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故宮南院「江戶浮世之美」特展5月30日開展,展出內容蒐羅海內外珍品,故宮自身典藏68組件,另向國內的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借展,國外則特別向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出光美術館、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足立區立鄉土博物館、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共七家館舍商借,關東關西大集合,極為難得,涵蓋屏風、手卷、版畫、繪本等多種形制141組件的浮世繪精品,展出共計218組件。每個月皆有展品換檔上場,繪本亦會翻頁,展期至8月31日,整個夏季都有著不同的驚喜相遇。
延伸閱讀|江戶時代庶民文化在高雄,創價美術館「從江戶到近代—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展 」浮世繪大展登場
1590年,小田原之戰後,北條一族被滅,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他將北條家的領地關東轉封給德川家康,此後他便以江戶作為活動據點。1598年,豐臣秀吉逝後,政權內部紛爭,最後由德川家康率領的東軍和石田三成帶領的西軍展開「關原之役」,德川家戰勝確立霸權。1603年,德川家康受天皇詔封為征夷大將軍,並在江戶開創幕府。江戶在德川家的整建治理下,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世界級大都會。至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還政於明治天皇,1868年江戶開城,天皇後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這段共265年的時間,被稱為「江戶時期」。
「浮世」源自於佛家語「憂世」(うきよ),後衍化為享受當下稍縱即逝的美好片刻。江戶既是空間,也代表著時間,並因為城市發展出獨樹一幟且影響深遠的浮世繪,這些美好就被繪畫記錄於「川流豐華」、「城市時光」、「旅遊樂趣」和「跨界交流」四大單元。策展人故宮南院處副研究員朱龍興化身時空導遊,以隅田川為線索展開,娓娓道來。
隅田川紀行:屏風長卷中的江戶盛景

江戶的「浮世」之美,由長長一千公分完全展開的〈江戶名所圖屏風〉(圖1)揭開序幕。左右二隻屏風,各八幅扇面描繪了隅田川從上游淺草地區流向大海沿岸的人文風俗景色,可以看見尚未經歷1657年「明曆大火」(兩天內江戶的三分之二化為灰燼)前的樣貌,從最右邊開展出寬永寺、淺草寺、不忍池、吉原、二之丸、最中央是日本橋,接著會看到江戶城天守閣、中橋、京橋、兩替町(銀座)、江戶灣,直到最後的東海道,裡面的歌舞伎、風呂湯女、表演者、商販、葡萄牙人、朝鮮人等逾2200人,是17世紀江戶城市井百態的第一手資料。

描繪江戶城市景觀的屏風數量稀少僅約有三件,出光美術館所藏的《江戶名所圖屏風》為日本重要文化財,在日本都是極少展出,限定展出至6月15日。6月17日起〈淺草風俗畫卷〉(圖2)接棒,呈現淺草寺及參拜的沿途風光,熙攘人群川流不息,畫紙金箔更點綴增添光彩。接著7月15日,由鍬形紹真1803年〈江戶名所之繪〉,以及受到西方油畫多重影響並取用鳥瞰視角的19世紀〈江戶景觀圖〉展至最後。除了全景式的構圖畫面,另再搭配著歌川廣重的《繪本江戶土產》、葛飾北齋的《繪本隅田川兩岸一覽》之個別景色圖畫。這條全長23.5公里的一級河川「隅田川」貫穿江戶到東京的歷史,消暑納涼、煙火繁華、豐盛美好,看盡17、18、19世紀的200多年江戶城時空變化。
夏日驟雨:浮世繪中的雷陣時光

朱龍興特別指出,「浮世」一詞意涵有時間流變的感知百相,所以「城市時光」中展品選件都與當下的時節與感受相合,開展首日的端午假期、夏季雷陣雨、七夕節慶、鬼月等等,城市發展帶動了庶民娛樂文化的興盛,江戶在夏季時光裡,又是怎樣的風貌?「川流豐華」中的《繪本隅田川兩岸一覽》特別選開〈新柳橋白雨〉此頁(圖3),串連上下單元。朱龍興說明:「葛飾北齋《繪本隅田川兩岸一覽》別於屏風的觀看順序,是從出海口的高輪一路往上游描繪到吉原的四季景觀。上冊從春天開始,中冊是夏天,秋冬則是第三冊。『白雨』就是突如其來的大雨,這幅是夏日驟雨急下時,人們在新柳橋上撐傘披衣走避的情景。」圖畫上並附有不同文學家的「狂歌」(江戶時代流行滑稽諧謔的詩歌)為景增添詩意層次。密集而傾斜的線條呈現出急驟的雨勢與風向,衣物在風中飄揚,營造出強烈的動感。

