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灣古匾故事知多少?

台灣古匾故事知多少?

在政權更迭頻繁、多元族群文化匯萃的台灣,匾額不僅是集體記憶、政治認同的重要載體,有時也意外成為歷史突發事件或「改朝換代」的見證者,或是紀錄了地方協助平亂的歷史,或是感謝媽祖顯靈、讚嘆五王神威顯赫。台灣古匾故事知多少,一同全台宮廟教會走透透,揭匾讀碑閱史趣。
臺南北極殿「威靈赫奕」匾。(攝影/蘇子翔)
全臺最古老匾額 唯一存世明代古匾
台南北極殿 明寧靖王題「威靈赫奕」匾 
在早期的古蹟導覽介紹中,多會提及全台最古老城市--台南有三大名匾:首廟天壇的「一」字匾;台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匾以及竹溪寺的「了然世界」匾,它們雖享盛名,然而論及全台最古老、也是唯一存世的明代古匾,具有重要古物或國寶之價值者,當屬台南北極殿正殿所高懸的「威靈赫奕」匾。其中行陰刻行書:「威靈赫奕」,上款:「己酉中秋吉旦」;下款:「術桂書」,以及「寧靖王書」四字方款。己酉年為明永曆二十三年(1669)。匾由多片木板拼接而成,由其額面、邊框等裝飾方式看來,可能曾經多次重修或重漆。
北極殿創建於明鄭時期,主祀明朝輔國守護神「玄天上帝」,是全台最古老的玄天上帝廟。清代蔣毓英《台灣府志》(1685)載:「上帝廟,在府治東安坊,偽時建,祀北極大帝。內有明寧靖王楷書匾額『威靈赫奕』四字。」鄭氏入台後,先在崙仔頂西北方設帳奉祀,鄭經(1642-1681)以陳永華(1634-1680)主政後,局勢安定,始在府城地勢最高的鷲嶺上興建新廟。1669年慶成時,監軍明寧靖王朱術桂(1617-1683)獻匾,以廟鎮東寧龍脈,定名為北極殿。玄天上帝為北方玄武之神,北方屬水,顏色尚黑,故廟中門神、楹柱、旗幟等彩繪裝飾多以黑色為基調,極富特色。北極殿所在鷲嶺為「府城七丘」之一,是台南老城區地勢最高處,亦為明鄭行郊天之祭的天壇所在,地位重要,由此可見。其位置約當現今湯德章紀念公園、台南測候所與台灣首廟天壇一帶。
 
參考資料:吳建昇《北極殿》,臺南:臺南市文化局,2017。
上: 北港朝天宮「海天靈貺」匾。(圖/北港朝天宮。故宮南院「蔡牽與王得祿」特展展件)。 下 :北港朝天宮光緒御賜「慈雲灑潤」匾。 (圖/北港朝天宮)
見證媽祖靈驗 見載清宮史料
雲林北港朝天宮「海天靈」與「慈雲灑潤」匾
北港朝天宮正殿面對媽祖神龕左右上方,分懸有兩方清代名匾:左為王得祿(1770-1842)題「海天靈貺(音讀:況)」匾,右為光緒皇帝御賜「慈雲灑潤」匾,分別記錄了媽祖「風調雨順」的靈驗神蹟,益發彰顯其顯赫威名。
嘉慶十四年(1809),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剿平犯台的海盜蔡牽,晉封子爵;道光十七年(1837)奉旨討伐張丙之役,統兵渡台時,舟次外洋,忽遇颱風,禱神立止,兼獲順風以濟,因而平定亂事。事定以後因感媽祖神靈護佑,除捐款義助外,並敬獻「海天靈貺」匾一方與梵鐘、法鼓各一以表崇敬。光緒十二年(1886)嘉義大旱,嘉義知縣羅建祥恭請笨港媽祖與嘉義城隍、龍王共同祈雨,翌日果天降甘霖,為感謝神恩,故請台灣巡撫劉銘傳(1836-1896)上奏皇帝賜匾。光緒十四年(1888),光緒皇帝御賜「慈雲灑潤」匾。北港朝天宮乃成全台媽祖信仰的重心。御賜匾額之事並載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清代《起居注冊》與《光緒朝硃批奏摺第二十七冊》等清帝實錄與清宮一手史料中,不僅見證了古笨港(今北港)數百年歷史,也證實了朝天宮即文獻所載笨港天后宮。2017年,雲林縣政府鑑於「慈雲灑潤」匾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將其登錄為縣定重要古物。
北港朝天宮,俗稱北港媽祖廟,康熙三十三年(1694)有佛教臨濟宗禪師樹璧,奉福建湄洲朝天閣媽祖聖像從笨港登陸,被眾人留駐,立祠恭奉,為其建廟之始。朝天宮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也是全台300多座分靈媽祖廟的總廟,香火鼎盛,馳名中外,尤以文化資產豐富,建築藝術及文物雕飾精彩著稱,為國定古蹟。
 
