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灣藝文界 #metoo 系列報導】林曼麗親談撒古流案例與「光」展,並呼籲思考#metoo後的藝術環境新文化

【台灣藝文界 #metoo 系列報導】林曼麗親談撒古流案例與「光」展,並呼籲思考#metoo後的藝術環境新文化

在台灣藝文界 #metoo 於社群上蔓延討論之後,除了關注當事人事件發展之外,如何在藝術機制、社交文化、產業環境等面向,改善性別不平權的命題,是使 #metoo 運動不只被視為一種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實踐,也是建構新文化的重要分水嶺。因此,典藏團隊針對機制與生態面,採訪台灣當代藝術獎補助機制重要奠基者之一的林曼麗,除了邀請她談如何將 #metoo 視為改變生態文化的契機,也談到時任國藝會董事長時,撒古流事件的處理原由,以及 #metoo 相關加害嫌疑人蔣伯欣涉及參與「光」展一事。

【編按:在台灣藝文界 #metoo 於社群上蔓延討論之後,除了關注當事人事件發展之外,如何在藝術機制、社交文化、產業環境等面向,改善性別不平權的命題,是使 #metoo 運動不只被視為一種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實踐、也是建構新文化的重要分水嶺。

因此,典藏團隊針對機制與生態面,採訪台灣當代藝術獎補助機制重要奠基者之一的林曼麗,談談她如何將 #metoo 視為改變生態文化的契機,也談到時任國藝會董事長時,撒古流事件的處理原由,以及對於有 #metoo 加害嫌疑人涉及參與「」展一事。】

自六月起,台灣 #metoo 在社群平台上的各個同溫層之間掀起浪潮,堪稱台灣本年度影響程度最大的社會運動。臉書上亦接連出現針對藝術界嫌疑人的具名、代言與匿名指控。遭指控權勢性侵的嫌疑人不乏藝術家、前任美術館館長、教授、策展人、藝術顧問。

這些嫌疑人大多都具有多重的權力身份,身兼評審、策展人、教授或某計畫主持人,而事件當下大多難以蒐集證據,因此受害者大多不敢具名指控。然而,在法律之外,仍然有社會共識的輿論存在,如今 #metoo 的受害者將性騷擾事件集結成檔案,不讓這些掀開的傷口只是流為一種政治風波。

如同北師美術館前此舉辦的展覽「無法離開的人」引用捷克文學家米蘭・昆德拉所說的——「人民與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受害者、無力者們也在以他們的方式,面對這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然而,當社會共識走到了我們可以不只是以現行法律為最低道德底線、來看待台灣性別平權的問題時,藝術圈又能如何回應這樣的改變浪潮?

針對當前的社會運動,典藏團隊採訪了前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除了請她在法規問題上,說明時任國藝會董事長時、針對撒古流事件的方法,也以藝術環境首屈一指的獎補助機構角度,談談此次 #metoo 事件如何成為藝術機構邁向兩性平等的力量。

林曼麗正面回應

「凡是獎補助機制的人選問題,都應該將這些事情列入考量。這應該成為社會共識。」林曼麗嚴正表示。#metoo 在台灣藝術界,牽涉到的是極為細緻複雜的大哉問,是社會價值正在往下一階段變動的現象。台灣的社會發展到了可以討論這些現象的階段,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事件接連爆發之後,機構與各方面的工作者,都需要一起思考如何創造更好的環境,保護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人權。

而外界最關心的——如去年一片好評的「光」展,因為有相關嫌疑人遭指控性騷擾、權勢性侵的疑雲,而使光蒙塵。對此,林曼麗亦正面回應。

林曼麗表示,「光」為一檔橫跨美術、文學、戲劇、歷史以及社會運動的大型策展研究計畫。這個整合各領域專家學者共同策畫的展覽,組織架構非常龐大,而蔣伯欣只是眾多專家學者中的一員,希望釐清外界對於「光」展的認知。而籌備期間曾詢問館員、其他參展者與協力組織,然而除了「疑似因緋聞而離開南藝大」之傳聞外,並沒有更多公開資訊得以掌握與評估。「如果當時就像現在這樣,有如此公開的資訊可以了解狀況,當然絕對不可能邀請他參與此展覽。」林曼麗明確表示。

教育部與南藝大性平會亦無紀錄供查詢,連帶影響藝術界的資訊不對等,直至今天才因台灣# metoo接續爆發,事情方公開地在社群平台上被揭露。也有受害者架起網站,將台灣#metoo 事件進一步統整起來。而#metoo受害者在法律面與社會結構面難以平反的處境,這也讓撒古流事件再度被搬上檯面。

據悉,撒古流事件自2021年底爆發至今,屏東地檢署歷時九個月偵辦後,正式於去年9月21日全案偵結,將撒古流依涉嫌妨害性自主罪起訴,至今開完兩次的事務庭,下半年才預計正式開庭,讓加害嫌疑人與檢察官正式對峙。

「當這個事情在網路上蔓延開的時候,國藝會在事實查核之後,立即採取行政程序面的處理。決定先取消藝術家參展卡塞爾文件展的推薦資格,以及相關贊助,並且行文給德國文件展會方,說明國藝會目前採取的做法。」

然而,國家文藝獎資格無法「說收回就收回」的原因,是法規制度面的問題。

林曼麗進一步針對國家文藝獎資格的法規面向說明,《國家文藝獎設置辦法》,是以《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為母法訂定的法規,每個環節、每個動作都需要有法規的依據,所以在撒古流事件爆發後,國藝會內部也開始準備工作。

2022年9月14日舉行的董事會,通過了在設置辦法的第九條裡增設被藝術界稱為「撒古流條款」的第七項——「本基金會董事會得依其權責就國家文藝獎相關重大事項予以審議或核定」。

林曼麗解釋,依據國家文藝奬章程,對於撒銷獎項榮譽的規範,主要在抄襲剽竊等違反著作權的情況之下才可撤銷。本案不在此範圍,於法無據。因此2022年9月14日國藝會第九屆第17次董事會決議修正「國家文藝獎設置辦法」第九條新增第七項,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同授與董監事隨時可以發動的「尚方寶劍」,針對是否撤銷當事者之獎項榮譽進行審議與核定。

國藝會是國家最重要的獎補助機構,國家文藝獎更是最高的藝術桂冠,完備法律規範、遵循程序正義,才能取信於民,對歷史負責。

身為一位台灣藝術圈裡的女性大家長,林曼麗看到這些受害者的自白,難掩不捨,而且憤怒。她認為各界應該一起努力,為這個環境營造更好的支持網絡,建立更完善的社會機制。在落實性平教育、杜絕錯誤觀念的同時,也要讓被害者得到支撑的力量。讓承受著二次創傷而說出事實的他們,可以受到保護、理解、接納,也才能讓加害者受到應有的譴責與懲罰。

雖然這個問題太複雜,涉及人類文明千百年以來的兩性不平等,如同聯合國去年的報告表明,實現全面的性別平等,至少還要等三百年,但大家的努力不會白費,理性討論,凝聚共識,解決問題。#metoo在台灣藝術界,不會是性別平權的問題,更是迎來當代藝術新文化的契機。

陳晞(Sid Chen)( 125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