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起在新北市板橋區新板特區商圈舉辦的「新北歡樂耶誕城」,已然成為近年北部地區民眾感受耶誕氣息的著名活動。不過也因為每年人潮洶湧,影響當地交通甚鉅,每到此時期就有塞車的情況,甚至有網友模仿《聖經》中譯和合本的風格,寫出板橋人每年深陷於壅塞交通的「心聲」(註1),某種程度上呼應了耶誕節原本的宗教性質。
耶誕節這個帶有濃厚宗教氣息的外來節日,在西方文化的強勢影響下,已經深植臺灣的日常生活之中,就算不是基督徒,也會為了慶祝耶誕而裝飾耶誕樹、放上襪子、購買禮物,甚至參加慶祝活動。而因為西方傳統會在耶誕節當天與親友互相交換禮物,成為年末重要的商機,除了教會例行的宗教儀式外,如今的耶誕節,更像是一場漫長而密集的商業促銷活動,一直延續到新年。但是,臺灣人是何時開始過耶誕節?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耶誕裝飾與相關活動,又是何時進入臺灣,成為臺灣人生活的一部份?
耶誕節傳入臺灣
作家陳柔縉曾在《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中提到耶誕節傳入臺灣的由來,由英美等地來臺的傳教士自然是最直接的傳入管道。不過她也提到,早年傳教士似乎並不時興過耶誕節,如馬偕不主張過耶誕節,原因是耶誕節容易流於世俗化。(註2)顯然在19世紀中葉,歐美等地就已經有耶誕節過於商業化的問題。但拜商業化所賜,這個原本宗教意味濃厚的節日,才會廣泛流傳到世界各地,甚至原本並沒有基督教文化的東亞國家,也會因此慶祝耶誕節,成為重要的節日之一。
耶誕節傳入臺灣可能早在清領時期,但一般民眾開始廣泛接觸到耶誕節,應該還是要等到日本統治之後。查閱當時的官方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中的報導,可以看到有關耶誕節的內容。初期的報導多半是教會或教會學校的慶祝活動,比如1907年12月27日報導的「クリスマス(耶誕)祭」,提到西門外的日本基督教會舉辦「基督降誕祝賀會」,教堂內外以綠葉裝飾,並有「祝聖誕」等文字,周圍圍繞電燈,主日學校的小朋友在牧師與長老的指導下,在來賓面前祝禱、演說、背誦聖經經文等,主要以宗教紀念活動為主。
不過隨著時代推演,臺灣的耶誕節也慢慢出現世俗化的傾向。教會固然繼續舉辦宗教性質濃厚的紀念活動,但是民間也出現與宗教無關的耶誕節慶祝內容。比如1919年12月22日同樣名為「クリスマス祭」的報導中,就有耶誕樹、聖誕老公公與聖誕節送禮物的描述。在報紙中也看到,當時的鐵道飯店會在耶誕夜當天晚上,由飯店內員工準備「餘興」的喜劇表演,還有抽獎、臨時攤位等,飯店也會立起巨大的耶誕樹,洋溢著濃厚的歡樂氣息。
甚至到了1925年12月10日,有一篇詳細討論耶誕節禮物的文章,指雖然經濟不景氣,耶誕節的禮物買氣仍然暢旺,從小孩子的玩具,討論到大人的化妝品等,篇幅佔據了報紙版面近四分之一。顯然此時在臺灣,耶誕節已經相當世俗化,而且受到報紙讀者相當的重視,一般人即便不是基督徒,也都會藉慶祝耶誕節的理由買禮物給親友,還會去飯店參加餘興活動。
臺灣美術裡的耶誕節
相較於報紙見到耶誕節的慶祝活動,已經慢慢從教會延伸到一般人的生活當中,但從日治時期的美術作品來看臺灣的耶誕節圖像,則少之又少。可能耶誕節畢竟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對臺灣藝術家而言相當隔閡。若從臺、府展的入選作品來看,無論是東洋畫部或西洋畫部,都沒有直接描繪耶誕節或基督教相關的作品,頂多是描繪教會建築的風景畫。特別是官辦美展對於「地方色」的強調與鼓勵,在徵件上必然更偏向描繪帶有本土特色內容的作品,畫家就更不可能創作非臺灣文化既有的基督教或耶誕節相關的內容。
隨著近幾年臺灣美術史的熱潮再起,許多美術館紛紛舉辦臺灣前輩畫家的個展或主題展,許多過去未能公開的作品首度展示在眾人眼前,在這當中竟出現跟基督教或耶誕節有關的作品,頗吸引目光。比如2022年在臺南市美術館的「蔡草如:神話、戲臺與逆光赤城」,除了展出蔡草如較為人知的廟宇彩繪與膠彩畫作品外,在展覽中還看到他所繪製的耶誕節明信片,在一片以民間信仰為主的繪畫主題中,顯得極為特別。但更特別的是,蔡草如係將耶誕節的代表人物「耶誕老公公」放在傳統臺灣民俗的圖像中,比如廟會繞境的隊伍,耶誕老公公坐在像是神明的鑾駕上,又參加著各種不同的陣頭來助興,帶有濃厚的臺灣風味,趣味盎然。蔡草如選擇廟會的主題,大概是因為臺灣人在替神明祝壽時,也是使用「聖誕」字眼,便把耶誕老公公放入廟會主題當中,相互呼應。
除了蔡草如使用臺灣的傳統廟會主題揉合耶誕節的代表人物聖誕老公公之外,楊英風1950年代在《豐年》雜誌任職時,也用木刻版畫的方式創作了《聖誕夜》的作品。但有趣的是,楊英風並沒有使用顯而易見的耶誕符號來表現,而是在右上角畫了一座傳統宮燈,有著卷雲紋裝飾的圓形漏窗分出畫面空間的內外,透出一點竹子,右下角則是聖誕紅與冬青葉的花束,組合成一個非常中國風味的圖案。除此之外,大概就是位於畫面正中央,但不容易發現的「伯利恆之星」點出此件作品的主題。
同樣是在臺南市美術館展出的「春源畫室:畫師─詩人─劇作家─承繼者」,呈現潘春源家族三代的畫藝與傳承。在諸多傳統水墨與宮廟壁畫等一般人較為熟知的主題外,展覽中亦出現由潘麗水所繪的《聖母升天》,此件作品雖然不是針對耶誕節的特定節慶,但以水墨設色的方式描繪傳統的基督教主題,相當吸引目光。中央站立的聖母雙手合十,腳下四周則有多位小孩模樣的天使,手裡拿著白色的花朵與絲帶,上頭寫著「AVE MARIA」。畫面上方兩側則是背負十字架的耶穌與上帝,中央的正面白鴿則象徵聖靈,即聖父、聖子與聖靈。這件由臺中天主教區主教公署所典藏的作品,顯然是委託之作,但也可以看到潘麗水以其嫻熟的技術,能夠因應不同的委託,呈現出各種主題及內容的能力。
註釋
註1 網友「陸明樺」發文:「我實在的告訴你,凡進耶誕城的人,都不許進入板橋人的居所,因為他們的罪是降給板橋人的。在車陣中他們必向板橋人哭號,而板橋人必不垂聽,因為車陣也是他們的」。轉錄自陸明樺臉書。
註2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2005),頁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