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趣味橫生的台美史】現代性的共振:臺灣第一個的廣播藝術講座是什麼?

【趣味橫生的台美史】現代性的共振:臺灣第一個的廣播藝術講座是什麼?

【Interesting Taiwan Art History】Resonance of Modernity: What About Taiwan’s First Symposium on Radio for Art?

追溯「廣播」被移植到臺灣的歷史,臺灣總督府1928年設立臺北放送局,電臺呼號JFAK。其中偶爾可見的藝術、繪畫相關的講座、訪談,尤其引人注意:同樣是透過聽覺媒體介紹視覺圖像,其節目形式與戰後臺灣廣播常見的文化藝術類節目,或是如今新興的Podcast相比有何不同?

廣播電信(radiotelegraphy)作為20世紀前中期最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大約在1920年代作為日本殖民政府移植的「文明設施」的一環引進臺灣。廣播不但是能超越空間、年齡、性別、階層與識字程度限制的跨界媒體,同時又是能夠有效推動國語政策、確立殖民權力關係的統治工具。二戰期間,廣播作為宣傳政令的工具被積極運用,1940年代逐步完成遍及全島的廣播網。諷刺的是,當時間來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透過收音機廣播宣布的「玉音放送」、「終戰詔書」,臺灣與日本也能同步收聽,知曉日本戰敗的消息。

臺北放送局繪葉書(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追溯「廣播」被移植到臺灣的歷史。首先,1924年日本東京放送局成立,隨後擴編為日本放送協會,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NHK。臺灣總督府則在歷經一段時間的實驗與討論後,才於1928年設立臺北放送局(戰後經國民政府接收、改組後併入中國廣播公司,建築為臺北二二八紀念館),電臺呼號JFAK。

JFAK的節目名稱與播報時段,會在《臺灣日日新報》公布,有興趣的民眾可按報索驥,在正確時段收聽來自不同地域的廣播。雖然放送局起步沒多久,但節目內容已五花八門,包含宗教法要、音樂、新聞、料理、兒童節目、訪談、詩文朗讀等等,甚至還有福建語、英語的新聞時段。

1940年7月28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廣播節目清單(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

其中偶爾可見的藝術、繪畫相關的講座、訪談,尤其引人注意:同樣是透過聽覺媒體介紹視覺圖像,其節目形式與戰後臺灣廣播常見的文化藝術類節目,或是如今新興的Podcast相比有何不同?不免讓人感到好奇,在早期自1KW、10KW慢慢起步的低輸出功率下,藝術與廣播,這兩個伴隨現代性而生,並於20世紀初期傳入東亞的新興概念如何產生共振?

越境與即時的美術講座

說到廣播最大的優勢,便是前面所提到的,能夠超越空間限制的越境性(transboundary)與即時性。雖然報紙同樣能跨域傳播,但卻受制於時間因素,訊息更新較慢,不過兩者並非相互對立或前後取代的傳媒。1940年7月28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廣播專欄,按照往例整理當天節目內容與對應時段,不過報紙卻特別收錄一篇下午6點25分日本內地節目的內容簡介,當日主持人是日本畫家松林桂月,他將以「畫家之書」為題,介紹日本古代畫家雪舟、椿椿山、池大雅等人的「書道」觀與逸事,臺灣聽眾能夠在家以收音機聆聽。《臺灣日日新報》收錄桂月本人對節目內容的摘要簡介,以吸引對該議題有興趣的報紙讀者群。

多次來臺擔任官展審查員的松林桂月,1939年才剛參與第二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的審查,留心藝術界的臺灣聽眾對他肯定不陌生。分析「畫家之書」的節目內容,這種單純分享古代畫家逸聞的形式,較不需要仰賴視覺圖像。在沒有電視機、Youtube的年代,這種主題方便聽眾理解。但有當代畫壇名家通過聲音,帶領聽眾徜徉於古代藝術世界,仍頗具吸引力。

1928年第二回臺展審查員合影,後排右一為石川欽一郎,左一為鄉原古統。兩人中間是鹽月桃甫(後排左二)、木下靜涯(後排左三),前排右為小林萬吾,左為松林桂月。(圖片來源: 《日盛.雨後.木下靜涯》)

