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如果我們終將與AI共同生活,他是否能像山一樣思考?高美館「山演算」的新生態系統

如果我們終將與AI共同生活,他是否能像山一樣思考?高美館「山演算」的新生態系統

If We're Going to End Up Living with AI, Can AI Think Like the Mountains? New Ecosystem at “The Mountain Algorithms” in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策展人引用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新星世:即將到來的超智能時代》中的概念,如果未來我們終將與AI共同生活、甚至被AI主宰,那他們必須與我們一樣齊力保護地球的整體共生系統,才能使地球的智慧得以生存和擴展;再加上生態學家阿爾多.李奧帕德《沙郡年紀》中,指出的山具有收納能量變動與孕育生命的智慧等概念,打造一種朝向生成式未來的「生態藝術」展覽,將我們的視野從地景撤回,重新調整焦距在身體的感知、精神意識、文化思維與AI演算法之間,如何創造出有機的合作模式,形成新的生態社群、循環與關係。

臺灣近年不乏討論生態的展覽,像2020年的「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以宇宙星系的角度,多面向指出當代生態所面臨的嚴峻問題;2023年高雄市立美術館(簡稱「高美館」)「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亦展出驚心動魄的生態影像,揭示人類生存的窘境。接著2022年的麻豆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與臺南美術館現正展出的「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等,都以大規模的地景探查來反省人類和生態間的矛盾與衝突,不僅是以此回訪人文歷史的發展,亦是探問是否有另一種與自然共處的方式。

而高美館最新展覽「山演算:朝向生成式未來的代謝修復」(簡稱「山演算」)雖然也是一檔討論生態的展覽,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展覽並不從「地景」著手,而是挾帶著近年大勢興起的AI應用,來提問人類與生態的未來新系統。

台灣策展人呂岱如與拉丁美洲策展人卡羅琳娜‧蓋斯洛赫凱拉(Carolina Castro Jorquera)精選19位分別來自台灣、香港、泰國、新加坡、南韓、巴西、墨西哥、智利、厄瓜多等9國的藝術家之作品,並引用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在其著作《新星世:即將到來的超智能時代》中的概念,如果未來我們終將與AI共同生活、甚至被AI主宰,那他們必須與我們一樣齊力保護地球的整體共生系統,才能使地球的智慧得以生存和擴展;再加上生態學家阿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在其著作《沙郡年紀》中,指出的山具有收納能量變動與孕育生命的智慧等概念,打造一種朝向生成式未來的「生態藝術」展覽,將我們的視野從地景撤回,重新調整焦距在身體的感知、精神意識、文化思維與AI演算法之間,如何創造出有機的合作模式,形成新的生態社群、循環與關係。

模糊人與非人的界線

展覽入口處即以兩種型態的作品錨定了展覽的討論位置,羅智信《如果岩石保存被擊碎的聲音,污泥是否對通道還有記憶》(簡稱「《如果岩石》」)以及奧斯卡‧桑蒂安(Oscar Santillán)《樹難》兩件作品面對面的擺設。《如果岩石》仿造了一處污水流通的甬道,觀眾可以從入口處彎腰穿越而出。兩件作品恰巧在呈現截然不同的體驗,一面是以真實地景雕塑來創造一強調物質性的沈浸體驗,放大檢視人類透過飲食、排泄在自然中產生的必要循環轉化;另一面《樹難》則是以發光的數位銀幕顯示衛星偵測到森林火災時,AI系統所生成一首悼念森林消逝的詩。

羅智信《如果岩石保存被擊碎的聲音,污泥是否對通道還有記憶》以真實地景雕塑來創造一強調物質性的沈浸體驗,放大檢視人類透過飲食、排泄在自然中產生的必要循環轉化。高美館提供

這兩件作品一方面展示AI演算法如何傳遞關於生態變化的信息,另一方面點出身體經驗在展場中的重要性——除了視覺之外,我們還必須動員全身的感官,才能真正的閱讀展覽。對呂岱如來說,改變身體慣常的感知跟動能,使身體成為不同的中介,才能發現討論政治、環境議題的嶄新方式。於是,黃鼎云、陳業亮《半睡半醒,生死微微》打破一般美術館以「觀看」為主的閱讀方法,讓觀眾的身體如動物冬眠般躺進柔軟的拼接布料中,身體也在觀看與被觀看中進行政治的翻轉,而在公共空間中的休息與睡覺亦模糊了私密與公共的界線。

