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對地方美術史策展的反思:日本東京港區立鄉土歷史館「共鳴的美術」特展

【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對地方美術史策展的反思:日本東京港區立鄉土歷史館「共鳴的美術」特展

港區立鄉土歷史館2025年度企劃展「歷史館收藏 共鳴的美術」,以鄉土歷史館蒐集、寄贈的館藏為中心,展示自江戶時期至近代間,活躍於港區的藝術家與匠人作品,並收錄部分當地商賈的藝術收藏。相較於近年臺灣各地新設的地方美術館多以藝術家個體或群體為策展主軸,港區立鄉土歷史館則展現出一種可供參考的策展方向——從社會、產業、交通等多元面向切入,建構更具地方知識視野的美術史論述。

意外的收穫

前陣子,因為某個研究計劃,我前往東京出差參訪。身為從事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史的研究者、愛好者,東京是必定要造訪、蒐集資料的城市。由於東京有國立國會圖書館(National Diet Library(NDL))、東京文化財研究所(Tokyo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ultural Properties)等典藏臺灣乃至近代東亞美術史珍貴史料的機構,加上東京有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等館所,有時會展出與臺灣美術史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作品。

例如,2024年由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策劃的「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首位西洋雕塑家與20世紀初期的東京美術學校」,即在大學美術館內展出黃土水的《甘露水》,以及東京美術學校臺灣留學生的自畫像作品——這些自畫像由東京藝術大學長期典藏,可說是「海外」的「臺灣美術史」。

這次出差,除了上述館所,主要參訪了位於東京港區幾個近代建築和博物館。其中,「港區立鄉土歷史館」算是我意外的收穫。

港區立鄉土歷史館」舊公眾衛生院外觀。(攝影/劉錡豫)

港區立鄉土歷史館所在的白金臺,堪稱東京都的高級住宅區,道路寬敞、綠意盎然,許多高級餐廳、政府機關與學校,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處坐落於此。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築有:東京都庭園美術館(前朝香宮邸、迎賓館)、高輪皇族邸、明治學院大學、瑞聖寺,以及港區立鄉土歷史館。

基於扎實鄉土史研究的策展

港區立鄉土歷史館的前身是公眾衛生院,建築落成於1938年,由知名建築師內田祥三(1885–1972)設計。近幾年,基於活化歷史建築的規劃,這座典型的近代建築被重新設計成一棟複合式設施,包含幼稚園、安養中心,以及鄉土歷史館等。

港區立鄉土歷史館分成常設展與特展,在我參觀的時間點,剛好在進行令和7年的年度企劃展「歷史館收藏 共鳴的美術」(歴史館コレクション ひびきあう美術,4月19日~6月15)。

此特展以鄉土歷史館蒐集、寄贈的館藏為中心,展示自江戶時期到近代以來,活躍於港區的藝術家及匠人作品,還有一部分港區當地商賈的藝術收藏。

港區立鄉土歷史館「共鳴的美術」展場照片。(攝影/劉錡豫)

展場空間雖小,作品數量也不多,但可以從說明牌中的訊息,了解這些藝術品背後的地域脈絡。例如由江戶時期浮世繪師歌川國長(活動於1820年代)繪製的肉筆畫《山岸家中興之像》,描繪了在當地經營鍛冶屋的山岸家三代目當主的肖像。

根據館內學藝員神谷蘭與石田七奈子的調查和研究(PDF),山岸家以製作菓子的烤模具聞名。19世紀初,歌川國長與山岸家都在港區的「新橋」經商(歌川國長販售彩繪的「立版古」,類似於如今的組裝紙模型),或因如此,山岸家才委託歌川國長繪製當主肖像。也因此,《山岸家中興之像》成為見證當地商賈與浮世繪師互動的貴重案例。另外,在畫作的箱書中,還記錄了山岸家的經商史,同樣具有產業史的史料價值。

港區立鄉土歷史館「共鳴的美術」宣傳單,最左為美國女性版畫家海倫・海德的《蝶々》;最右為歌川國長的《山岸家中興之像》。(港區立鄉土歷史館官方網站)

展覽中另一件特殊的港區浮世繪作品,是長年旅日學習浮世繪的美國女性版畫家海倫・海德(Helen Hyde, 1868–1919)的《蝴蝶》(蝶々)。海德於1868年出生在紐約,先後在先後在美國舊金山和法國巴黎學畫,旅法期間師承拉斐爾・科倫(Raphaël Collin, 1850–1916),一位對日本近代洋畫發展影響深遠的法國畫家。1899年海德來到日本,學習木版、銅版、蝕刻版畫技術的同時,跟隨狩野派畫家狩野友信學習日本畫。

