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所有的相聚都是久別重逢──講座「航向心內的所在—郭雪湖的戎克船」林育淳分享研究郭雪湖的緣分與歷程

所有的相聚都是久別重逢──講座「航向心內的所在—郭雪湖的戎克船」林育淳分享研究郭雪湖的緣分與歷程

邁入深秋之際,國立歷史博館(以下簡稱史博館)與郭怡美書店合作舉辦「文物,有意思──史博館《歷史文物》書展」。講者林育淳談及自己研究郭雪湖的緣分與歷程。

文字整理/鄭意蓁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林育淳提供

郭雪湖《帆船》講座林育淳老師準備豐富內容與聽眾分享。

邁入深秋之際,國立歷史博館(以下簡稱史博館)與郭怡美書店合作舉辦「文物,有意思──史博館《歷史文物》書展」。以「文物」為主軸,精選《歷史文物》主題期刊,延伸節選史博館出版品,有輕鬆易讀的文物導賞以及臺灣美術之重要代表臺展三少年(林玉山、郭雪湖、陳進)等精選書!

本次書展活動於2023年10月21日(六)下午2時邀請到318期(2023年9月)《歷史文物》封面故事的作者之一,資深的臺灣美術史學者,前臺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從史博館典藏、由日治臺灣前輩藝術家郭雪湖(1908-2012)於1992年所創作的戎克船畫作《帆船》出發,回望臺灣商貿的歷史,16、17世紀以來航行於臺灣、中國之間的戎克船,如何變成畫家心內的返鄉船。 史博館研究組代理組長謝世英於開場時也提及,19世紀時,臺灣之所以會從南部發展到北部,以及大稻埕能夠有這麼突出的商業發展,來自於臺灣當時被當作從事各種貿易的「轉口港」,而戎克船其實是當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從封面故事關心的17世紀,延伸至郭雪湖「回憶」戎克船,其實都是屬於臺灣的故事,講座當日舉行之處郭怡美書店也是一間富含許多故事的書店,能在這間書店講故事是再適合不過!

所有的相聚都是久別重逢──林育淳老師研究郭雪湖的因緣際會

郭雪湖所繪之《帆船》成於1992 年畫家82 歲之際,「戎克船」象徵其心內的返鄉船,是貫穿一生的畫題。(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典藏編號97-00003)

活動一開始,講者林育淳談及自己研究郭雪湖的緣分與歷程,她認為在這個領域當中,已有郭雪湖的後嗣郭禎祥、郭松年以及學者廖瑾瑗等人為郭雪湖做了很好的研究與紀錄,因此起初並未打算投入研究。直到幾年前,於臺南市美術館擔任藝術總監時策畫郭雪湖的展覽──「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才開始投身郭雪湖的相關研究。

林育淳老師也分享,為了撰寫《歷史文物》的封面故事,她開始關注史博館典藏、郭雪湖1992年的《帆船》。只是,此幅畫中僅有兩艘船,畫中背景沒有觀音山,放諸郭雪湖所創作的大量戎克船圖繪似乎不太特別,「要怎麼講故事?」是首步面臨的難題。不過,也正是在寫完《歷史文物》的文章後,發覺其中樂趣,對郭雪湖與戎克船的關係有了進一步認識。

航向心內的所在──從《帆船》出發

林育淳老師講座大量使用老照片、舊報紙,加上多幀自己實際走訪踏查的照片,搭配今昔地圖,將聽眾帶回郭雪湖身處的土地與時空中。番仔溝迪化橋下方殘存河段。(2023年6月9日張弘毅拍攝)
環河北路三段下方番仔溝的殘存河段。(2023年6月9日張弘毅拍攝)

郭雪湖原名郭金火,1908年出生於蕃仔溝庄,蕃仔溝河道連通著基隆河與淡水河,日治時期稱為河合町。1917年郭金火隨著母親搬遷至更加繁華的大稻埕,幼年除了可以見到觀音山及附近河流變化多端的美麗自然風光,也可以看到河面上來來往往色彩斑斕的各類舟楫。

