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嶽三十六景》是葛飾北齋(1760-1849)於1830年代以「富士山」為主角創作的風景浮世繪系列,此舉開創了日本19世紀初「名所繪」(風景名勝畫)的創作風潮。對日本人而言,日本最高峰──富士山,既是神聖的象徵,也是美的化身。畫中,富士山總靜靜佇立於背景,無聲地陪伴著人們的日常。

《富嶽三十六景》地理視角一覽
《富嶽三十六景》初版共36幅,大多從東面與南面,也就是江戶(今東京)方向眺望富士山。系列因廣受歡迎,後來又增補10幅,轉向北面與西面等較少見的視角描繪富士山。這些來自北與西側,也就是「裏富士」(富士山背面)的風景,被稱為「逆景」(ぎゃっけい)。全系列最終共繪製46幅【全圖】。 下方地圖標示了其中43幅作品的取景位置,其中有17幅描繪自江戶地區,另附局部放大圖呈現具體地點。

北齋筆下的富士山風景,多從當時的交通要道取景,如東海道、甲州街道及河川水路,這些地區是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往來與交易的重要場域。畫中不只是自然景色,更有庶民百態——勞作的農人、乘風破浪的漁夫、行旅途中仰望山巒的旅人。透過這些日常場景,北齋讓富士山不再只是遙遠的聖山,而是庶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日日相見,也日日不同。

至於〈凱風快晴〉、〈山下白雨〉與〈遠江山中〉三作,並未對應特定地點,應是北齋近距離描繪富士山在不同天氣下的美景之作。

江戶時代的富士山寫真
《富嶽三十六景》以環繞富士山為構想軸線,從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進行觀察與詮釋。這些圖像不只是風景畫,更像是一種「視覺地理誌」,既反映了當時江戶百姓對旅遊與名勝的熱愛,也記錄了人與自然互動的日常風景。以下精選五幅作品,從東方海面開始,繞行至北、西與南方的山間與濕地,帶大家一同踏上這趟江戶時代的朝山之旅。
東方視角:神奈川沖浪裏【1】
〈神奈川沖浪裏〉描繪神奈川外海,現橫濱市神奈川區對出的海面上。為此系列中最著名的作品,今日已成為全球著名的藝術IP之一。畫面以鷹爪翻飛般的巨浪、三艘押送船與遠方小巧的富士山構成,象徵自然與人類的抗衡。北齋運用低地平線與線性透視營造空間感,海水色彩則採用當時歐洲進口的「普魯士藍」顏料。

東北視角:江戶日本橋【29】
江戶是東京的舊稱,由日本橋往西望的風景。先以西洋透視畫法描繪河川兩岸並排的倉庫,盡頭是江戶城,再往遠方雲霞後方是富士山。

北方視角:甲州犬目峠【6】
畫家從山梨縣北都留郡犬目地區的山口遠望富士山。富士山自山腳至山巔以茶、藍、白三色漸層渲染,為平緩拉長的山勢增添一分華麗。夕陽餘暉下,山谷間瀰漫晚霞,前景薄荷綠的山色,營造出清新宜人的氛圍。山道上兩位旅人邊爬山邊遠眺富士,山腳下則有馬伕牽引著兩頭馬。富士山銳利挺拔的山形,與山道圓潤流暢的線條,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

西方視角:身延川裏不二【37】
北齋從山梨縣身延地區遠眺富士山的景色,也是後繪的「裏富士」之一。畫面中的河川雖名為「身延川」,但因視野與水量不符,實際位置仍有爭議。旅人、轎子與馬匹穿行於山間小徑,呈現熱鬧的行旅風景。特別的是,構圖中景刻意畫上一座陡峭山峰,壓低富士山存在感,雖非真實地貌,卻增添視覺張力。

南方視角:駿州大野新田【45】
最後,大野新田位於今日靜岡縣富士市一處新聚落。清晨時分農夫與馱柴牛從東海道望向富士山,牛背上的柴束與富士山稜線相呼應,展現北齋巧思。蘆葦茂密的富士沼,幾隻白鷺飛起,強調濕地特徵,右側兩座浮島,該區現已被劃設為「浮島原自然公園」。雖然「駿河富士沼」是當時著名景點,北齋卻未以其為名,反而選擇相對冷門的「大野新田」,用意至今不明。

延伸閱讀|葛飾北齋的富士山+歌川廣重的江戶名景:創價美術館「從江戶到近代—東京富士美術館浮世繪典藏展」(上)
延伸閱讀|白膚紅唇與花街人生:浮世繪美人畫身分與場景的文化解讀
從江戶到近代—東京富士美術館浮世繪典藏展
展期|2025.03.29-05.25 免費入場
地點|高雄創價美術館
江戶浮世之美特展
展期|2025.05.30-08.31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南部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