被稱為「黑富士」的葛飾北齋名作〈富嶽三十六景・山下白雨〉(圖4),則描繪了午後烏雲籠罩遮蔽山腰,閃電劃破黑幕的那一刻,對比著山頂的藍天白雲,掌握住精彩的自然天氣變化瞬間,並帶來閃電後的鳴雷聲響、即刻將至的傾盆大雨等想像空間。一旁的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大橋安宅驟雨〉雨勢密集斜斜傾瀉,將眼光拉近到人們的即時動態。精彩的畫作後,朱龍興點出共鳴感受,「夏季雷陣雨並非全球各地都有的天氣現象,在午後空氣對流強烈,特別熱、水氣充足的地方才會下。臺灣和日本都有這樣的經驗。」
延伸閱讀|葛飾北齋筆下的富士山風景: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在畫哪裡?
夜空綻放:夏夜中的隅田川煙火
午後雷雨後涼爽,夏夜晚風徐徐。每年5月28日至8月28日,隅田川開放給民間使用,群眾聚集於橋上或乘坐納涼船觀賞煙火,就是「隅田川兩國煙火大會」。煙火大會起源於1733年,德川吉宗為悼念前一年饑荒亡者並祈求驅除瘟疫,在兩國橋舉行水神祭與施餓鬼會之際,同時施放煙火成為後來的傳統。


在〈東都兩國橋夕涼之景色〉(圖5)可以看到擁擠的船舶、橘紅色的煙火在空中炸裂,橋上也都是滿滿的觀眾。「拉遠景,超廣角視野的〈東都名所:兩國繁榮河開之圖〉(圖6)就可以看到旁邊的夜市景緻,左邊的黃色屋子是『見世物小屋』,像是驚奇博物館,可能會展人魚標本、畸形的人啊,帶給大家前所未見、有趣怪異的『獵奇』展場。就好像臺灣文英阿姨在《熱帶魚》電影中扮演的『巨蛇娘娘』。除了看煙火看怪奇,還可以看裝飾華麗的屋形船,歌舞伎演員(役者)也會把隅田川當作舞台背景,在〈兩國橋納涼與煙火景色〉中以為大家是在看煙火,但不是的,前景船上人物是歌舞伎演員,姿勢都是非常特別的。『役者繪』這個名詞是明治時代出來的,以前的話稱『姿繪』,就是擺POSE,讓大家去看他們的姿態容貌,吸引戲迷來觀賞。」

(右)圖8 歌川廣重1858年作〈名所江戶百景:兩國花火〉,35.4×23.1公分,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藏。5月30日展至6月29日。
有別於熱鬧絢麗的花火浮世繪,歌川廣重的兩幅〈名所江戶百景:兩國花火〉(圖7、8)氛圍別富詩意。「隅田川開放的5月28號起是盛夏,到8月28號已過中秋,這時的煙火較平靜。有點涼意了。秋高氣爽。歌川廣重將天空拉高,煙火只有描繪一條。為什麼會有兩幅呢?廣重的作品,有時出版後會重新更改設計,再重新印刷。故宮典藏的版本,右上明亮的光芒包圍著煙火,或許因為太亮了,中間炸裂的星芒小碎花也不易看見。修改後,久保惣記念美術館典藏的版本煙火閃爍在深邃夜空中。兩種版本視覺上雖有差異,但都讓人對高空煙火留下美麗印象。」
夏之節慶:端午、七夕與鬼月怪談
夏日時節,五月初五的端午,鍾馗在東亞成為跨越國界的象徵,在這天會掛出鍾馗畫像來避邪招福。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水道橋駿河台〉遠處市街懸掛有鍾馗畫像,近景的大鯉魚旗隨風搖曳。日本這天除布置鍾馗像,也掛起鯉魚旗,祈願家中男孩健康茁壯,希望魚躍龍門成為優秀的孩子,端午遂與男孩節相融合。壯壯男孩的代表則非金太郎莫屬。

