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南方觀點,回望在地:國美館「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

南方觀點,回望在地:國美館「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

Looking Back Through Southern Perspective: "30 Years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of the Taiwan Project" at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國立臺灣美術館今年以台灣藝術史主軸的展覽,邀請藝術史學者賴明珠為策展人,推出「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重現四位藝術家當年在各地舉辦展覽的作品與自己的創作,回顧台灣當代藝術植根本土的重要脈絡。

30年前,高雄現代畫學會四位成員陳水財、倪再沁、李俊賢與蘇志徹,從台東開始,親自踏查、收集台灣各地的鄉鎮材料與特色進行創作,在台灣舉辦巡迴展,從台東至苗栗、澎湖、花蓮、南投、雲林、彰化、宜蘭、嘉義、屏東、台南,一路辦回藝術家根據地所在的高雄,稱為「台灣計劃」,從1991年到2000年前後共10年光陰。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今年以台灣藝術史主軸的展覽,將眼光放到解嚴後的台灣藝術發展,邀請藝術史學者賴明珠為策展人,推出「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重現四位藝術家當年在各地舉辦展覽的作品與自己的創作,回顧台灣當代藝術植根本土的重要脈絡。

「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記者會與會人士合影。左起賴明珠、梁永斐、蘇志徹、蕭宗煌、倪又安。(本刊資料室)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於國美館24日展前記者會致詞時表示,「台灣計劃」可說是藝術家用自己的生命與時間度量台灣的人情風貌。在當時台灣大步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地方仍位處現代與傳統的交界,藝術家感受時空與環境的變化,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表現出來,也進一步反思社會變遷與本土意識,以南方的觀點重新詮釋。當年「台灣計劃」雖然物換星移,但前人的開創與留下的珍貴資產,值得今日文化部在「重建台灣藝術史」的目標下重新提出。

李俊賢,《北灰西施》,180 x 130cm,2000。(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蘇志徹,《歷史中的澎湖1》,79 x 109cm,1992。(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策展人賴明珠也表示,2019年參與國美館的美術團體調查計畫,得以接觸全台各地畫會組織,其中高雄市畫學會是她特意著重具代表性的畫會組織之一,當年在學會中的四位成員所發起並累積10年的「台灣計劃」更是深具意義。本次展覽將會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帶領觀眾回到「台灣計劃」期間各地藝術展,重現當時的展覽內容,透過實際探訪與收集材料後,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回應各地的文化特色與生活記憶。

倪再沁,《藍藍的海》,182 x 96.5cm,2004-2008。(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陳水財,《新台灣計劃─全台首學》,30 x 30cm,2000。(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二部分則是四位藝術家自1990年後各自創作的代表性作品,呼應他們長久以來持續關注的議題,與「台灣計劃」環環相扣。這當中又細分為四個子題:「邊緣意識」反映當時相較於台北政經中心,台灣其他區域在文化上的自我觀點與台灣意識的發掘;「土地方言」則是藝術家在台灣各地進行探查時所接觸到的各種本土語言,衍生出面對社會的生命哲學,隨著創作進入藝術家的圖像中;「主體真理」則是從台灣探查的過程中,藝術家尋找台灣主體性與本主意識的型塑;「多元對話」則是面對國外各種理論架構與藝術形式中的碰撞。本次展覽共展出四位藝術家160餘件作品及文獻資料,並將巡迴至彰化美術館等地。


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

展期│2022.03.26-06.26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3-107展覽室、美術街

ARTouch編輯部( 170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