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專欄
【高森信男專欄】收藏家的藝術冷戰:路德維希夫妻的收藏帝國(上)再造德國
路德維希夫妻的收藏及文化政治視角,不僅企圖為戰後的德國重塑其當代藝術品味外,其在戰後藝術史中更具備另一十分特別的地位:作...
更多
【圖文書與藝術史專欄】《拉封丹寓言》中的人與動物:多雷與夏卡爾的插圖觀點
從六世紀的《伊索寓言》開始,世界各地的寓言流傳開來,產生了各自文化的不同版本。這些故事或許細節稍有出入,但主要的概念是相...
更多
熱門專欄
【簡秀枝專欄】34年誠品生涯劃句點,功成身退自在做自己: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退休在即
退休,對趙琍來說,不是動能的結束,而是人生的取捨與轉向。縱使能活出百歲,年過六旬,剩下的時間,總是在倒數計時,趙琍曾開玩...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藝妓回憶錄:關於圓山捷運站旁臨濟護國禪寺石碑的秘密
臺北圓山臨濟護國禪寺,往樹蔭深處望去,有一座造型奇特的石碑,總能吸引我的目光。過去臺北市文化局(2022)與護國禪寺(2...
【蕭文杰專欄】威權遺物「兩蔣日記」成國寶?民間困惑「國寶」認定標準何在?
「對威權時代的受害者及其家屬來講,如果把兩蔣日記叫作國寶,我想他們的確會感到很不舒服……。」日前國史館將「兩蔣日記」報中...
【張寶成專欄】我如何書寫「台新藝術獎」年度觀察報告?評論會被AI取代嗎?
如果大家不團結起來爭取,低稿酬的現象只會繼續,文字勞動者也只能自我剝削。在暫無積極行動的情況下,為了減低剝削程度,身為文...
【薄荷薄荷】在科技秀異的時代,找到人味兒
我們倒退走步入未來。許多時候我們已經進入未來而不自知,只能透過已發生、被記憶的故事來描述新事物。薄荷薄荷專欄正是如此自我...
【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臺灣人在英國遇見清宮:乾隆皇帝、林獻堂與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
受同時代清末民初中國知識分子的海外遊記影響,林獻堂偏好先造訪所到國家的博物館設施。博物館將國家的歷史脈絡化和可視化,提供...
典藏ARTouch專欄
【高森信男專欄】布加勒斯特藝術史散步(下):從民俗文化到後鐵幕時代
黃金時代及共產主義時代的羅馬尼亞彷彿是某種互為相反的鏡像,彼此對立卻共同構成了今日的羅馬尼亞文化。而在鐵幕解體之後,今日...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葡萄牙的月亮,讓人雙眼灼熱——汪正翔駐村手札
不在現場看照片的人,會比起現場的人更覺得「我在歐洲真的有個展覽」。畢竟在歐洲有個展覽這件事並不是純粹的指稱在歐洲有個展覽...
紀念為善的庶民比紀念威權強人重要: 替俊成天橋說幾句話
臺灣的文化資產已有橋梁保存的案例,但尚無天橋獲保留的先例。「天橋」這樣的建築是否有保存的必要?對文資委員而言是陌生的,部...
造假有罪—— 美國奧蘭多美術館的巴斯奇亞偽作展後續
有關巴斯奇亞偽作的問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旗下的藝術刑事組早已暗中調查,時間長達10多年。認定奧蘭多美術館展品屬於...
【簡秀枝專欄】「江賢二藝術園區」三月開幕,花東藝術新勝地
細數江賢二從1960年代中期至今一甲子的創作歷程,豐富多元,隨著工作室幾經遷移,居住環境的變動,開創出不同的系列作品,個...
【蕭文杰專欄】繁華臺北的歷史暗角:六張犁墓園裡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記憶
喜愛熱鬧繁華,不喜冷清的墳區,或許是人性,也是臺灣人習性。我們的社會往往只關注開發,有些人認為墳墓這類景觀會因為「心理」...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