〈金太郎降伏野豬〉(圖9)是全部展品中唯一一件純紅色的浮世繪,高舉斧頭的肌肉男孩,右腳踩踏野豬,展現除惡神力。「這件是朱紅色印刷的『疱瘡繪』,全世界很可能只有這一張,因為這有實際的醫療功能,小孩得天花時,貼在房內床旁或家具上,以驅趕退散天花病魔。江戶人認為天花是喜歡紅色的,所以只要布置紅色,小孩身上長的紅色天花就會移轉至外。貼上去再撕下來就壞掉,且紅色顏料對光照敏感易褪色,至今能完整保存者極其珍稀。目前所知的疱瘡繪或就四、五十件,大部分主角有鍾馗像、不倒翁、金太郎等。故宮典藏的〈清人朱筆鍾馗〉雖也是以紅色作畫,但文化脈絡不同。朱砂具有神力,是將惡擋在外面,『疱瘡繪』是將惡轉移吸引到畫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鯉魚旗、金太郎、鍾馗相關的展品將展至7月13日。

7月15日起,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市中繁榮七夕祭〉,還有鬼月相關歌川國芳〈地獄之圖〉、〈源賴光宅邸土蜘蛛召喚妖怪圖〉、〈妖怪達摩「道外妖怪乘涼」〉(圖10)上場,7月29日歌川國芳的〈相馬的古內裡〉、豐原國周〈形見草四谷怪談〉(展至8月10 日),8月12日歌川國芳〈東海道四谷怪談〉,浪漫七夕後看怪談,消暑涼夏至展期結束。
歌舞伎登臺:戲劇中的真實與想像

夏日裡賞煙火、聽怪談、看歌舞伎演戲,賣座劇目〈國姓爺合戰(中村座)〉(圖11)也在此登場。黃聞瑜「〈國姓爺合戰〉由近松門左衛門創作,改編鄭成功的故事,1715年於大阪松竹座首演人形淨琉璃,翌年改編為歌舞伎,先後在京都、大阪、江戶上演,廣受歡迎。劇中主角和藤內,這虛構的名字暗指中日混血的鄭成功(和是日本、藤為唐、內發音ない為不是,非日非中)返國拯救明朝,與異母妹錦祥女及其夫甘輝聯手抗敵。和藤內後更名延平王。主角臉譜的多重紅色線條『筋隈』,象徵著情緒與力量的提升,服飾紅衣配錨索圖樣,暗示其漁民出身。」
延伸閱讀|江戶時代追星去:歌舞伎狂熱與役者繪

德川幕府天保改革(1841-1843)整肅風氣,崇儉禁奢,限制町人娛樂文化。天保十三年(1842)六月,頒布了一條禁令「所謂錦繪,即專畫歌舞伎役者、游女或女藝人之畫作,一並禁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歌川國芳為其中的鬼才翹楚,他的〈流行猫戯 道行猫柳婬月影〉(圖12)將1847年在市村座上演的歌舞伎「梅柳對合傘」男女主角擬貓化。「注意看藍色襯衣的圖案,是貓環和鈴鐺,有沒有很像多啦A夢小叮噹的鈴鐺,然後貓喜歡吃魚,右邊的花葉片就是由兩條魚所長成。歌川國芳是很有趣的人,會將驚奇處藏在圖案中,如果只是一晃過去就容易忽略,但仔細看就像尋寶很有意思。」此外,同時間(約1847-1848)創作的〈荷寶藏壁的塗鴉〉則是模仿牆壁上的塗鴉,以此規避當局的取締。
花街風月:吉原遊廓的聲色與情

