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新藝術獎特別報導】第15屆台新藝術獎將再次改制

【台新藝術獎特別報導】第15屆台新藝術獎將再次改制

面對當代創作者持續向藝術疆界提出嶄新的想像與挑戰,從第12屆的台新藝術獎(簡稱台新獎)開始,獎項進行自其開辦以…
面對當代創作者持續向藝術疆界提出嶄新的想像與挑戰,從第12屆的台新藝術獎(簡稱台新獎)開始,獎項進行自其開辦以來最大程度的變革,評選重點轉向跨領域對話平台的開創。新機制在歷經完整三年的實踐後,豐沛的能量顯現在今年15件入圍作品的多元、差異關照層面上,無論是首度入圍或是長年於自我藝術領域耕耘的資深團隊;也有根植原鄉的杵音文化藝術團或是來自文化部國家級資源支持的國光劇團,截然不同的藝術表現,以及資源、文化背景的殊異,在這些作品之中選出年度大獎成為一項艱鉅的挑戰,而對於獎項本身的未來發展方向之調整需求,不免也因運而生。
「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圖|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問:台新獎自明年第15屆起又再次面臨改制,主要的改變會有哪些?
李玉玲(以下簡稱李):第一是獎項給獎方式,將從五個不分類的獎項(其中包括一名年度藝術大獎150萬,四名年度藝術獎各50萬)更改為年度視覺藝術大獎、年度表演藝術大獎各一名,獲得100萬的獎金,以及年度大獎一名150萬,總金額仍維持在350萬不變。
其次則是取消複審機制,提名觀察人將從全年度1月1日第一天開始提名,選出10-15位/組藝術家入圍,一直到最後至少兩位參與決審,故而提名結果得以保留其完整與獨立性一路到決審。未來,提名觀察人將負擔更清晰也更為重大的責任,如此一來,15位入圍藝術家可以有多一些時間醞釀,基金會也能擁有充足的時間來做教育推廣。
問:為何會有這樣機制上的調整思索?
李:第12屆台新藝術獎取消視覺與表演獎項的區分,透過跨領域的委員團,共同選出一項年度大獎,有如此大的改制思考在於回應與開啟當代藝術去疆界的跨領域對話。然而,到了新制執行的第二年,基金會內便開始有所討論,主要的檢討在於如何擴大新制獎項與一般社會大眾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是針對提名、乃至入圍藝術家的推廣思考。當母企業投注更多金額在獎項上,然而藝術家的參與卻從原先舊制的熱鬧,轉而稀釋;當舊制從100多位提名名單中宣布15項入圍作品後,接連五個月處於熱烈等待頒獎典禮到來的氣氛,頒獎現場也因為充滿期待的驚喜感,較有典禮的氣氛。第12屆的改制在大獎頒佈前已確定了五位年度入選,而國際評審遠道來台也僅能看到這五件作品而非更完整的台灣藝術光譜,故而基金會廣納曾參與第12屆新制改革後的被提名、入圍與得獎者的反饋,決定在明年第15屆再次進行調整。
因此,明年的改制,主要是對於形式上之修正,對獎項核心精神與價值並無更改,也無涉藝術純度的減損。思考的是如何讓藝術家更有參與感、教育推廣可以更為流暢,以及對於長期支持台灣當代藝術不求回饋的台新母企業,也得以發揮獎項最大的效益。
跨領域對話、提名的實驗進行了三年,不成熟的面向還是非常多,特別當評審聚焦共同討論一件作品時,要把大家觀看的領域和對象交疊在一起,有其困難度,對話上的觀看經驗並不對等;特別是最後還有國際評審的加入,無論基金會如何完整、專業執行,他們看到的一定是第二手的資料。也因此,明年我們決定再度拉開來,持續維持全年度跨領域提名、討論,但在最終的獎項上,重新分別頒發視覺與表演藝術大獎各一。然而,這並不是保障名額的概念,也不會是終點,台新獎一直在成長、在活化,一直進行有機式的思考,因為我們對應的對象是每天都在改變的當代藝術,故而不可能停滯不前僅是行禮如儀的持續頒獎而已。
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展覽現場一景。圖|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問:從三年跨領域實踐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發?
李:透過三年新制實踐,外界對於選出的得主或有不同聲音,對台新獎的成果也有不同意見,但令人欣慰的是絕大多數對於新制所倡議的跨領域觀看、討論藝術的做法,都抱持正面的態度,畢竟我們今日的生活中就處處充斥著跨領域的樣態。
我永遠認為有討論的社會才是好的,很難得在這二、三年之間有許多針對當代藝術創作與比評的正反面意見出來。無論獎項機制設計的如何縝密,在行政程序上一定會有其不足的部分,所以在緊接下來的第15屆,當我們意識到新制的重要核心精神,亦即是對於跨領域觀看、討論藝術平台的成立,落實在實際執行上還是存在著個別藝術專業領域的隔閡時,我們自然而然地必須思索能讓獎項更完善的解決方案。儘管,我們相信個別領域的專家學者在抽象知識層次上對所謂「藝術表現」的比評,有一定的理解與執行能力,然而,在實際的實踐上,最大的困難點還是在於對個別討論對象的實體經驗的落差。無論每位委員多麼努力看展覽、看演出,畢竟全部親臨現場是不可能的任務。
從2014年開始,台新獎做了第一步的改變,經過三年執行下來我們有一些成果,真正打開台灣從未有過、外界認為不可能的跨領域對談,我們會繼續保留台新獎這些藝術價值的純度,我也相信過程遠勝於結果,台新獎不只是一個獎項,而是有機性的藝術機制,會持續順應著時代而有所改變。
問:對於台新獎的角色定位與未來期許?
李:除了對於台灣藝術生態的健全化補全,台新獎更關心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面貌,希望獎項能更有對話性、更聚焦於他們專注的新議題,並思考這個獎項如何能從旁協助對話。再者,當代藝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卻往往被認為最不易被大眾所理解,當我們聚焦五件年度入圍作品時,藝術濃度很足夠,但也相對落失了一般大眾教育參與的機會,故而第12屆之前的舊制有些設定仍是可供參考的,例如入圍展的形式很豐富多元,以15件作品來做教育推廣,藝術光譜也更為周延。
身為總監的角色致使我時常思考關於獎項的自我反省、自我檢視,以備與我們想要交流的對象對話,也就是這些每天都在思索如何改變社會的當代藝術家;透過明年再度改制、再一次縝密思索個別藝術領域的獨特性,期待能為我們找到或創造一個新的方向與模式的可能。
【台新藝術獎特別報導】
1.彰顯社會價值的人文共識,明年獎項再次分類
2.屬於自己的故事,也不會是一件壞事
3.國際決選評審建議
4.國內決選評審建議
5.第15屆台新藝術獎將再次改制
高子衿( 9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