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的腳蹤
時近歲末,暖冬的臺北還不太有寒意,但街頭教堂已經開始妝點閃亮的燈飾,機關行號擺出聖誕紅造景,賣場也陳列出各種耶誕應景商品。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耶誕節已經是華人世界節慶文化中的一部分,並被當作最有代表性的基督宗教節日。
可是,曾有個基督徒提醒筆者:「復活節比聖誕節更為重要!」因為:耶穌基督誕生固然可喜,但是世上芸芸眾生也都有生日,不足為奇;耶穌基督與眾不同之處,是祂代替罪人上十字架,死後三日復活,給世人永生希望。非教徒對復活節的陌生,似乎說明了華人社會對基督宗教的了解還十分有限,儘管它從唐代開始就已進入中國。
所謂「基督宗教」(Christianity), 泛指耶穌所創宗教及其分裂、衍生之所有宗派,包括:天主教(Catholic Church,亦稱羅馬公教、舊教)、東正教 (Greek Orthodox Church,亦稱希臘正教)、基督教(Protestantism,亦稱新教),下含各種宗教改革後興起的教派,如︰路德派(信義會)、加爾文派(長老教會)、英國國教(聖公會)、再洗禮派(浸信會),乃至福音派、靈恩派……。
基督宗教傳播到中國的歷史相當悠久,在唐代稱「景教」(聶斯托留派)、在元代稱「也里可溫」。而國人較為熟悉的早期傳教者,是明末清初、以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為代表的天主教耶穌會。利瑪竇來到中國之時,歐洲正因宗教改革而陷於激烈的宗教戰爭,新教各派未暇到亞洲傳教,天主教搶得先機。
明代萬曆十年(1582),義大利籍的利瑪竇抵達澳門,後來又陸續在廣東肇慶、韶州,江西南昌、陪都南京、首都北京等地待了近30年。他深目高鼻、溫文儒雅,不但有神學、哲學素養,而且熟悉天算,通拉丁文、希臘文、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為了在中國傳教,他又學會中文。他先是薙去鬚髮、作僧人打扮,還建了一座「僊花寺」,以致中國官民還以為他是來自天竺的和尚;後來他知道中國社會更尊重儒士,於是留髮蓄鬚、改著儒服。

為了打入士紳階層,他鑽研儒學、翻譯《四書》,南京禮部侍郎葉向高、楊庭鈺、工部司事李之藻、翰林學士徐光啓、思想家李贄等人,都深受其影響,有的甚至接受洗禮成為教徒。他撰寫《天主實義》,論證上帝的存在、人的靈魂不朽、死後有天堂地獄,將天主教思想第一次以中文形式呈現。
但他也很快發現,華人對「實學」比對天主教更有興趣。為了要吸引大家的注意,他以隨身帶來的三棱鏡、自鳴鐘、地球儀、世界地圖,向中國士紳介紹天文、地理、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知識;傳教士們所翻譯的西學書籍,如《幾何原本》、《乾坤體義》、《坤輿萬國全圖》等也都深受中國人喜愛。為了避免衝突,利瑪竇對中國傳統的習俗保持寬容的態度,甚至允許中國天主教徒繼祭天、祀祖、拜孔,只要不摻入許願、崇拜、祈禱等成分就好。雖然終利瑪竇一生沒有機會見到明朝皇帝,但是他的後繼者湯若望被清代順治皇帝封為「欽天監監正」。因為耶穌會的策略奏效,據說在順治時代中國天主教徒的人數多達15萬人。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可是,利瑪竇的成功,並未保證天主教─乃至整個基督宗教─在中國傳教事業的順利。
事實上,基督宗教在華人地區的傳播,是一部漫長而充滿挫折的歷史。不管是因為儒家仕紳的「無神」傳統或釋道兩教的「多神」信仰,主張一神的基督宗教千年來在華人國度經常踢到鐵板。就信仰人口而言,基督宗教是今日世界第一大宗教,全球信徒多達20多億人。可是,在中國,基督新教與天主教徒在全國14億人中只占約2%;而在臺灣2300萬人口中,新舊教合計只占約4%。
原因何在?
