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疫後變革與新的前景:藝術銀行「櫥窗計畫」與未來策略

疫後變革與新的前景:藝術銀行「櫥窗計畫」與未來策略

Post-pandemic Changes and New Prospects: Art Bank Taiwan’s “Window Project” and Future Strategy

今年8月起,藝術銀行於其所在大樓外的櫥窗,進行長逾半年、四個檔期的展覽。透過今年開始的「藝術櫥窗」展覽計畫,帶出藝術銀行在其一貫的宗旨下,努力開展更多可能的努力。

新冠肺炎(COVID-19)自2020年以來衝擊全球,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藝術觀看的方式。民眾無法在畫廊、美術館的場域直接面對藝術作品,但相對之下,線上展覽等應用更為頻繁,台灣也在這波趨勢下隨之調整,整體藝術生態都面臨重大的轉折。藝術銀行雖然從事購買與租賃藝術品的業務,但也感受到這股明顯的變化。因而自今年8月起,藝術銀行於其所在大樓外的櫥窗,進行長逾半年、四個檔期的展覽。有別於過往我們習見的展覽樣貌,甚至也跟之前藝術銀行的展覽邏輯有著絕大的不同。而這樣的不同,不僅帶出新的況味,也宣示了藝術銀行的新走向。

「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展覽主視覺。(臺灣美術基金會提供)

櫥窗展覽:小空間的生活感

藝術銀行今年邀請外部策展人陳松志規畫「另見:藝術家的視窗」的櫥窗計畫暨線上展覽,共分為四個檔期,從超過2,500件館藏中,挑選了28件作品,在藝術銀行所在大樓的臨街櫥窗中展示。櫥窗計畫的困難點,不僅在於空間有限,而且該處並不是一般藝術展覽的白盒子空間,除了作品之外,更加入了宛如生活空間般的營造。藝術銀行與JOSUIa軟裝品牌合作,在策展人與設計師、基金會團隊三方協作下,讓藝術品與陳設在有限的櫥窗中,進行最符合策展人想像的呈現。

策展的主題以「窗」為發想,不僅因為展示的空間為櫥窗,更延伸到網路的視窗、乃至藝術家透過創作所展現的心靈之窗。另一方面,陳松志也希望透過「窗」的概念,提醒匆忙生活中不停轉動的人們,「用一個更感性,更緩慢的方式,來提供生活的閱讀,透過櫥窗、網站,來穿越藝術家的眼睛。」

「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展覽子題「綺幻之域」藝術櫥窗。(臺灣美術基金會提供)

由於展期分為四個檔期,陳松志依據一般民眾對於視覺藝術認識的進程,分別從具象、抽象、幻想、多媒體四個面向。現在第三個檔期的「綺幻之域」,除了呈現藝術家優游於想像中的藝術呈現,也因為時程剛好遇上耶誕節與新年,櫥窗空間的規劃也希望能對時節有所呼應。

櫥窗展示除了空間上的限制,展示的手法也與一般在美術館大異其趣。對藝術家而言,這次的展覽,藝術作品不是像美術館、藝廊那樣是空間唯一的主角,而是與軟裝共同搭配出一個整體的氛圍。透過家居設計的搭配,傳達觀眾藝術其實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以更為親近,藉此降低心中對藝術認識的門檻。

另一方面,對軟裝設計公司而言,這樣的處理模式也有別於過往的習慣,過去軟裝搭配會優先考量空間與整體設計,再放入適合的藝術品,但這次是先選出藝術品,再去設想可以延伸搭配什麼樣的軟裝。陳松志也以自己對策展主題的規劃,提供可能的調性方向,搭配出一個由藝術品為主調的櫥窗展覽。而囿於櫥窗空間的限制,無法陳列在櫥窗的藝術品,則以線上的方式呈現,軟裝公司也提供不同類型風格的生活空間照,由藝術銀行進行搭配。

藝術銀行與JOSUIa軟裝品牌合作藝術櫥窗內容,策展人與設計師、基金會團隊三方協作。(臺灣美術基金會提供)

藝術銀行的定位校正:不僅有藝術,更傳遞美學

但話說回來,為什麼要選擇改以這樣的方式呈現,而非延續過去有著完整空間的策展模式。藝術銀行執行長林平接受訪問時提到,她重新審視藝術銀行及其所在地台中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有感過去的展覽方式有其階段性任務,但目前的疫情影響使其產生瓶頸。一來藝術銀行附近交通繁忙,缺乏可以停車的地方,而且藝術銀行所在地為台中金融區,人們來此都是行色匆匆,很難讓心情沉澱下來看展。因而對林平而言,她對藝術櫥窗的定義,是想要以宛如從藝術品的金庫中向外開一個窗的概念,不僅讓外部的民眾得以看到藝術銀行的收藏,也讓藝術銀行內部可以透過窗與外部社會接觸,選擇以櫥窗的方式作為展覽模式。

