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自《歷史文物》326期封面故事)
文———張毓婷(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研究人員)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博典藏庫房中的每件文物,就像夜空中綻放的星,
無論是熠熠生輝的國寶及重要古物,抑或微光熒熒的藝術與生活文物,
有的光芒微弱,有的輝煌如初,
它們在時光歲月中閃爍著,安靜無聲地等待著,
被再次看見,被再次發現。

從「什麼都沒有」到「什麼都能展,什麼都不奇怪」的創館年代
前輩藝術家謝里法(1938–)曾回憶:「1956年就讀師大一年級,聽說植物園裡的日本寺廟改成博物館正展出中國古文物,全班利用上午的素描課前往參觀。」這棟日本寺廟改成的博物館,當年名為「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正是今日將屆70 週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
史博館自1955 年籌設,1956 年3 月12 日正式開館,為臺灣戰後成立的首座國立博物館。草創時期因財政拮据,館舍沿用日治時期為舉辦1916 年臺灣第一次大型博覽會「臺灣勸業共進會」所建造的日式木樓—「迎賓館」。之後,於1957 年更為今名,建物在經費有限的情形下,1960 年代以前只進行了小規模的改動。然而,隨著藏品日增,館內空間逐漸老舊亦不敷使用,一如第三任館長何浩天(1920–2009)曾透露,早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便建議史博館建築應重新設計建造以保存珍貴文物,並多次表達想以出資建造新館來交換史博館典藏陶器的意願。
直到1960 年代初,史博館才開始較明顯的建築改建工程。1961 年1 月,動工興建外觀長90 多公尺的碧瓦紅牆—「國家畫廊」,1962 年再改動正門與大廳的和式意象,增建樓高兩層、面寬五開間的門廳,與加設一對石獅雄踞門口兩側,呈現日式和中國古典式樣混合並置。這樣局部增建的情形持續到1970 年,期間也將正門五開間門廳,向兩旁增建為七開間。最後,於1970 年 11 月進行大規模改建工程,由利眾建築師事務所的林柏年(1915–?)建築師負責整體規劃,完工後全面形成「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即是今日眾人所熟悉的宮殿式建築外觀。

而在內部展示上,史博館開館之初限於經費窘迫,無力購藏文物,故邀請考古、建築、美術、工藝專家,如羅寄梅(1902–1987)、胡克敏(1909–1991)、盧毓駿(1904–1975)、楊英風(1926–1997)等人,以模型、造景的仿製方式,打造出敦煌壁畫、名勝建築、禮樂兵器等數間陳列室,雖已極盡展陳之能事,卻仍因現場未展出真實文物,一度被戲稱為「真空館」。1956 年在各方奔走下,教育部將戰後日本歸還古物及前河南博物館(今河南博物院)文物撥交史博館,史博館便於同年7 月舉辦「中原文物特展」、「日本歸還古物特展」。此後,公私立單位與國內外學者、收藏家等,亦秉持著對史博館的認同與信任,陸續熱心捐贈及讓與文物,又如1960 年代中期,因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推行,在維護中華文化的倡導下,形成另一波捐贈歷史文物的風潮。
除此之外,由於典藏文物漸豐,史博館也逐步開啟了美術文物真跡展出的專題性展覽。這些早期展覽,不僅包括古器物、書法、繪畫,也涵蓋了現代陶瓷、工藝、攝影、郵票、錢幣、全國美展、國際交流展、赴外參展預展、生態展(類似「社會生態」觀察與呈現生活、生存狀態、文化結構的展覽)等等。譬如下列在1980 年代臺灣博物館、美術館林立以前的幾項特殊展覽:
一、1950 年代:1957 年1 月影響國內版畫創作風格的「美國版畫藝術特展」、3 月代表國家參與國際藝壇的「參加巴西聖保羅四屆兩年季國際藝術展入選作品特展」(含馬白水、蕭明賢、楊英風等人作品),1958 年2 月「藍蔭鼎遊美畫展」、10 月「張大千畫展」,1959 年5 月「溥心畬書畫特展」、10 月「巴黎國際青年藝術展覽會」(含劉國松、蕭明賢、蕭仁徵等人作品)。


