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股自然力單獨地來都充滿殺傷力,何其有幸這三股自然力在臺灣匯集,成為一個宜居的島嶼。想讓年輕人了解到,一百年前這座島嶼就是讓人感到幸福的,如同阿公的畫作所呈現的樣貌。
——陳澄波長孫、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
![「走揣・咱的所在_:陳澄波百三特展」開幕典禮上,文化部長李遠(右3)、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左4)、嘉義市長黃敏惠(左3)、臺博館館長陳登欽(左1)等合影。(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今(2)日開幕,文化部長李遠(右3)、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左4)、嘉義市長黃敏惠(左3)、臺博館館長陳登欽(左1)等合影。.jpg)
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我們大多透過歷史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認識這座島嶼的前世今生。由於教材內容的統一性,造就同一世代的莘莘學子往往具有相仿的史觀。歷史課綱修訂之爭更是每幾年就甚囂塵上,輿論焦點始終離不開教材預計呈現的「史觀」。
走揣(tsáu-tshuē/tsáu-tshē)是台灣台語「追尋」之意。「走」(tsáu)意味著跑、走動;「揣」(tshuē/tshē)則指尋找。2025年適逢台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1895-1947)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下簡稱「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八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
「陳澄波百三特展」試圖用博物學家的視角,以形構臺灣土地風貌的「北回歸線」、「黑潮」、「季風」為三大主軸,結合理性科學的分析,探索陳澄波畫作中的自然元素和人文關懷,為觀眾另闢一條在官方教科書與歷史學術文獻之外,重新探尋台灣島身世的路徑。
延伸閱讀|V-Touch藝術史|陳澄波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覽現場。(攝影/蔡昕縈)](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9-1.jpeg)
若你疑惑這檔展覽為什麼要用自然力重新詮釋百年前的藝術作品?好奇策展團隊為什麼選擇科學理性的方法來詮釋畫作,這麼做是否忽視了陳澄波作品的主體性?又為何此時此刻的我們需要去看這檔展覽?本文精選《北回歸線地標》(1924)、《展望諸羅城》(1934)、《東台灣臨海道路》(1930)等三件作品,邀請你懷抱心中的疑問,隨著策展人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洪廣冀的導覽解說,體驗從博物學家之眼欣賞陳澄波畫筆下的台灣,讓這些畫作親自為你解答。
對生命而言,生活在北回歸線上不見得是件好事。北回歸線的周邊地帶,除了少數例外,為北半球著名的乾燥帶。
——洪廣冀,《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探索筆記》,2024年11月。
臺灣是少數例外。理由在於,在臺灣島浮現的2百萬年前,即距今8百萬年前,季風系統已然成形。季風帶來了豐沛的水氣:再加上從菲律賓延伸而來的黑潮,扮演調節溫度的角色。
對生活在臺灣島上的生靈而言,北回歸線原本可能是個詛咒;有了季風與黑潮,詛咒成了祝福。
北回歸線的祝福與詛咒:《北回歸線地標》(1924)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覽現場。圖為陳澄波,《北回歸線地標》,1924年,畫布油彩,45×33公分,私人收藏。(攝影/蔡昕縈)](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3-1.jpeg)
1924年,出身嘉義的陳澄波,在留學日本期間抽空返鄉,描繪下1923年因應日本裕仁皇太子來臺「行啟」所重建的《北回歸線地標》。作品視覺重心落在昂然挺立的石塔地標之上,濃密的相思樹排列其後,遠方天空則瀰漫著陰鬱的靛藍色彩,頗有山雨欲來之感。
但實際走訪當地便會知道,北回歸線地標旁邊其實沒有如此蓊鬱的樹林。洪廣冀揣測這是陳澄波刻意為之,「因為當西南季風吹起來,嘉義就會下大雨。」他營造出如熱帶氣候地區一般的風景,展現身為嘉義人對於天氣劇烈變化的在地生活常識。而藝術家選擇描繪座落在縱貫鐵路與縱貫道路交界處、象徵現代化的地標建築,並搭配詭譎多變的天色,或也暗示著日本殖民期間,台灣人民茫茫未可知的命運。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覽現場的交換筆記。(攝影/蔡昕縈)](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2-1.jpeg)
