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灣當代藝術之方言的書寫與實踐】重探台灣創作之土地感與批判的能動性

【台灣當代藝術之方言的書寫與實踐】重探台灣創作之土地感與批判的能動性

或許,藉由這個專題所描繪出來的研究路徑,再次地回頭來看台灣藝術史和在地的創作痕跡,我們將能夠不再糾結於「什麼不是本土」或「何者不屬於方言」的提問,而是轉為探求:本土可以是什麼?台灣當代藝術的「方言」,又可以是什麼?而今日的創作者和研究者們,又將如何在「方言」裡實踐真實生命,並在共享的土地感當中,孕生在地的倫理美學?
文學家鍾肇政今年5月辭世的消息,讓我們再一次清晰地意識到,戰後第一代台灣作家們是如何在殖民者的壓迫下,以堅毅不屈的精神,從這塊島嶼的方言中淬鍊出台灣文學深刻的內涵和獨特性。這條書寫方言的道路,在歷經二二八、白色恐怖,以及因「鄉土」和「邊疆」之稱所引起的一波波論戰之後,不僅串連起戰前台灣話文運動之方言抗爭的痕跡,也在當下和未來,持續拓展出擾動單語霸權的抵抗能量。那藝術呢?如果文學和藝術自19世紀以來...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吳祥賓( 5篇 )

現為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藝術科學與科技博士候選人。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西歐與北美前衛藝術、台灣前衛藝術、藝術抗爭、當代美學論述以及東亞社會參與式的創作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