有時《臺灣日日新報》也會刊登JFAK的節目內容,體恤之前不小心錯過廣播的聽眾。1932年2月,南畫家小室翠雲來臺遊歷,於臺北舉辦作品頒布會,接著前往中南部遊歷,與各地文化人士皆有往來。2月14日翠雲先在臺北ロータリー俱樂部(扶輪社)舉辦演講「東洋畫的系統」,18日晚間6點30分則於臺北放送局,以「恩師草雲先生與南畫精神」為題舉辦講座(「草雲」即小室翠雲的老師田崎草雲)。數日後,節目內容以節錄形式刊登《臺灣日日新報》,佔約三分之一報紙版面。

在麥克風前,小室翠雲以回憶口吻娓娓道來恩師充滿戲劇性的生平,隨後話鋒一轉,翠雲認為畫家應當胸懷理想、意志,方能開創更高的畫境。而如今臺灣被日本統治已逾30年,各方面的設施皆已完善,唯藝術仍有所不足,南畫的發展更是令人遺憾。最近日本內地已有東京府美術館成立,並有各種展覽會舉辦,滋潤全國民眾的思想,他期待臺灣能更加提升精神方面的美術修養。

這種著重畫家生命敘事,而非圖像描述的節目形式,雖與桂月頗為相近,但翠雲的節目比起單純講述藝術史故事,更多是透過田崎草雲的事蹟傳達個人理念。事實上,南畫與書法在明治維新之後,都遭到西洋畫與近代日本畫的衝擊而面臨挑戰,而臺灣傳統書畫的傳統也在1927年臺展創辦之後,面臨與近代美術間的勢力消長。此時,松林桂月與小室翠雲兩位南畫大家,透過新興的廣播媒體推廣書畫的做法,頗能反映臺灣美術界的現況。

臺灣最早的廣播藝術講座?石川欽一郎的帝國廣播旅行

除了書畫,各個藝術領域的專家或愛好者亦不乏善用廣播的例子,如身兼全關西寫真聯盟理事的農學博士素木得一,曾在JFAK趣味講座中,分享過寫真藝術的知識與鑑賞方式。1931年12月,日本漫畫家服部亮英來臺,也曾在JFAK主持「漫畫講座」。而若是明確以訪談形式進行節目的例子,則有1931年8月日本洋畫家水谷清與富澤有為男(後者更以其作家身分聞名)趁著從法國留學歸日之際來臺辦展及寫生,並且於同月2日在JFAK以談話方式分享旅途的心得等等。但若要說哪位藝術家最早在JFAK放送與藝術有關的節目,則不得不提石川欽一郎。

1929年知名演員兼廣播員岡田嘉子來臺進行巡演,在JFAK主持節目。(圖片來源: 《臺灣日日新報》)

1930年對這位年逾59歲的老畫家而言是忙碌的一年,年初他還在苗栗獅頭山旅行,3月就從基隆搭船前往日本東京三越百貨舉辦個展。5月初回到臺灣,先是在臺北觀看赤島社的展覽,寫下觀展心得。隨後又在5月、7月兩度前往新竹、苗栗旅行,目的是為了當地講習會及學校美展。到了下半年,第三回臺展即將開幕,石川又準備投入審查的工作。馬不停蹄之餘,他自10月7日起,每周一晚間6點半還在JFAK主持「美術鑑賞講座」,一連就是八週。從時間來看此次節目是臺灣最早的廣播藝術講座,《臺灣日日新報》以不小的篇幅加以報導,廣播內容如下:

第一講 明治以後的日本畫
第二講 明治以後的西洋畫(其之一)
第三講 明治以後的西洋畫(其之二)
第四講 日本的裸體畫
第五講 古典畫的鑑賞(其之一)
第六講 古典畫的鑑賞(其之二)
第七講 現代畫的鑑賞(其之一)
第八講 現代畫的鑑賞(其之二)

石川欽一郎的節目結合日本近代美術史與美術鑑賞,身為實際走過且參與明治時代美術黎明期歷史的人,石川或許能以親歷的見聞,在麥克風前侃侃而談吧。不過第四講「日本的裸體畫」尤其有意思,演講時段是10月27日,已是臺展開幕後的隔天。但在審查前夕,才剛爆發臺灣畫家任瑞堯的參展作〈水邊〉因違反風俗,引發爭議一事。畫中描繪一裸體男童在地上放尿,被認為有礙觀瞻。最終經審查員協調後,以任瑞堯自行撤下作品作結。

《臺灣日日新報》刊載任瑞堯的《水邊》。(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

從報導與任瑞堯事後的回憶可知,包含石川欽一郎在內的審查員,自然知曉西方裸體畫的脈絡,而有關小便動作的描寫,不少大師也曾畫過,但審查員認為臺灣的情況不同,而官展空間展出這種作品也有礙觀瞻。雖說廣播的題目早在任瑞堯事件爆發前已擬定並公布,但仍讓人不免猜測,石川是否會在廣播時,藉機向聽眾分享觀看裸體畫的正確心態,漸進地改變臺灣的觀看文化與藝術土壤?而後四講的客群明顯著重在一般觀眾與藝術愛好者,可見石川藉由廣播節目普及藝術知識的企圖。