1908年,海德聘請雕工與印刷師,在港區赤坂設立工作室,持續創作揉合浮世繪畫風的版畫,直到1940年代才離開日本。這件《蝴蝶》便完成於1908年,版畫上留有海德獨特的「HH」落款,對應海德剛搬到港區展開新一輪藝術創作的時刻。

除了海德,港區還有另一位特殊的女性藝術家——清原玉(1861–1939),她進入工部美術學校學習西洋畫,跟隨義大利籍藝術家文森佐・拉古薩(Vincenzo Ragusa, 1841–1927)。附帶一提,後者的學生大熊氏廣(1856–1934)是一位著名的日本雕塑家,靖國神社的大村益次郎像出自其手,他也曾受託製作臺灣神社前的《臺灣警察官招魂碑》(現已不存,今址為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

1880年,清原玉與老師拉古薩結婚,改名為「拉古薩.玉」(Ragusa Tama),並前往義大利生活。拉古薩去世後,1933年拉古薩・玉回到日本,在東京港區芝生活,曾在銀座舉辦個展,1939年去世。特展展出包含《紫陽花圖》在內的花卉題材作品,是她在港區生活期間,多次創作的主題。

拉古薩・玉的《紫陽花圖》,創作於1933-1939之間。(攝影/劉錡豫)

這些生活過港區的藝術家作品,僅佔展覽的一個子區塊。特展還展出許多以港區為題材的畫作,見證港區從江戶時代,歷經明治、大正、昭和的都市變容。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屬於港町當地商賈的傳世收藏或建築裝飾,像是19世紀住吉派畫師的《春秋樹木花鳥圖屏風》、18至19世紀無名畫師的《三十六歌仙圖屏風》等。

板谷廣春,《春秋樹木花鳥圖屏風》,19世紀。(攝影/劉錡豫)

展覽時而以在地作家為單位,時而以商業和技術的觀點切入,反映當地商家、文化人和藝術家間的贊助、交遊、收藏關係,也呼應「共鳴的美術」的名稱。

臺灣的地方美術館可以怎麼做?

上述近乎「微觀歷史」(Microhistory)尺度的藝術史展覽,需奠基於對港區歷史的扎實研究成果。實際上,在樓上的常設展,裡面呈現了港區的歷史發展及地理特徵,從地層中發現的史前人類生活遺跡,到幕府時代有大名、武士與市民階級在此定居,對應此處大量留存的大名、武家屋敷遺跡,成為如今港區珍貴的文化財。

這些豐富的調查、研究與系統性展示,為這檔「共鳴的美術」提了充分的知識基礎。它不僅僅是以作家為單位的展示,而是結合諸如地域史、產業史、收藏史的觀點,試圖去建立「港區美術史」的立體結構。

展覽展出港區文人、藝術家間的交遊史料。(攝影/劉錡豫)

近年,臺灣各地有許多地方美術館成立,這些地方美術館多宣稱具備地方美術史視角的策展和研究。從現已呈現的展覽與出版成果來看,也確實能看到他們試圖建構一個地域性的論述框架,並深入田野調查的努力,不過目前筆者管見,大都還是以藝術家的個體或全體單位為邏輯規劃展覽、出版,較少引入社會、產業、交通、教育等觀點(頂多作為展覽或書寫開端的引言)。

誠然,港區立鄉土歷史館在構造上更接近地方博物館,而非美術館,而臺灣的美術館素有減少說明文,讓展牆只陳列畫作的習慣,即「畫面會說話」。但我更期待能看到真正圍繞「地方」文史、地理知識觀點的策展,而且不僅限於縣、市範圍,如臺北大稻埕、艋舺,嘉義美街,高雄哈瑪星等小型區域,也都可以規劃兼具歷史、地理觀點的藝術史展覽。

港區立鄉土歷史館入口處看板。(攝影/劉錡豫)
港區立鄉土歷史館「共鳴的美術」展場照片。(攝影/劉錡豫)

延伸閱讀|國寶《甘露水》首航東京,回溯名家輩出的「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劉錡豫( 44篇 )

台灣美術史的學徒,經營《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從事藝術與藝術史的非虛構書寫跟推廣。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