參考資料:
蔡侑樺、許士能〈北港朝天宮與「慈雲灑潤」匾〉,《故宮文物月刊》第291期(2007),頁124-127。
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北港:北港朝天宮,1989。
李乾朗《北港朝天宮》,臺北:雄獅美術,1999。
南鯤鯓代天府王得祿題「靈佑東瀛」匾。(攝影/李國殿)
代天巡狩 將軍敬獻王爺的傳奇
南代天府王得祿題「靈佑東瀛」匾

南鯤鯓代天府王得祿題「靈佑東瀛」匾懸掛於內殿,上款:「道光叁年(1823)葭月穀旦」,為該廟年代最久遠的匾額。王得祿官至浙江水師提督,加太子太保銜,是清領時期台人官位最高者,道光二年(1822)因傷病奏准回台調養,他蒞廟瞻拜,並獻「靈佑東瀛」匾,或有祈求東山再起之意。此外,民間流傳一個有趣的傳說。謂王得祿將軍聞五王神威顯赫,特前來瞻拜,入廟門時,以靴尖踢試五王根基;蓋時人相信高官乃是星宿轉世,鬼邪不侵,故其用靴尖一踢,邪魔歪神必翻滾倒地,即使功力較淺的正神,也會因為受當不起而跳動偏向。然而被將軍一踢之後,五王神像卻端坐如常,僅吳王爺的頭額冒出少許汗水,王得祿見此景,敬意油然而生,故獻匾一方,並且令其子王朝經督導增繕廟宇,以示虔敬。
南鯤鯓代天府俗稱王爺廟,主祀「代天巡狩」的李、池、吳、朱、范府五府千歲,俗稱「五王」或「鯤鯓王」。相傳清康熙年間已建廟,後因海嘯,廟毀人遷。嘉慶年間,鄉人在桄榔山虎峰(即今廟址)重建,發展至今,規模日趨壯觀,1985年公告為二級古蹟,1997年升格為國定古蹟。王爺信仰源自瘟神,故有王醮、送瘟(如送、燒王船)等儀式,以祈求平安、消除疾病。南鯤鯓代天府是台灣王爺信仰的大本營,由此分靈而出的廟宇遍布海內外,向有「王爺總廟」、「王爺的故鄉」之稱,深具影響力。
 
參考資料:
吳史民(吳新榮)〈南鯤鯓代天府沿革誌〉,《南瀛文獻》第12卷第1期(1967年6月)。
黃文博《南鯤鯓代天府》,臺南市:臺南市文化局,2015。
林玉茹〈潟湖、歷史記憶與王爺崇拜:以清代南鯤身王信仰的擴散為例〉,《臺大歷史學報》第43期(2009年6月)。
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圖/西螺福興宮)
匾額石碑兼具 銘刻族群與歷史記憶
雲林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
道光十二年(1832)台灣嘉義縣與南北兩路發生民變「張丙事件」,造成清廷駐台官員、家丁、幕客與士兵共240餘人殉難。民變平定之後,台灣北路協副將葉長春為表彰西螺、布嶼兩保的鍾、廖、李、林各姓人士,響應號召,前往嘉義城協助平定亂事,特於翌年八月製作「好義從風」匾贈予福興宮,並完好保存至今,是直接印證「張丙事件」的古物,也是西螺福興宮及西螺地區發展史之見證。
「好義從風」木匾原尺寸為長195公分、寬67公分、厚4.3公分之橫長方形,無邊框的棗紅色金字匾。匾以樟木整料製成,並以鳩尾閂榫方式加固,保留清代製匾工法。中行的「好義從風」楷書字體為陰刻白描,採「陰刻內丸型式」雕製而成,亦即俗稱「笑竹式」作法,上下款則為陰刻字體。下款所記載和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軍機處月摺包奏摺錄副」編號第66615號內容相符合,為清代官員面對地方亂事爆發時,因應台灣駐兵不足,動員民間義勇情形。該匾的主要特色即在匾額一側又附有贈匾者所撰述的贈匾緣由,內容既含贊詞又述緣由與目的,可謂是一篇完整的短篇文章或告示;也具體呈現清代官員頒贈紙本文書予地方社會後,被轉化為匾額的實例。這種匾額兼具石碑的公告性質,在台灣傳統匾額中數量不多,價值珍貴稀有。
福興宮位於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老街,當地居民稱「媽祖宮」,在19世紀官方修纂的《彰化縣志.祀典志》稱為「天后聖母廟」(即天后宮),尊稱「太平媽」,也被稱作「西螺媽祖/西螺媽」,是西螺溪(今濁水溪)下游地區的媽祖信仰中心。由於古代官方刻立石碑或贈獻牌匾,皆立於地方上可公告大眾的重要地點,因此葉長春獻「好義從風」匾於西螺福興宮,足徵福興宮不僅為當時地方上(含二崙、崙背)的信仰中心,亦是官方與民間各種力量運作、互動的主要公共空間。
 