兩年後,年滿60歲的石川欽一郎,最終決定退休返日,離開這座他耕耘多年的島嶼。1933年,他前往朝鮮半島遊歷,先是在金剛山旅行,隨後於京城(今首爾)三越百貨的畫廊舉辦水彩畫個展,將臺灣的風景帶到朝鮮,報導稱:「展示何謂水彩畫最高標準的逸作」。

展覽開幕隔天,石川於JODK(京城中央放送局,1927年開播)頻道的下午2點時段,演講「有關水彩畫的沿革」。身為日本明治時代水彩畫壇的耆老,加上對英國水彩畫的長年研究,縱使身處朝鮮,面對陌生的聽眾,他也能以謙和優雅的談吐,帶領眾人一探水彩畫的堂奧吧。從日本到臺灣、朝鮮,石川受益於日本水路、鐵路交通的革新展開旅行,而橫跨帝國境內的廣播設施與電波覆蓋率,則讓有長年演講、授課經驗的石川如魚得水,更容易宣揚理念與藝術知識。

1933年10月13日《朝鮮新聞》上的廣播節目清單。(圖片來源:《朝鮮新聞》)

結論

以上例子,說明廣播事業在東亞逐漸為藝術界所接受、使用的過程。藝術家借助現代媒體宣揚個人理念或普及藝術知識,參與建設社會文化的工程。而多樣化的主題與節目形式,則反映藝術家配合聽覺媒體侷限所做的調整。但需要注意的是,收音機在當時屬高價物品,且臺灣放送協會明訂收聽費用為每月1圓,以至廣播事業發展初期,臺人聽眾仍屬少數。再加上JFAK是總督府官設機構,廣播內容必然經過審查,以迎合殖民統治的需求,也或許正是如此,上述廣播節目的主持人皆為日本人。由此來看,藝術節目的影響力應該遠不如報紙評論,對臺灣本島人的影響也有限。

雖說如此,吾人仍不應忽視廣播在1930年代發展初期,對藝術圈造成的衝擊與吸引力。上述藝術家中,確實不乏畫壇領導人物,如松林桂月、小室翠雲等,而像石川欽一郎這樣,於JFAK創立之初就連續主講,可見他對廣播這一媒體的信任與支持。只是由於技術侷限與時代因素,且缺乏美術館等配套設施,臺灣當時藝術講座無論影響力或內容深度,皆很難與戰後的藝術廣播節目、乃至當今的Podcast相比。但透過發掘這段藝術與廣播的早期歷史,我們仍能看到當時藝術家嘗試普及藝術的所做的努力,以及電波在殖民地的天空中與藝術相會後,共振、激盪而出的絢爛火花。


參考資料:

〈美術鑑賞講座 J.F.A.K.から放送 講師石川欽一郎畫伯〉,《臺灣日日新報》,1930-10-07(n2)。
〈素木博士放送 寫眞藝術について〉,《臺灣日日新報》,1930-10-20(7)。
〈滯歐作品展を 臺北で開く 九月上旬臺展に先驅して 來臺した二洋畫家 二日夜對話を放送〉,《臺灣日日新報》,1931-08-02(7)。
〈賑災美談 畫家作畫 校書奏曲服部亮英氏が 漫畫講座放送 JFAKて十三日から〉,《臺灣日日新報》,1931-12-13(7)。
〈JFAK 十八日〉,《臺灣日日新報》,1932-02-18(6)
小室翠雲,〈恩師草雲先生と 南畫にこもる精神 十八日JFAKより放送〉,《臺灣日日新報》,1932-02-28(6)。
〈石川欽一郎畵伯水彩畵展を開く〉,《朝鮮新聞》,1933-10-12(5)。
〈ラヂオ JODK〉,《朝鮮新聞》,1933-10-13(3)。
〈ラヂオ隨筆 畫家書(東京六.二五)〉,《臺灣日日新報》,1940-07-28(4)。
李承機,〈日治時期的廣播事業發展及其影響〉,《臺灣學通訊》86(2015-03),頁5-7。

劉錡豫( 25篇 )

台灣美術史的學徒,經營《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從事藝術與藝術史的非虛構書寫跟推廣。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