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張寶成專欄】玩興不減時停手,枝繁葉茂處留白:王新仁《植徑集》的無限花園

【張寶成專欄】玩興不減時停手,枝繁葉茂處留白:王新仁《植徑集》的無限花園

《植徑集》是一個將生成藝術與互動機制緊密銜接的計畫,我會把「在人為給定的有限條件中,植物如何根據計算產出無限變化」視為其核心概念。在此,圖像成果不只複製植物外觀,而是擷取自然界的生成邏輯——分枝、聚散、葉序與節點——再轉譯為一套嚴謹又容納偶然的系統。

幾個星期前,王新仁(阿亂,網路名稱「Aluan Wang」或「ileivoivm」)在區塊鏈藝術平台Verse發表的新作《植徑集》(Polypaths),引起不少討論。跟早先的作品相比,這次又多了一些特色,值得我們回顧。

手繪感與演算法共構的無限花園

《植徑集》是一個將生成藝術與互動機制緊密銜接的計畫,我會把「在人為給定的有限條件中,植物如何根據計算產出無限變化」視為其核心概念。在此,圖像成果不只複製植物外觀,而是擷取自然界的生成邏輯——分枝、聚散、葉序與節點——再轉譯為一套嚴謹又容納偶然的系統。

觀者進入作品頁面後,迎面而來的是一張帶有格線的白色數位畫布:在線條與點位之間,我們憑藉直覺或事前計畫所留下的手繪軌跡,將被系統解讀為種子與枝幹的指令,藤蔓、灌木、花序與岩塊等視覺語彙應運而生。手繪感與演算法因此共構了一座無限花園,秩序不再是硬性框架,而是像自然規律一樣,導引出無窮繽紛的歧異。

王新仁特別將手繪畫布與產出畫面對應的種子示範機制保存在自己的網頁,供人試玩。見網址:https://aluanwang.com/polypaths/

表面看來,王新仁的語彙是抽象的,實則對自然形態有銳利的採樣與節奏感。部分畫面由曲線先行,如一陣掃過大地的風,隨後疊加葉狀、花序與木質肌理;色彩有時不以炫技取勝,而是服膺於草木萌生的靈動——由淡入深、由疏入密,讓層次長出再依序覆蓋。這裡的描述僅僅是一種型態、一種可能,尚有千萬種秩序值得發掘。無論如何,最動人之處都在於它擺脫了「演算法=冷硬幾何」的刻板印象,植物能保有呼吸感。當枝幹斜向伸展、密集點群在轉折處堆疊為岩面或飛蟲,觀者真能感到一種數位野性。

在技術面,作品把使用者的「點」與「線」視為生長的初始條件:點位決定聚落、叢集或岩塊,線段決定姿態、流向與分枝密度。系統會辨識繪製行為並觸發不同模式。例如,多條長直線會被解讀為樹幹骨架,算法進入類「森林模式」;向下的線條傾向藤蔓型態;高密度散點可能召喚岩塊群聚;某些特定的點線組合甚至會開啟迷幻的色彩與紋理。

這些模式並非單純彩蛋,而是一種分工:藝術家負責世界觀與語法,使用者在語法內各說各話,最終做出決定。

Verse網站上《植徑集》的局部頁面,這些成果都是藏家試玩後最終「確定下來」的版本

撒下實驗的種子,開出價值的繁花

在上述過程的基礎上,操作與收藏流程也成了作品論述的一部分。進入作品頁面後,使用者先在畫布上自由畫出點線,即時觀察生長;倘若結果是理想狀態,即可一鍵鑄造,上鏈保存。這裡的鑄造不只針對圖像成果,還將手繪的路徑、參數與隨機種子封存為獨一無二的生成紀錄——不是單純買下一張圖,而是與演算法共同締造一段歷史。