禁令中另提到的「游女」意為娼妓。她們服務的地點多在幕府唯一認可的紅燈區「吉原遊廓」,明曆大火後遷移至淺草寺後方,被稱為新吉原,占地約兩萬多坪,青樓兩百多家。如此聲色場所,在歌川國貞〈青樓二樓之圖〉(圖13)中開箱一窺究竟。客人進入青樓後通常直上二樓,而二樓多是游女的個人房間,畫家以「吹拔屋台」構圖視角方式,將屋頂掀開來,看見裡面藝妓游女的活動。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淺草田圃酉之日參拜》則描繪了在青樓二樓房間內,窗台上的貓透過格子窗遠望,窗外田畦擠滿酉之日參拜淺草「鷲神社」的人潮。許多遊客會在參拜後到吉原玩樂,左邊角落放置著竹耙形吉祥物「熊手」造型髮簪(「熊手」喻為將幸福好運、金運等通通抓過來),可以想見應該就是客人於酉之市購買後送贈游女的禮物。

在人流不息的花街柳巷中,青樓為了招攬尋芳客彼此競美,游女不能單憑外貌出眾取勝,還必須身懷才藝。鳥高齋榮昌的「郭中美人競」系列作之〈鶴屋內篠原〉(圖14),「郭」指的便是江戶的吉原「遊廓」,畫中特寫描繪在鶴屋工作的游女篠原,她面帶微笑,姿勢優雅,一邊看著右手上的書簡,一邊調整頭上的髮簪,傳達出才貌兼具的形象,而染黑的牙齒則凸顯出美麗,為特殊的時代審美觀。閃閃發亮的黑雲母背景,除豐富了套印版畫的視覺感,並襯托出女子白皙的皮膚,讓游女篠原更顯得奪目,增強印象。
延伸閱讀|白膚紅唇與花街人生:浮世繪美人畫身分與場景的文化解讀
城市的起點:從日本橋走向東海道


江戶名所眾多,「城市時光」單元特別聚焦「日本橋」。朱龍興介紹,「透過同一景點,能讓大家看見不同的表現手法,並了解浮世繪空間透視的演進。17世紀的屏風採用傳統的處理法,運用斜線製造空間的延伸。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江戶日本橋〉(圖15)時已採取線性透視,消失點在中央,這是西方傳來的透視技術;北齋的學生昇亭北壽〈東都日本橋風景〉(圖16)則更強調了光影變化,可以看到從白到藍,日照水面上的亮光似乎更接近真實的視覺,視野較為開闊。橋本貞秀〈東都日本橋之勝景〉(圖17)用超廣角,進一步拓展視野,這是19世紀後期的特色。」

日本橋在1604年起,成為通往各地的起點,是為「五街道」的中心。江戶五街道包含東海道、奧州街道、日光街道、中山道、甲州街道,其中連結東京至京都的「東海道」是交通大動脈,也是熱門旅遊路線。以此為主題的版畫和地圖廣受歡迎,不少畫師創作有「東海道五十三次」,「次」即驛站,其中最有名者為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於「旅遊樂趣」單元集中展出。
據策展人南院處助理研究員王健宇研究,歌川廣重初次創作是為天保四年(1833)的「保永堂版」,而後聲名大噪,奠定地位,陸續創作了許多以「東海道」為主題的作品,據日籍學者鈴木重三先生統計,約有二十餘種。其中「隸書版」則是於弘化四年(1847)所作,南院購藏者品質數一數二,展至7月27日,「保永堂版」接續展出至8月31日。
延伸閱讀|浮世中的日本街景: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的旅人風貌

王健宇介紹,「三島為舊伊豆國國府,旅人經箱根險路後多停留此宿。保永堂版以霧中晨光描繪旅人啟程情景,旅人睡意未退緊裹合羽壓低草笠,對比赤膊轎夫的辛勞,背景化為灰藍剪影,烘托霧色。隸書版俯視構圖,大道貫穿畫面,以灰色營造傍晚氣氛,並以木紋和漸層增添質感。左上旅店懸掛『丸清』招牌,正是『隸書版東海道』出版商名稱,但其正確位置是在宇田川町的芝大神宮前,而非在此的大明神社前,巧妙融入場景的虛實交錯,充滿趣味。(圖18、19)」