黃鼎云、陳業亮《半睡半醒,生死微微》打破一般美術館以「觀看」為主的閱讀方法,讓觀眾的身體如動物冬眠般躺進柔軟的拼接布料中。高美館提供

妮可‧勒希里耶(Nicole L’Huillier)《那個大耳朵的》亦是混淆界線,鼓勵我們重新解讀關係與敘事的案例,作品以振動膜麥克風,接收人與非人互動所產生的震盪,並將震盪的多重訊號融合成一種無法分離的集體噪音;另一藝術家派翠西亞‧多明格斯(Patricia Domínguez)《植物矩陣》中,則是透過意識調頻來跨越界線,連接人與非人的語境。

派翠西亞‧多明格斯《植物矩陣》中,透過意識調頻來跨越界線,連接人與非人的語境。高美館提供

塔尼亞‧坎迪雅尼(Tania Candiani)《潮汐編舞》與余欣蘭《揹獵物的女人》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們,是如何跨越界線,與自然生態緊密連結。前者精細捕捉一名女性在水中游泳的過程,背景音樂是田野錄音與愛爾蘭傳統旋律,影像呈現格林村的自然地景是如何被當地的語言細膩捕捉,顯示此地人們與潮間帶的密切關係,而潮間帶又是星際運動的產物,這些元素在影像中彼此融合並被重新編排;後者余欣蘭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作為女性獵人的母親Heydi Mijung, 她突破部落的性別禁忌,卻又遵循太魯閣族的祖訓Gaya,將原住民豐富生態學知識學體現在狩獵行為中。

余欣蘭《揹獵物的女人》記錄作為女性獵人的母親Heydi Mijung如何將原住民豐富生態學知識學體現在狩獵行為中。高美館提供

這兩件作品中間恰巧擺放著吳松吉(Chitti Kasemkitvatana)的《時間合奏》,他以長條形植物編織和銀幕結合成一多媒體裝置,長條形植物編織始於泰國北部傳統村落的民藝品,重複性的結構象徵綿延不絕的空間與時間,藝術家也在影像中呈現分屬泰北、印度、中國、西藏等地不同古文明中的時間之神面貌,以橫跨信仰的多重敘事線來描述我們跟宇宙的可能新關係。

吳松吉《時間合奏》呈現分屬不同古文明中的時間之神面貌,以橫跨信仰的多重敘事線來描述我們跟宇宙的可能新關係。高美館提供

現代性所測繪的人們與生態的距離

除了從精神與文化上來討論人與生態的關係,展覽也從經濟、科技、材料、醫學等現代性方式來重新測繪人們與生態的距離。吳其育《薄膜史:無主數據》從物質史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乘載影像的物質從過去的樟腦、光電訊號演變為AI演算,今日的世界幾乎可說是由影像所構成,假如現實有一天消失,影像也能藉由AI演算永無止盡的持續生成出新的影像,不過因為AI大數據的偏頗特質,攝影原初挾帶的殖民者凝視似乎又再次降臨。

吳其育《薄膜史:無主數據》從物質史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高美館提供

蘇郁心《特殊水,複數》從水資源與科技產業著手,不論是晶片生產還是設備冷卻,發展AI半導體都需耗費巨量水資源,台積電更是全球晶片生產的龍頭,水資源在台灣早已不只是供養著自然生態,也供養著AI產業。蘇郁心以劇情片的拍攝方式,描述台積電在新竹地區的水源網路系統,也將水不只是視為物質資源,更是情感的載體,以及權力的鬥爭。徐世琪《宇宙急call》以香港Covid-19的疫情史為背景,作品圍繞著病毒的起源與真相,模擬科幻電影般展開天文學、醫學、歷史文獻、中醫等知識體系的辯論,揭示外於西方主流醫學論述的多重信仰系統。

蘇郁心《特殊水,複數》描述台積電在新竹地區的水源網路系統,也將水不只是視為物質資源,更是情感的載體,以及權力的鬥爭。高美館提供
徐世琪《宇宙急call》以香港Covid-19的疫情史為背景,意圖揭示外於西方主流醫學論述的多重信仰系統。高美館提供

黃漢沖《群體感應論壇:一次排練》是一場尚未結束的歌劇演出,耳機內傳出集體的和聲歌唱,彩色旗幟上的圖片與文字如果是未來的亞洲檔案的話,那這場高度同質性的演出是否象徵著一股新的威權力量?而這件作品也可視為對於上述作品的綜合提問,不論是AI演算法資料庫的偏頗、水資源的爭奪、西方主流醫學論述等,藝術家都試圖從AI的反思、生產、應用面,來提出科技所帶來的新威權力量的擔憂。