由於向藝術銀行租賃藝術品的場所,都不是單純的白盒子空間,藝術品如何與生活感生連結至為重要。林平因而希望尋找一位外部策展人,希望他能以其新鮮的目光來重新看待藝術銀行的藏品,且可以有多重的斜槓身分。在這樣設定下,藝術銀行邀請陳松志策劃四檔櫥窗展覽,即是著眼陳松志不僅以其空間裝置的藝術聞名,更有著設計師的身分,除了藝術家的敏銳,也能兼顧關照大眾的需要。透過策展人與軟裝公司的合作,試圖尋找出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提煉生活美學,並傳達給來往觀賞的民眾。

也因為體認到生活美學的重要性,除了用櫥窗展覽的模式對外展示外,藝術銀行更考量需要連周遭環境一同改造,才能讓來往行人感受到氛圍的差異。於是停滿機車的騎樓空了出來,並放上長椅與仙人掌盆栽,使原本擁擠的市區空間擁有一處可以喘息的角落。林平發現這樣的改變有所成效,開始有人坐在椅子上觀看櫥窗,周遭的店家也對這樣的改變給出正面的回饋。林平也希望,透過櫥窗計畫的實施,可以逐漸串連到城市內的更多空間,藉由櫥窗與櫥窗之間的連結,替其他地方「開窗」。這也扣合林平希望達到對生活品味的營造,才能激起人們對美感的追求,繼而希望藝術品進入生活場域的企圖。

臺灣美術基金會騎樓美化,擁有一處可以喘息的角落。(臺灣美術基金會提供)

若要更進一步去探究這次何以用櫥窗計畫來呈現藝術銀行所收藏的作品,並透過陳松志的策展,結合藝術品與軟裝設計。林平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呈現出藝術品可以成為「日常陪伴」的可能性,「只有日常的陪伴發生能量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讓藝術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中。」而藝術創作同時成為帶領觀者成為視覺經驗以外的另一種探索,若觀者與藝術品產生情感的連結,作品本身就能成為觀者內心的一扇「窗戶」。林平希望透過櫥窗計畫,產生一連串的效應,最終得以培養潛在的藏家。只有更多人支持藝術,產業才會發達,讓更多人得以投入創作,這是林平希望藝術銀行扮演多樣角色的其中一環。

扶持潛力藝術家:購藏以外的諸多可能

影響全球近三年的肺炎疫情,讓林平在接手藝術銀行時,即思考並重新整理藝術銀行應有的定位。對她而言,藉由藝術銀行這樣具有專業能力的中介機構,替政府扶植有潛力的藝術家,讓他們藉由賣出作品獲得第一桶金,繼而穩定創作發展,是她認為不該偏廢的核心。

林平提到,藝術銀行從開始設立起,即以扶持「潛力藝術家」為宗旨,但有一段時間購藏的目標變得相對模糊,她認為這樣的情況需要重新校正。也因為如此,對於「潛力藝術家」的認定,她給出四個指標:展覽經歷、得獎典藏、評論文章、畫廊合作,藉此篩選出剛在畫壇上嶄露頭角,但還不到已經卓然成家的創作者。這樣的指標更放入今年徵件的說明當中,使今年徵件計畫成效明顯優於過往。

「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展覽子題「所見甚是」藝術櫥窗。(臺灣美術基金會提供)

此外,藝術銀行購藏藝術家作品,感覺藝術家與藝術銀行的關係僅止於此,但林平希望藝術銀行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能夠延續,建立更為長期的關係。除了買斷的作品外,也希望透過其他方式,給藝術家適當的「分潤」契機。實際上,藝術銀行在業務型態上即包含「空間展示」、「主題策展」、「專案媒合」、「藝術外交」,以及今年開始進行的「公共藝術」五項內容,過去也有藝術家在藝術銀行的中介下為機構進行限地製作或教育課程等。但林平推動在既有的基礎上,建立對藝術家更多元的回饋機制,比如挑選藏品印製數位版畫,即可以付給作者版稅。林平期盼可以建立起良性循環,讓更多藝術家有更高的意願將作品交由藝術銀行購藏。

