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已在六個國家巡迴展出的「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特展也將首度登陸亞洲,將在明(12)日於高雄市立美術館正式開幕。
本檔展覽由加拿大安大略美術館、國家畫廊及義大利波隆那MAST基金會共同合作,呈現國際知名攝影師愛德華.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以及知名紀錄片導演珍妮佛.貝奇沃(Jennifer Baichwal)與尼可拉斯.德龐希埃(Nicholas de Pencier)的作品,他們歷時四年、行跡遍佈六大洲、走訪逾20個國家,自7千英呎的高空俯瞰地表上的各種人為建設與人工地景,集結近70件攝影、錄像以及AR體驗作品,呈現人類在全球進行各類資源開採、興建設施,而對地貌造成各種影響的情境。人類對地球高速開發造成的不良後果,其實一直在相關的科學研究中不斷被提出預警,然而,有鑒於科學的艱澀理論、數據與術語並不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因而也促成藝術家依循科學研究的數據去進行實地勘查與拍攝紀錄再將之轉化成引人目光的圖像,透過展覽呈現給世人。這些看似動人心魄的宏大景象,實則反映岀人類對地球大肆開發的現實狀態,所謂的人類世在地質分類上只有百年不到的極短時間,然而,在地表上造成的新樣貌已經超越過去億萬年所累積的成果;地球至今歷經過五次大滅絕,而人類則可能是造成第六次大滅絕的始作俑者。
「人類世」特展自2018年在加拿大揭開序幕,迄今已陸續在義大利、瑞典、荷蘭及阿根廷等地巡迴展出,已有逾70萬名觀眾觀賞過,而在今夏首度移師亞洲的第一站則在台灣的高美館舉辦。高雄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館長林羿妏於今(11)日開幕式表示,透過藝術進而帶起觀眾的環保意識,不僅是策展團隊與藝術家的企盼,也是高美館舉辦「人類世」特展的自我期許,而為呈現台灣在地視野共同呼應對環境生態的關注,也特別邀請台灣藝術家展出。出席觀展的高雄市政府秘書長郭添貴也提及,為促進高雄與國際間的永續理念接軌,市府與高美館持續關注相關議題,透過優質教育、永續城鄉、責任消費以及保護環境氣候的行動來重塑大眾的地球公民意識;而高雄也正在推動「淨零轉型」的政策與「永續韌性」的城市願景。
「人類世」特展以三個展間呈現,第一個展間主要呈現世界各地在自然景觀中進行開採的工作景象。第二個展間則揭示高度都市化、人口稠密的狀態。第三個展間則以自然生態、資源的消耗問題為主,展場中也透過AR技術再現已在2018年逝世的地球上最後一隻雄性白犀牛蘇丹(Sudan)的形象,以及呈現2016年肯亞政府曾公開焚燒105頓不法盜獵得來象牙的情景,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燒燬行動以宣示政府反盜獵的決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在高美館的呈現,更是此巡展首度加入在地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展出,現場可以看到台灣藝術家齊柏林的「看見台灣」系列作品、楊順發的「台灣水沒」系列作品、盧昱瑞的錄像作品《魷釣船》以及紐西蘭籍新住民藝術家盧卡斯(Lucus K. Doolan)的「閲界」作品等11件創作,以在地視角呈現台灣環境的真切狀態,讓觀眾藉此共同觀照與探討「人類世」(Anthropocene)的人造地貌與地質變異對於地球的影響,進而省思全球氣候變遷、地球資源過度開採、海平面上升等刻不容緩的環境生存議題。
加拿大安大略美術館策展人蘇菲・哈克特(Sophie Hackett)在開幕式上表示,這檔展覽試圖以藝術視角詮釋科學團隊「人類世工作團」(Anthropocene Working Group, AWG)的研究成果。人類正以一種前所未見的規模與速度大舉改變地球原有的地質樣貌,無論是對於能源、物質的開採所造成的消耗,而在地表建造的人造結構物,如:地底隧道、海堤等相關建設,更可謂一種「科技化石」。而意識到這點的藝術家也為此呈獻這項跨媒介、跨年度的全球型展覽。他們尤其知道紀實影像的力量,能夠有效彰顯人類活動對地球造成的影響與衝擊。藝術家亦有責任向一般大眾展現不容易看到的景象,藝術擁有智慧、意念和決心,也能夠帶來正向的能量。
紀錄片導演貝奇沃說道,這是一個全球型的展覽,藝術沒有國界的限制、政治的界線或語言的障礙。她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能和台灣在地藝術家共同合作,知道大家同樣關心著全球議題。德龐希埃也接著表示,儘管這確實是一個相當艱鉅的展覽計畫,但也因此想藉此檔展覽展現出希望的意味,畢竟每當大家談論到地球氣候異常等相關環境議題總會流露出悲觀與不安的感覺,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展開行動。再者,所有的解決方法也都要仰仗大家的合作才能落實,他認為這次與高美館的合作也是一次是很好的經驗,亦期待台灣的觀眾都能獲得啟發。
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
展期|2023.08.12-12.03,週二至週日9:30-17:3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