有別於之前的作品,這次計畫最獨特的地方,當屬Verse為本作提供了一個「種子市場」(Seed Marketplace):在一定時間內,玩家可暫不鑄造,先把點線配置存成「種子」,掛價出售;其餘玩家買下該種子後,可再行生產各種畫面,最後再鑄造。因此,市場上不只浮現「結果」,也有大量「未定之作」流通。

筆者一直畫/生成不出好看的圖像,因此只能跟其他使用者購買種子,最終有了這幅色彩艷麗、枝繁葉茂的作品,全畫面生成完畢將近五分鐘。見網址:https://verse.works/artworks/2e802579-e5ea-4901-bca5-5ab686634616/528

這些草圖──對美的猶豫和判斷,對各種植物形態的思考,皆可見於其中──成為可交易的創作前階,《植徑集》因此有「正式庭園」,也有通往庭園的「無數分歧小徑」。這種把創作過程分散化再分階段上架的做法,讓參與者能放心大膽地實驗、反覆試錯,並把最具想像力的藍圖交由市場檢驗。

《植徑集》發行後迅速完售,最終鑄造了776 件,約192位收藏者參與,在社群擴散與入手門檻之間取得了良好平衡。初級市場定價相對友善,僅45美元,對生成藝術好奇但缺乏技術經驗的觀眾也能輕易接觸。二級市場大致活絡,亦有僅販售「種子」獲得回報的案例。這反映了兩個面向:第一,「參與式生成藝術」(姑且這麼稱之)提升了藏家對單件作品的情感黏著;第二,市場對「可讀取和玩賞的生成軌跡」有明確偏好——參數、配置與演算法之間的關係越清晰,作品的再流通性越高。

「少即是美」或「低成本套利」?一起學著停手

在二級市場的交易過程中,最具爭議的事件是某位──經筆者所屬社群成員們的調查──來自台灣的藏家(帳號「chen8812」,再次說明:區塊鏈平台的資料都是加密而公開的,因此其收藏品任何人皆可一覽無遺)刻意產出「過度簡約」的成果,並持續溢價轉售。該名藏家以最少的筆觸和最低限的構圖所產出的作品,或許少有人覺得「好看」,但在全系列中絕對「異質」。

支持者認為,這種「極簡風」不是懶與惡,而是對系統語法邊界的測試,在《植徑集》規則內理應是一種風格:「少即是美」的演算法實踐。批評者則擔憂,若市場過度獎勵這種現象,是否會讓使用者把套利視為最佳解──隨便幾筆就能產出作品,意味著投入成本極低──從而削弱原本鼓勵探索的精神?這場風波揭示了參與式生成藝術的張力:當參與者付出的心力本身也可以成為一種「價值槓桿」,藝術的邊界是否還是被市場的邏輯所挾持和再定義?

藏家「chen8812」的收藏頁面:上排圖像乃其手筆,可謂「簡約不凡」,與下排圖像形成強烈對比。
藏家「chen8812」的產出:整幅作品除了圓框之外,僅有置中的小石子,生成時間不到三秒。

回到使用者反覆手繪點線的過程。我們在不同的佈局玩耍,正是與系統本身對話:意欲控制到何種程度?又願意把多少不確定交給系統?如果許多生成藝術把觀者置於「見證」的位置,《植徑集》則把他們推向「園藝師」的角色:播種、牽線、修枝,然後雖然玩興不減,卻終究要停手,放任它們根據演算法生長並固著下來。是的,停手。這份「該停了」的智慧不免伴隨著猶豫,但這正是作品給參與者的隱性訓練。

無論最終選擇鑄造成品,還是出售種子,或只是長時間在畫布上試玩,《植徑集》都構成完整的審美旅程。當螢幕暗下,最難忘的並不是某一筆華麗分枝,而是那些刻意保留的空白——因為真正的生長,總發生在我們願意停手的地方。面對刻意套利的藏家,有風度的藝術家兼系統設計者應該選擇停手,承認這段未曾考量過的攻防戰,而這何嘗不是一種大成若缺和系統的留白?

張寶成( 47篇 )

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