黃漢沖《群體感應論壇:一次排練》的彩色旗幟於展覽現場。高美館提供

重新演繹的複數身分

對比上述經濟活動與生態的角力,大米釀造姐妹俱樂部《大米釀造姐妹製造:我們的循環系統聯盟》則是一場探索生態與經濟如何循環結盟的嘗試,藝術家以台灣在地石花菜海藻作為生質塑膠的DIY教學包的原料,邀請觀眾透過與我們的皮膚、微生物、時間、環境的接觸,來創造全植物性、可分解的塑膠。康雅筑則是利用人為技術與自然力量結合,來反思我們與海洋的關係,作品《藍色海靈》即蒐集海廢物與塑膠塊,透過藍曬顯影,打造魟魚造型的風箏,翱翔在美術館的空間中。

大米釀造姐妹俱樂部《大米釀造姐妹製造:我們的循環系統聯盟》則是一場探索生態與經濟如何循環結盟的嘗試。高美館提供
康雅筑《藍色海靈》利用人為技術與自然力量結合,來反思我們與海洋的關係。高美館提供

康絲坦薩‧阿朗孔特南(Constanza Alarcón Tennen)《南美洲板塊有空氣的記憶》、法蘭托‧巴瑞托(Fernanda Barreto)《每針縫線》、《觀測儀》,則不再聚焦於真實的自然現象與景觀,而是期待在複數身分的想像下,重新演繹人與自然的關係。前者將板塊運動擬人化,把南美洲的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之間的關係視為一場情慾和感官的角力,並加入舞蹈來具象這樣的想像;同樣透過獨舞表演形式的《每針縫線》,藝術家穿著一套能夠充分表現風力的訂製服裝,在不同環境中測試並翻譯風的語言,甚至視覺化風的形象,身體也在多重的外力影響下,得展開多方的平衡協商;《觀測儀》從一項對大氣運動進行長期研究的文本中,擷取氣象、漁具等符號與圖像,重新組合成一幅幅精巧旗幟,賦予其新的意義。

康絲坦薩‧阿朗孔特南《南美洲板塊有空氣的記憶》將板塊運動擬人化,視之為一場情慾和感官的角力。高美館提供
法蘭托‧巴瑞托《每針縫線》藝術家穿著一套能夠充分表現風力的訂製服裝,在不同環境中測試並翻譯風的語言。高美館提供
法蘭托‧巴瑞托《觀測儀》從大氣運動文本中,擷取氣象、漁具等符號與圖像,重新組合成一幅幅精巧旗幟。高美館提供

人|非人

lololol《修息》的《修行》都在探討人與非人是否可以共享同一種語言,《修行》位在高美館的一處狹長封閉階梯,當觀眾在樓梯間上下移動的同時,lololol早已透過斐波那契數列歸納了觀眾可以在這條樓梯行走的所有可能排列組合,並透過這個數列來編排一聲音場景。《修息》lololol則採集66種呼吸聲音製作成為一組加密檔案,並顯示在一個裝有動力馬達的螢幕上,同時以電子數字和物理震動的方式轉譯呼吸的頻率內容。

lololol《修行》在探討人與非人是否可以共享同一種語言。高美館提供

展覽尾聲,正當我們積極討論跨界以及人類身體與演算世界越來越緊密扣合的時候,王永安《皮膚考:幽靈變數》卻突然拋出一個迫切的提問:「AI有皮膚嗎?」,藝術家啟發於自己的認知神經科學的觸覺研究,嘗試在影像中呈現人被位元化的身體樣態與情感,以此來探問我們如何分辨自體感知與集體數據的疆界,這件作品也為「山演算」透過作品來反覆辯證的展覽命題,提出一命中要害的警語。

王永安《皮膚考:幽靈變數》為「山演算」反覆辯證的展覽命題,提出一命中要害的警語。高美館提供

山演算

時間|2024.8.17-2024.11.24,每週一休館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4、105展覽室
策展人|呂岱如、卡羅琳娜.蓋斯洛赫凱拉
參展藝術家|法蘭達.巴瑞托、塔尼亞.坎迪亞尼、派翠西亞.多明格斯、黃鼎云、余欣蘭、康雅筑、吳松吉、妮可.勒希里耶、lololol 、羅智信、大米釀造姐妹俱樂部、奧斯卡.桑蒂安、徐世琪、蘇郁心、陳業亮、康絲坦薩.阿朗孔特南、王永安、黃漢沖、吳其育

陳思宇(Sih-Yu Chen)( 88篇 )

藝術報導、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曾任《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藝術很有事》專案企畫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