二、1960 年代:1960 年3 月「開國元勳畫像展覽」(李靈伽繪製畫像),1961 年6 月「詹天佑銅像及文獻特展」、9 月「全國影展」(總統生活照及攝影名家作品),1965 年9 月「『北京人』特展」(展品包含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致贈的北京人人頭及頭骨模型)。三、1970 年代:1970 年4 月「月球岩石展覽」(和美國新聞處合辦展出1969 年美國完成人類首次登月後所採集之部分月球岩石及登月史料),1971 年5 月「美國稀有礦石展」、10 月「青年育樂生活史料展」、11 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展」,1972 年1 月「韓戰反共義士血旗展(一二三自由日史料)」、10 月「長濱文化展」,1973 年1 月「仿古陶瓷展」,1974 年3 月「西藏文物及藏胞反共抗暴史料展覽」,1976 年5 月「北京人生態展覽」,1977 年4 月「海功號首航南極資料特展」(為我國自行設計建造並於國內航海史上第一艘進入南極洋的船隻)、6 月「白蛇傳故事畫展」等等。
於是,伴隨著近70 年來面貌多元的展覽和活動籌劃舉辦,史博館建立了國內外緊密的文化藝術交流網絡,吸引了各界的關注與參與,間接也促成了更多東西方文物入藏的可能。除了購藏外,亦透過藏家或藝術家的慨然捐贈、文物徵集,以及邀請藝術家創作等多樣途徑,終成就今日藏品類型豐富、年代跨距甚廣、數量幾近6 萬的文物大寶庫。



只要記得就不會消失串起人情世事的歷史文物
如同美國作家威廉. 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1897–1962)著名的文句:「往事從未消逝,甚至還未過去。」(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這句話點出了「過去」並非只是時間上的終點,而是透過各種有形及無形的形式,不斷滲透、影響當下人、事、物的存在,也為我們思考文物價值時,提供了一個深刻獨特的視角。
文物,表面上是具體的物質遺留,實質上卻是時間的容器,盛裝著不同時代及世代的文化形態與精神思想。即使有的看似離我們遙遠或平凡無奇,實則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它們反映著前人對世界的理解,是歷史在現代的回聲,亦是我們與過去連結的橋梁。此外,每件文物所承載的故事,都是「過去」堆疊的總和。這些故事幾乎都與「人」關係密切,往往由人類活動的無數個生活片段或歷史瞬間構成,又是透過人與人的連結傳遞,在物的遷徙流轉之間不斷積累延續;只要有人記得,往事便永遠不會消逝。
所以,當我們面對文物時,除了欣賞其造型美感,也應試圖解讀與理解文物背後所串連的人情世事,其目的不只是為了懷舊,更是為了洞見歷史如何形塑我們今日的文化身分與價值觀。惟有理解物件映照出的「人」的過去,我們才能真正看清現在與未來,藉此進一步叩問思索一個千古命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又該往哪裡去。
同樣地,史博館大寶庫中收藏了諸多至今尚待深入挖掘爬梳的文物,每件文物就像是歷史留給現代的密碼,正靜候我們去分析解碼,並將故事揭示、累加,以續寫物件的「生命史」。2025 年底,恰逢史博館迎來70 週年,也將開
啟另一個嶄新篇章。於此契機下,策展團隊展開了史博館「是誰」、「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的提問探尋,以及對具特殊性、鮮少面世之藏品的盤點梳理。作為一座年逾一甲子、橫跨兩世紀的博物館,史博館數十年來的典藏品,或者來自遠古的地底,或者出自名家手筆、收藏家書房,又或者只是某位擁有者對某個事件、時刻的紀念物,無論當初被製造、購買時的價值高低,其串起的豐厚文化記憶和生命歷程均是彌足珍貴的,在在勾勒出人與時代之間交織的軌跡。
因此,有別於普遍多以觀眾熟悉或經典館藏為選件考量,這一次策展團隊試圖用新的選件標準和解讀方式來展現這些過往,規劃於今年(2025)9 月底推出「非.常文物:你可能不知道的史博典藏」特展。展覽將從「非.尋常」、「非.常見」的概念出發,重新發現、組構史博館大寶庫裡較少曝光或富獨特意涵的典藏品,且以「人與物的連結」為引線,串起三大分區主題:「人與物的交會」、「回憶與紀錄的定格」、「真實與想像的建構」。在此,「物」不僅是靜物,是見證者,是穿越時空的人類情感和精神載體,「人」也不只是旁觀者,而是物之故事的締造、傳遞與延續者。
(本文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授權摘錄轉載,完整文章請見《歷史文物》326期)
《歷史文物》326期全文上線中,更多精彩內容,請見電子書
購買由此去:
國立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商店:臺北市南海路49號
TEL:02-2388-2782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山路6號
TEL:04-2226-0330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TEL:02-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http://www.govbook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