參考資料:
楊朝傑《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之基礎研究》,待刊稿。
雲林縣文化局〈雲林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 本縣第一件國家指定重要古物〉,2019年7月18日。
陳三郎〈清代張丙事件在雲林─以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分析之〉,《雲林文獻》第51期(2009),頁15-29。
南投縣草屯鎮龍德廟「刑期無刑」匾。(攝影/王怡文)
全臺首件中央指定重要古物
南投縣草屯鎮龍德廟「刑期無刑」匾
與「好義從風」匾性質相近的古匾,是南投縣草屯鎮龍德廟的「刑期無刑」匾,該匾為清同治四年(1865)台澎兵備道督史丁曰健,在平定北勢湳「洪欉之亂」之後所獻立,匾上除了中行「刑期無刑」四字外,也於上款敘述事件緣由,是台灣寺廟匾額上題款字數最多者之一,中央並刻印滿漢文合璧之台灣兵備道關防;有鑑於其與台灣歷史的密切關聯,2012年由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為全台灣第一件獲中央指定的私有古物。
清同治三年(1864)發生北勢湳之亂。當時聲勢浩大的彰化戴潮春反清事件尚未完全平定,北勢湳(約現今的草屯鎮北勢里)洪欉(曾受封為「北王」)又起而響應,丁曰健率軍進剿,途經龍德廟,軍隊在此紮營,並向保生大帝祈求勝利。翌年順利平定後,丁認為乃保生大帝暗中神助,於是獻立「刑期無刑」匾,其典出自《尚書.大禹謨》:「刑期于無刑,民協于中」,意謂刑罰之目的是希望能達到無所用刑的目標,即認為「有教化之可能」,也隱含著草屯人抗清,政府不再追究,讓人民感受刑期無刑之意,以此彰顯皇恩浩蕩。
草屯鎮龍德廟,或稱月眉厝龍德廟,位於貓羅溪畔,主祀保生大帝,是南投縣縣定古蹟之一。始建於乾隆五十年(1785),相傳原由漳州南靖林師佑(1693-1739)於乾隆年間帶領林氏族人渡海來台,開發今嘉義縣梅山鄉一帶,後輾轉遷徙,最後入墾於月眉厝,為祈求墾殖平安,於康熙年間雕刻保生大帝像,並於山麓草創簡陋小祠供奉,後信徒日增,乃捐今址之土地建廟,漸成規模。
參考資料:
謝貴文〈歷史、傳說與集體意識—從草屯龍德廟的「刑期無刑」匾談起〉,《高雄師大學報》第30期(2011),頁23-42。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長天宮「長天宮」木匾。(圖/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祺祥元年是哪一年?
嘉義新港長天宮木匾,見證「辛酉政變」歷史
在政權更迭頻繁、多元族群文化匯萃的台灣,匾額不僅是集體記憶、政治認同的重要載體,有時也意外成為歷史突發事件或「改朝換代」的見證者。嘉義新港鄉板頭村長天宮的「長天宮」木匾、台南敦源聖廟的「斯文在茲」匾即是著名的例子。
嘉義新港長天宮祀奉湄洲聖母(媽祖),廟中「長天宮」木匾上款為:「祺祥元年(1862)壬戌置」,下款陰刻平底貼金字:「笨板頭厝庄陳英全□□□眾弟子仝謝」。目前匾面為黑色,由剝落處可見原匾底為紅色,據廟方所述,此匾先前曾作為轎板使用。匾由四塊杉木拼接而成,不易變形且接合良好;以黑漆上色做底,題款與以陰刻勾邊出字形,再以金漆書寫,為清季「素線匾」做法,反映了當時製匾的工藝特色,2018年由嘉義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物。
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二日,咸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傳位太子載淳繼位,在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輔佐下登基,九月三日發命,明年改元祺祥。十一月二日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臣或殺或貶,此後兩宮垂簾聽政,十一月七日下詔,翌年改元為同治,因此祺祥年號未及改元即廢除。舊笨港長天宮因為修建宮廟,隔年「壬戌」(干支紀年)置匾,推測由於台灣距離北京遙遠,立匾時尚未得知年號已改為「同治」,故仍沿用舊年號「祺祥」。此匾見證了辛酉政變,成為「祺祥」年號曾在台灣使用過的證據,不僅是台灣也是中國少見的清代歷史見證物。