林育淳老師講座精采之處在於,她大量使用老照片、舊報紙,加上多幀自己實際走訪踏查的照片,搭配今昔地圖,將聽眾帶回郭雪湖身處的土地與時空中,體驗郭雪湖之眼所看到20世紀初的景象,藉以說明大稻埕一帶的地景風貌與郭雪湖相關的昔日足跡。像是以1895年的百年歷史地圖,指出蕃仔溝以及郭雪湖家的位置,並點出淡水河、基隆河及圓山所在之處,郭雪湖生長於此,能夠看到什麼?根據1902年的報紙說到,若颱風來時,基隆河暴漲、淡水河更是波濤洶湧,這些船就會避到蕃仔溝內,意即船因颱風被塞進街道上,所以郭雪湖就近可以看見「數十小艇」。

郭雪湖1935年所繪《戎克船》。(《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1927年臺灣舉行第一次官辦展覽,郭雪湖的《松壑飛泉》入選第一屆臺展東洋畫部。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第二年他以大自然為師,歷經半年勤奮實地踏查寫生,畫過許多草圖,1928年嘔心瀝血之作《圓山附近》,獲得了第二屆的臺展東洋畫特選。而1935年第9屆臺展的《戎克船》,不但獲得大阪朝日新聞社贊助的「朝日賞」,領到至少1百圓的獎金(對比當時生活費1個月約30圓,是一筆豐厚的收入),而「戎克船」這個繪畫題材也在郭雪湖的繪畫生涯中續航了70餘年。

職業畫家的生命動盪

林育淳老師後以郭雪湖作品《驟雨》帶出郭雪湖在1943年後生活的變化,歷經至香港、澳門等地四處尋找機會,以及在政權改變下,最終他搭著船隻驚險地匆匆返回臺灣,保住自己的小命之餘,所賺的錢、收藏的珍品都沒有了。

1946至1955年間,郭雪湖在省展擔任諮議,月薪數千元,即便郭雪湖交友廣闊、表面風光,於1952年受教育部指派至馬尼拉,然而,面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日本文化間的拉扯、政治及語言間的斷裂……,1964年,他終究離開臺灣,移居日本,1970年代至美國定居,後半生都在海外漂泊的郭雪湖,心內的所在──臺灣,反倒成為客居之地。

林育淳老師也以今日的照片說明1964年郭雪湖離開臺灣之際,其心內的基隆河所在也因為「防洪計畫」有了很大的變化,昔日的蕃仔溝成為今日的抽水站、葫蘆國小、水門、高架橋以及路與房子,郭雪湖心內的所在也已滄海桑田。

南美館展覽《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策展經驗

講座尾聲,林育淳老師與現場觀眾分享策劃2020年南美館展覽「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的心路歷程,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她在郭雪湖重複主題的作品中找不到研究切入點,原來自己被「原創性」的概念所框限,直到漸漸地從另一個生活的角度思考──一個成功的職業畫家,他的畫賣得出去才是重要的,那麼「為什麼他的畫會被接受」這個問題就變得至關重要。正因如此,林育淳老師才有了新的想法看待郭雪湖,在郭雪湖的百歲展後,展出許多畫稿,給他一個「最成功的職業畫家」的角度,梳理畫作中的重複性。

延伸閱讀|航向心內的所在——郭雪湖的戎克船
延伸閱讀|「文物,有意思──史博館《歷史文物》書展」大稻埕郭怡美書店登場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 14篇 )

《歷史文物》季刊以培養國人藝術、歷史、文物與博物館學知識,提昇美學素養為宗旨,為多元的文化藝術性刊物。自2020年度起全新改版,以「知性的.感性的.趣味的」為刊物方針,致力打造為藝術文物界的傳記文學刊物。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