、蔡水林、張文卿於1960至80年代間的作品,何文杞、謝峰生在1970至1980年代的作品等,也有活躍於當代藝術市場的林順雄、卓有瑞、彌力村男的畫作。

二樓收藏平面作品與小件文物,可看到一排排的掛畫架。(屏東縣典藏中心提供)

此外,曾旅居於屏東工作、創作的重要藝術家,或作品與屏東意象有關,亦是購藏對象,如曾於屏東教書的前輩藝術家陳進與當代雕塑家徐永旭,或描繪墾丁岩岸景觀的資深藝術家李文謙皆屬此類。

2021年文化處的購藏進一步向中壯輩與原住民藝術家延展,有聚焦於南國意象創作的張新丕,排灣族藝術家尼誕.達給伐歷(Nitjan Takivalit)的鐵雕,排灣族藝術家阿旦.達魯札隆(Adan Dalujalung)的木雕,魯凱族藝術家巴勤發(Pakidafi Rusanokan)的石雕與複合媒材雕塑作品等。從這些藏品可以看到,文化處的典藏在媒材上越來越多樣,作品年代也越來越當代。

2022-2023年文化處典藏行為藝術家謝德慶珍稀的創作《一年表演藝術1978-1979(籠子)》文件檔案以及數幅人物速寫,在地資深藝術家李進安的大型水彩畫作,資深版畫家陳國展各時期的經典作品。此外,還有紀實攝影先驅劉安明、林慶雲大量的作品,為屏東的人文景觀留下豐富的歷史影像。從近年的收藏可看到,在文化部挹注典藏經費的推動下,典藏中心可兼容並蓄蒐羅傳統到當代的作品,更系統性的建立館藏脈絡。

三樓為大型物件的庫房,有木雕、石雕、傢俱與複合媒材作品。(屏東縣典藏中心提供)

打造創新,開啟屏東學的想像

現階段屏東縣典藏中心僅供學術單位、館際交流申請使用,採團進團出,待明年完工的屏東縣立美術館開館後,再規劃進一步的參訪方式。

目前在藏品的運用上,其中一個計畫是「回憶旅行箱」,箱內有藏品的圖像摹本、繪畫與美勞用具,概念類似行動博物館,與縣府社會處、純青社福基金會志工配合,下鄉到關懷據點,利用藏品說故事,引起長者的共鳴,一起創作,或引導他們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由於典藏中心有藝術品、原住民與客家文物,可作為屏菸的原民館、客家館、美術館的後備與支援,除了可豐富這些場館的內容外,亦能藉由展覽,回過頭來梳理、研究、運用這些館藏進行延伸。

屏東縣典藏中心是博物館典藏的後起之秀,亦是依據當代典藏需求與過去經驗琢磨而成的明日之星,其「外古內新」的特徵,正標誌著「屏東大博物館」計畫以新世代博物館為內核,蒐集經典,打造創新,喚起文化記憶,開啟「屏東學」的想像。


 陳玉霖,〈典藏文化的靈魂〉,《2022屏東本事》,春季號,Vol 20,屏東縣政府,2022年。頁50。

*廣告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11月號386期

洪威喆( 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