西南季風吹來的生機:《展望諸羅城》(1934)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覽現場。圖為陳澄波,《展望諸羅城》,1934年,畫布油彩,73×91公分,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攝影/朱佑霖)](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3678-1.jpg)
以捲曲短促筆觸堆疊出樹木枝椏間一抹抹綠意濃淡,這是陳澄波獨樹一幟的油彩風格。相隔十年,1934年同樣以故鄉嘉義入畫的《展望諸羅城》,便以此繪製日本總督府於嘉義當地推進的熱帶樹種培育實驗林,作品取景自日本帝國企圖汲取殖民地資源、馴化熱帶的基礎設施——嘉義公園與嘉義樹木園。象徵現代化的電線桿、廠房煙囪,與白色樓房、農田等等地景隱身在人造的熱帶綠意之中,表現出諸羅城的蓬勃生機,遠處密佈的雲層也透露即將變天的前兆。
策展團隊根據兩張遺留的《展望諸羅城》草稿,推測作畫日期應為1934年8月21日。他們調閱中央氣象署檔案,發現當日清晨5點的天氣圖顯示:台灣南邊海岸有低氣壓,東南方則有一颱風生成。洪廣冀補充,根據台灣氣象史百年颱風侵台路徑圖集,那年夏天共有三個颱風侵台。綜合前述資料推測,陳澄波是趕在變天之前先畫下《展望諸羅城》草圖,再趁著颱風侵襲前的空檔完成這幅作品。畫面中栩栩如生的高層雲和積雨雲便是一大證據——作畫當時,陳澄波已察覺到水氣漸漸匯集在天際的氣流變化,他將風雨欲來的瞬間凝結成永恆,讓今人得以一窺百年前這座小島受季風、北回歸線等自然力眷顧的熱帶風情,見證它如何以萬千氣象孕育無數生靈。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覽現場的交換筆記。(攝影/蔡昕縈)](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4.jpeg)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覽現場。圖為陳澄波,《雲海》,1935年,木板油彩,24×33公分,私人收藏。(攝影/蔡昕縈)](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6-1.jpeg)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覽現場。圖為陳澄波,《玉山積雪》,約1947年,木板油彩,23.5×33公分,私人收藏。(攝影/朱佑霖)](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3677.jpg)
留下土地與人的記憶:《東台灣臨海道路》(1930)
1930年,陳澄波受前台灣總督上山滿之進(Mitsunoshin Kamiyama, 1869-1938)委託,前往花蓮臨海道路為其繪製一幅「台灣風景」的作品。放眼望去盡是鬼斧神工的斷崖美景,但陳澄波卻以臨海道路為縫線,將原先位於畫面右側的「崇德海灘」,替換為受總督府「移住」政策影響、被迫舉家遷徙的太魯閣族村落;汪洋大海中亦可看見他加工點綴的一艘阿美族傳統獨木舟。流經此地的「黑潮」則是全年無休地將冰冷的極地海水溫暖成適合生命生存的溫度(註1),並為台灣島上的人民送來賴以維生的豐盛漁獲。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覽現場。圖為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道路》,1930年,畫布油彩,69.7×130.5公分,日本山口縣防府市(山口縣立美術館典藏)。(攝影/蔡昕縈)](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8.jpeg)
洪廣冀表示,陳澄波將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組合在這幅畫中,是因為總督離台前,仍在推進大規模的原住民移住計畫,社會上也悄悄瀰漫著搶救原住民族文化的氛圍。作為藝術家,陳澄波選擇將瀕臨危機的原住民部落元素加入其中,希望畫作隨著臺灣總督退休去到日本後,能夠長久銘記如此珍貴的台灣文化。1938年,上山滿之進逝世後,這件作品依其遺囑捐贈給現今日本防府市立防府圖書館,2019年一次公開展出後,作品移至山口縣立美術館收藏至今。闊別90年,2020年這件作品重返台灣、參與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出。本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也特別向山口縣立美術館借展,與東京藝術大學典藏的《山居(太魯閣)》(1934)一同成為跨海來台的展覽必看亮點。