臺南市歸仁區敦源聖廟「斯文在茲」匾。(攝影/蘇子翔)
回復遮蔽的歷史
台南歸仁敦源聖廟「斯文在茲」匾
台南市歸仁區敦源聖廟於2016年2月6日的地震中嚴重毀損,日前由市府撥款協助修復。修復期間意外發現掛置在中堂的「斯文在茲」匾額,原本標記的「民國」年代,原貌竟是日治時期的「昭和」。事實上,敦源聖廟始建於1927年,當時是日治時期,因此匾額上款是寫「昭和二年」,後來有人用木片將「昭和」字樣遮蔽,並且改成「民國」。但因匾額掛在高處,並沒有人注意,直到修復期間將匾額取下才發現,並將其復原為日本紀年。
有趣的是,與將匾額上的民國紀年復原為日本昭和紀年相對比,敦源聖廟祭孔活動原本都在每年9月28日教師節舉行,但近年地方人士卻頻頻發出「古代至聖先師,卻過928西洋生日?」的質疑,並爭取祭孔典禮改回傳統農曆時間;文史專家也舉出清代《安平縣雜記》有「十一月初四,孔子誕,里塾均備饌盒、燒紙叩祝」等記載,足證其來有自。因此,從2017年起,敦源聖廟即依循清代民間慣例,將祭孔典禮改回每年農曆十一月初四舉行,這項重大變革也引發各界矚目。
「敦源社」一說成立於清光緒九年(1883),另一說為同治六年(1867)。敦源聖廟之建立,與在歸仁區仁壽宮活動的社團「敦源社」有關,該社係由新豐地區(日治時期新豐郡,包括今龍崎、關廟、歸仁、仁德與永康等區)的文人所組成的國學社團,1927年由該社成員與地方士紳共同募款建廟。特別的是,敦源聖廟雖為民間所有,但祭孔活動卻為官方主辦,至今仍是新豐地區官方祭孔場所,是一座性質相當特殊的孔廟。
「斯文在茲」中的「斯文」意指儒士,在此意謂禮樂制度教化,「斯文在茲」語本《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喪斯文也,復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參考資料:
許永河,《遇見182:從府城到龍崎》,臺南市:臺南市文化局,2014。
李國棟編,《歸仁典籍:紅瓦厝的故鄉》,台南縣歸仁鄉:歸仁鄉公所,2002。
南投縣埔里鎮愛蘭教會「禮拜堂」木匾。(攝影/葉乙麟)
「中匾西用」 見證基督教來台宣教史
南投埔里愛蘭教會「禮拜堂」百年木匾
南投縣文化資產學會近來執行文化局宗教普查計畫,在埔里鎮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愛蘭教會的倉庫中發現早年「禮拜堂」中式木匾。源自當年英國宣教士入境隨俗,未修建教會前,多借族人房舍作為「禮拜堂」使用。這方保存至今的「禮拜堂」木匾,就是掛在族人房舍大門上,是見證基督教來台宣教史的珍貴文物。
這方木匾為樟木材質,長120.67公分,寬50.6公分,厚度3公分。因年代久遠加上台灣氣候潮濕,已腐朽風化並遭蟲蛀,在徵得教會牧師陳清恩同意後,委託草屯鎮的「元茂工藝社」修復,先為木匾除蟲後再進行修補,最後加上木質邊框,回復成教會保存舊照片中的木匾原貌。
位於埔里愛蘭台地的愛蘭教會是埔里鎮最古老的教會,是以來自台中豐原的平埔族原住民巴宰族人(Pazeh)為主體。1865年英國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士抵達昔稱「烏牛欄」的愛蘭聚落,透過醫療宣教傳福音,當地的巴宰族聚落不久後即全部改信基督教,成為埔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起源地。
參考資料:李靖唐《埔里愛蘭長老教會的設立與發展》,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2011。
劉榕峻( 2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