放眼將來:為自然人租賃的準備

此外,誠如前述,藝術銀行也希望培養有潛力的藏家,讓更多有興趣的人不僅欣賞藝術,更有能力購藏藝術。林平提到,過往藝術銀行的租賃對象,都以機構與法人為主,這也是國際間藝術銀行的慣例。但透過這次櫥窗計畫中帶入對生活美學的想像,其實指向了更進一步的目標,也就是希望可以開放自然人租賃做預備與規劃。

過往機構或法人租借藝術品,固然提升空間的美感,但像是在其中工作的員工或行人,他們並不會對公共空間的藝術品有更深入的感受。藝術櫥窗強調生活美學的展現,毋寧是一種有意的暗示。林平認為這可以發展出轉化的過程,一般人透過租賃方式,習慣有藝術品的陪伴後,繼而想要擁有藝術品,成為收藏藝術品的進門階。

「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展覽子題「心景造形」藝術櫥窗。(臺灣美術基金會提供)

當然,納入自然人租賃包含複雜的產業行為,必須要進行長期規劃。林平提到,藝術銀行租賃作品,不僅僅只是單純把作品租出去而已。在承租前需要有專業人員前往場地評估擺放位置與燈光設備,藝術品安置全程由藝術銀行派員安裝牢固,還有修復師固定時間主動前往察看,如發現作品有發生狀況隨即撤回整理。這樣完整的服務鏈,如何因應將來的自然人租賃市場相應調整配套,是自明年起藝術銀行著手研究的重要目標。

十週年規劃:網站改版,活力轉型

疫情使藝術圈採用線上方式互動的比重大為增加,線上展廳、線上策展、線上拍賣,甚至是近一兩年開始大量討論的NFT、元宇宙等,都在此時激起討論的熱度。由陳松志策展的「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同樣有著相當比重的線上作品內容,以及相關的作品解說。透過線上策展的計畫,也帶出藝術銀行邁入十週年之際,將會對既有的網站內容進行大幅度的調整。

想要大幅度調整網站內容,對林平而言,也是同時評估藝術銀行過往圖錄出版的效益面。每年藝術銀行大約會購入一至兩百件左右的作品,並為新購入的作品出版圖錄。然而林平發現,一本厚重的圖錄也許有紀念意義,卻不盡然實用。如果要讓人可以更即時知道藝術銀行的藏品與相關資訊,網站毋寧是更為迅速方便的選擇。至於紙本的部分,考量仍不乏有人喜歡紙張翻閱的觸感,將來厚重的圖錄或許會調整為精選作品的頁冊,或是其他輕量的出版品,這也是將來藝術銀行開發衍生商品的一種可能性。

但目前藝術銀行官網的網站設計仍偏向靜態,以搜尋藝術銀行藏品並預作挑選的功能為主。若要讓網站更有吸引力,林平認為需要強化「說故事」的能力,讓瀏覽者可以產生興趣、深入探索。比方回應扶持潛力藝術家的宗旨,網站可以定期推出藝術家介紹,提供相對完整的影音或文字內容,讓有興趣租賃的觀者,不僅能瀏覽作品,更可以藉此機會了解背後的創作者。藝術品與創作者不是斷裂的,搜尋者不僅可以找尋到這件作品,更能認識創造這件作品的「母親」。這次的「櫥窗計畫」線上展示中,也有策展人對藝術品的解說,可以看成官網改版的前哨。

此外,林平也規劃在官網中放入修復師的介紹。修復師在藝術銀行的人員編制中相當重要,是維護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一般修復師都是位於博物館、學校等單位的幕後角色,鮮少為人所知。藝術銀行著重強調修復師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其工作對藝術品至關重要,也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知道,讓藝術品維持最佳狀態,需要有專業的知識與照護。承租者在租借藝術品之餘,也可以同步了解如何照顧、保護藝術品,當藝術品出現損傷時如何處理,讓更多人可以認識了解修復師的工作。

藝術銀行年度視覺。(臺灣美術基金會提供)

透過今年開始的「藝術櫥窗」展覽計畫,帶出藝術銀行在其一貫的宗旨下,努力開展更多可能的努力。林平最後以藝術銀行新的視覺作為總結,整齊排列的弧形中,隱約組合成傳統的銅錢紋樣,既暗喻著像著水流(current)般的流動,亦是貨幣(currency)的流通。但這樣的流動,不僅僅只是金錢上的,藝術銀行在其中放入的關鍵詞future currency,是期許藝術作品將來能夠成為人類的精神「貨幣」,藉由親近藝術品來達到心靈的富足。這也是藝術銀行力圖求新求變之餘,不斷提醒自己的初心。

李孟學(Li Meng-Hsueh)( 95篇 )

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