延伸閱讀|陳澄波作品〈東台灣臨海道路〉大事紀
![1939年冬,陳澄波來到位於台灣東北部的鼻頭角,望向南方的三貂角,迎著強風和黑潮。他在東北季風捲起的千層浪間,無意中捕捉到一個海陸空共同組成的生態系:當東北海岸吹起東北季風,名叫「石蓴」(Ulva lactuca)的藻類便慢慢覆蓋潮間帶的礁岩,宛如一片柔軟的綠色草原,吸引魚群前來享用。於是釣客選擇冬季「磯釣」,用石蓴做餌,引誘魚兒上鉤。圖為陳澄波,《濤聲》,1939年,畫布油彩,91×116.5公分,私人收藏。(攝影/蔡昕縈)](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7.jpeg)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覽現場的交換筆記。(攝影/朱佑霖)](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3679.jpg)
Threads口碑狂熱,收獲年輕世代關注
展覽尾聲也展示了以陳澄波原件畫作為主題、委託「Woolito Studio 無厘頭動畫工作室」製作的兩件動態影像作品。對於早已在台灣美術史留名、再無新作問世的前輩藝術家而言,如何在內容策展上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是一大考驗。本次「陳澄波百三特展」除了嘗試從「博物學」、「自然史」的角度切入展覽敘事,提供了看待台灣美術史發展的嶄新視野之外,也透過當代創作者的轉譯創作,拉近台灣美術史與年輕世代的距離,並拓展出觀眾能在社群媒體上交流與詮釋展覽作品的可能性。
綜合上述操作所敞開的討論空間,又巧妙搭上年輕世代於社群媒體使用習慣的轉變,使這檔展覽在2024下半年進一步席捲台灣年輕族群高度黏著、尚未受付費廣告制度影響演算法推播的新興社群平台「Threads」。隨著真實的好評推薦貼文不斷發酵與擴散,「陳澄波百三特展」的口碑行銷熱度持續攀升,最終讓它從2024年末的眾多展覽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受年輕觀眾青睞的熱門展覽之一。
《北迴歸線地標》動態影像作品,製作團隊:Woolito Studio 無厘頭動畫工作室。
回望那些我們來不及參與的台灣史
陳澄波不僅以博物學家的「透明之眼」捕捉台灣島獨一無二的自然魅力,更在物件佈局和繪畫細節裡注入自身對於人文社會的關懷,增添觀者對於畫面下一刻發展的想像與期待。在此展中,藝術已然成為台灣自然力的註腳,提醒著島上之人莫忘大地母親賜予的祝福,與世代流轉的歷史記憶。當我們凝視陳澄波作品中那一幕幕暴風雨前的寧靜片刻,再與後世檔案、史料相互驗證,更可領會藝術家所說:
我所不斷嘗試以及極力想表現的是,自然和物體形象的存在,這是第一點。將投射於腦裡的影像,反覆推敲與重新精煉後,捕捉值得描寫的瞬間,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就是作品必須具有something。
——陳澄波(1895-1947)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覽現場。(攝影/蔡昕縈)](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等,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jpg)
從「自然史」的角度重新詮釋、欣賞藝術的起心動念,是為了將話語權交給每一位觀眾。如同這次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婉拒美術館,選擇與國立臺灣博物館攜手的初衷——希望藝術能夠走出領域分野、親近大眾。於是分享線索、交換筆記成為觀者與展覽互動的主要模式,在循環反覆的觀察、記錄、揣摩及推測間,那些我們來不及參與的歷史現場,都將成為每個人建立文化認同的基石。從理解陳澄波的畫作為始,最終找到屬於「咱的所在」。讓陳澄波藝術作品的主體性回歸社會,在這座島上繼續生根發芽。
延伸閱讀|【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臺灣「生態」藝術史的跨域策展潮流
延伸閱讀|【專題】藝術中的自然史Ⅰ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展期|2024/12/03 – 2025/05/11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註1 引用自維基百科的《黑潮》條目。(瀏覽日期:2025年2月11日)
註2 引用改寫自,洪廣冀,《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探索筆記》,2024年11月。
註3 承上註。
註4 承上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