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畫」是浮世繪極為重要的題材,不僅展現女性迷人的容貌與美態,更反映江戶時代的社會結構、性別觀念及文化潮流,由妝髮到舉手投足,無不展現市井生活的風華。由美人畫中的妝容特徵、階級差異與空間轉變切入,我們可以探入美人的世界,解讀背後的社會語彙。
濃妝總相宜?江戶美人的要素
細目、美人尖、櫻桃小口、L型堅挺的鼻樑、纖細的柳腰……這些典型江戶美人的特徵,對現代人來說尚不難理解。江戶美人的妝容就有趣了,與現今審美既有共通性,也有令人詫異的殊異。相同的是對膚白的嚮往,日語有諺語云「皮膚白就看不見缺點(色白は七難隠す)」,一如中文所說的「一白遮三醜」。1817年出版、日本第一本化妝指南《都風俗化照傳》,在開篇就提到了膚白的重要,書中介紹了多種美白和化妝法。呼應潮流,美人畫中的女子各各膚白如雪,面龐、脖頸、胸口皆覆蓋白粉,以求無暇之美。搭配花紅製成的口紅、油煙所繪的眉毛,形成對比鮮明的妝容。讓人心驚膽跳的是,當時的化妝白粉含有水銀和鉛,使變美成了一種慢性中毒。

仔細觀察美人畫,偶爾可見美人沒有眉毛、一口黑牙的情況,這些都是身分的象徵──以江戶時代庶民來說,年輕未婚女性可以自由畫眉,在結婚後則會染黑牙齒,生子後剃掉眉毛,令眉、齒成為分辨人妻、人母的依據。

美人及配角群像,遊廓小夥伴分辨法
美人畫主題中,取材「遊廓」者占了大宗。所謂遊廓,是應江戶時代娛樂需求大增而誕生的紅燈區,受江戶幕府認可,既是性交易場所,也是社交、娛樂和文化交流中心。以遊廓為背景,描繪「遊女」的美人畫大受歡迎,甚至有浮世繪師乾脆住在遊廓中,便於委託和創作。
遊女有階級之差,其中以「花魁」為頂尖,她們才藝和美貌出眾,常穿著多層打掛(豪華長外衣),圖案密集、色彩鮮艷,尤以金箔、刺繡紋樣為特色;腰帶多為前結,象徵職業身分(遊女多為前結,有別一般婦女結在後)。花魁的髮型裝飾繁複,插滿髮簪(簪子、笄、扇型飾品),遠比一般遊女華麗。由於花魁本人難得一見,描繪她們的美人畫成了讓客人一睹芳容的媒介。

在花魁、遊女身邊常有幼小的女童陪侍,她們是剛入行的女孩(10歲左右),被稱為「禿」(かむろ),擔當打雜、見習的角色,相較於成年女性,禿顯得嬌小稚嫩,有時袖口有蝴蝶結為裝飾。除了女性,遊廓中也有一群被稱為「若眾」(わかしゅ)的年輕美男子,從事演藝、男色的服務。若眾面貌陰柔,男扮女裝,在浮世繪中雌雄難分,不過我們可以藉助髮型來辨識:若眾的髮型為頭頂剃光,瀏海留長梳成髻,如果人物頭頂有一小塊光頭,那便是隱藏版的男孩子。
延伸閱讀 │「若眾」─這麼可愛肯定是男孩子



由青樓到世界,美人世界的拓展
浮世繪的初期的美人畫多以遊廓為主,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美的表現範疇逐漸拓寬,街頭美女以及普通家庭中的女性都被納入,美人畫的場景也變得多樣化,除了居家生活,更可見到女子偕伴郊遊,足跡遍布市街、海濱,富有活潑的生活感。
美人畫在浮世繪中之所以重要且特別,浮世繪專家稻田年行有此解讀:江戶的人口結構男性多於女性,女性是相對稀少的存在,進而成為浮世繪表現女性美的原因之一。雖然江戶女性的社會地位並未有顯著提昇,但她們在江戶人情感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是無法忽視的。多樣的表現形式,正是畫師們敏銳觀察力的體現。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單純的女性美的呈現,更在於如何捕捉女性生活的美麗。



從江戶到近代—東京富士美術館浮世繪典藏展
創價美術館|2025/3/29-5/25 免門票入場
延伸閱讀│江戶時代庶民文化在高雄,創價美術館「從江戶到近代—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展 」浮世繪大展登場
江戶浮世之美特展
故宮南院|2025/5/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