跨越時空與地域:浮世繪中的世界與臺灣

(右)圖21 清康熙 金古良《南陵無雙譜》之〈李青蓮〉,19.2×12.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5月30日展至8月31日。
最後一單元「跨界交流」講述了浮世繪跨越地域國界、藝術類別、時空藩籬,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為全球知名圖像衍生無數相關作品,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905年出版的交響詩作品《海》(La Mer)封面採用了海浪部分,2024年新版千圓日幣紙鈔的背面亦為該畫。而月岡芳年〈三保的羽衣;李白醉眠〉(圖20)中的李白姿態,形象來源應是清康熙年間金古良編輯、繪像、題詞的《南陵無雙譜》中的〈李青蓮〉(圖21)(李白,號青蓮居士)。此非特殊孤例,江戶時期不少明清小說與版畫傳入日本,新奇的故事和視覺感,再經過畫師創作浮世繪或改編為戲劇,在日本流傳廣布,歌川國芳即是因1827年出版《通俗水滸傳豪傑百八人之壹人》系列打響名號。

最後是與臺灣相關的浮世繪,「臺灣經日本統治,在20世紀初即舉辦有浮世繪的展覽會。19世紀的旅遊風潮造就了歌川廣重。1920年代大正時期重振旅遊風潮,吉田初三郎結合測繪技術與藝術設計,創作出具觀賞性和實用性的鳥瞰圖,被稱為『大正的廣重』。他創作的〈觀光的花蓮港〉、〈臺灣全島鳥瞰圖〉(圖22),角度都是東側太平洋那端看向臺灣,遠處還可看見日本富士山,呈現臺灣與日本的相對位置,構成視覺和地理的雙重連結。於今,收藏最多臺灣名所圖的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吉田初三郎於在1914年初繪〈京都電車御案內〉鳥瞰圖受到天皇的讚賞,此後邀約不斷。1935年,臺灣總督府舉辦了「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6月中旬吉田初三郎應邀來臺製作了〈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北市鳥瞰圖〉。此外,《臺灣日日新報》曾於1927年舉辦的「臺灣八景」票選活動,也為此次活動項目之一,吉田初三郎來臺40天,臺灣繪製「臺灣八景十二勝」、「臺灣大鳥瞰圖系列」。

最後一件展品,是《臺灣日日新報》發行的明信片組,為「臺灣八景」基隆旭岡、淡水、八仙山、日月潭、阿里山、壽山、鵝鑾鼻、太魯閣峽,加上「二別格」臺灣神社及新高山(玉山),合為「雙絕臺灣八景」一套十張。其中有著吉田初三郎擅長的鳥瞰圖,也有著風景畫。唯一的近景與夜景是承繼著小林清親「光線畫」的特色、題名「淡水暮色」(圖24)的淡水月夜港邊情景,燈光河面倒影似回應著第一單元的小林清親〈隅田川夜〉景象,臺灣觀眾也能在觀賞間找到彼此時空的共振。

(右)圖25 吉田初三郎1935年〈臺灣八景.淡水暮色〉,12.7×8.9公分,私人收藏。5月30日展至8月31日。
故宮南院在炎炎夏日推出如此規模的「江戶浮世之美特展」,橫跨17至20世紀、從江戶到東京、從日本到臺灣的展覽,環環相扣的展品故事與精彩選件,讓觀者可以不必遠行,即能穿越時間的河流,凝望那稍縱即逝卻永恆留存的浮世風景,感受當下的美好時光。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王健宇〈旅行的意義—歌川廣重隸書版《東海道五十三次》中描繪的旅行事物〉,《故宮文物月刊》,444期,2020年3月,頁20-33。
朱龍興〈戀夏浮世情—江戶人的夏日風景〉,《故宮文物月刊》,507期,2025年6月,頁64-77。
王健宇、朱龍興、黃雯瑜、馬孟晶文字撰述《江戶浮世之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25年5月。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展覽時間:2025/5/30至8/31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4期〈從〈江戶名所圖屏風〉到〈臺灣八景〉:故宮南院「江戶浮世之美」特展〉,作者:藍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