從耶穌會到廣學會:中國現代化歷程的觸媒
明末清初,大約有500名耶穌會士來到中國。除了天主教,也帶來近代西方的大砲鑄造法、曆法、繪圖、算術、天文、代數、幾何、地理、藝術、建築和音樂,面向不可謂不廣,令中國人大開眼界。但是,這些文化交流,畢竟只有少數士大夫接觸得到;就廣土眾民、以自身文明自豪的中國而言,猶如涓滴之入大海,影響程度有限。
更何況,康熙、雍正年間,天主教內部發生「禮儀之爭」,帶有「歐洲至上」心態的方濟各會(Franciscan)和多明我會(Dominican)貶抑非基督教文化,反對耶穌會寬容中國傳統禮俗,而教皇又站在前者那一邊, 使康熙皇帝決定將科學家、曆法師之外的其他傳教士一律遣送回國。加上耶穌會士捲入皇位繼承爭奪,令雍正皇帝不滿,更加嚴格執行禁令。1773年教廷一度宣布解散耶穌會,他們190年來在中國的影響力也隨之消失。
基督宗教在中國的傳播,直到清代中葉才又捲土重來。這一次,是因為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1842)、迫使中國開放五口通商,加上英法聯軍後簽訂天津條約(1858)、開放傳教士在中國全境有行動自由,而給了它又一次的機會。不只是天主教,新教各派更在此時紛紛登陸「神州」,與天主教一爭長短。
19世紀傳教士帶進中國的,不僅是基督宗教的教義和機構,還有種種西方近代文明。甚至可以說,他們在引進西方近代文明的方面的貢獻,遠大於在傳教上的成績。弔詭的是,18世紀時的歐洲啟蒙運動反對基督教會,但19世紀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反而以啟蒙先鋒自居,傳播「自由、平等、博愛、進步」等理念。
廣東客家讀書人洪秀全,受《勸世良言》小冊啟發而接觸基督教義。在四次秀才考試落第之後,他發起「太平天國」,以上帝為天父、耶穌為天兄,自稱天王,並依照摩西十誡編寫十款「天條」,包括:崇拜皇上帝、不好拜邪神、不好妄題皇上帝之名、七日禮拜、孝順父母、不好殺人害人……等等。他更結合中國《周禮》、新朝王莽的理念,實施「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土地和財產私有權;此外並禁止吸鴉片、嫖妓、纏足、賭博、一夫多妻,主張男女平等,帶有基督新教的改革色彩。

英國基督徒密迪樂(Thomas T. Meadows)看太平天國的「三位一體」,感到啼笑皆非,對其將上帝「擬人化」十分吃驚,更察覺洪秀全的神權政治是用來服務個人野心。不過,起義者自稱的基督教形式雖然大有問題,但總比中國人向來「愚蠢的偶像崇拜」要好得多(註1)!可是,很快地,洪秀全在權力中腐化墮落(據說洪有後宮美女兩千人),手下嚴重內鬨,西方人的態度也開始轉向。當時回湖南故鄉為母守制的曾國藩,曾任禮部、刑部、吏部侍郎,他和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帶領湘軍、淮軍,起而對抗太平軍,捍衛孔孟道統。戰火延燒大半個中國(1851-1864),死亡數千萬人,成為人類史上最慘烈的內戰。
平定太平天國之後,在自強運動(1861-1895)、戊戌變法(1898)、清末……(節錄)
註釋:
註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冊),計秋楓、朱慶葆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頁237-238。
註2 引自湯良禮〈宣教─西方帝國主義的文化膀臂〉,《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頁126。
註3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臺北:大方出版社,1975,頁17。
註4 王鼎鈞〈天心人意六十年〉、〈唯愛為大〉,均收於《心靈與宗教信仰》,臺北:爾雅,1998。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5期〈神州天路:基督宗教對近現代華人社會的影響〉,作者李淑珍(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