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臺北圓山捷運站的票口,轉入花博公園的方向。翠綠山坡上臨濟護國禪寺的鐘樓造型古樸又風雅,一群鴿子自寺頂飛起,在一碧如洗的藍天襯托下,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
禪寺旁的小山丘——圓山,枝葉繁茂,老樹盤根錯節,是日治時期前輩畫家郭雪湖創作《圓山附近》、《春》等名作時,反覆前來寫生、取材的所在。往樹蔭深處望去,有一座造型奇特的石碑,總能吸引我的目光。

碑文背後的故事
由於石碑正面關於的大字已被抹去,只能參考過去臺北市文化局(2022)與護國禪寺(2003)各自的研究報告書。兩份報告都認為這座石碑是護國禪寺開山祖師梅山玄秀(1858-1920)的衣冠塚或墓碑,但並沒有提出對應的證據。
不過,若仔細解讀石碑下方斑駁的圖案,以及走到石碑背後細讀碑上刻寫的日語草書文章,可以發現事情並非如此。

首先,在石碑最底部的方形臺座,刻有諸如「料亭置屋」、「臺北檢番」與「藝妓師匠」等大字。根據這些線索,可以得知石碑可能屬於一位在臺北工作的合法藝妓,而非2022年臺北市文化局以為的「開山始祖墓」或「衣冠塚」。
其次,石碑背後的日語草書文章,看似難懂,實際上在文章的起頭,就已介紹石碑主人的身份「常磐津 歲悅」(藝名)。文章最後則是立碑時間「昭和四年(1929)九月」。觀察至此,答案似乎呼之欲出:這是一位日治時期臺灣的料亭藝妓——常磐津歲悅的墳墓,那麼她是誰呢?

藝妓回憶錄
結合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以及石碑刻寫的文章,可知這位常磐津歲悅女士本名淺井千代(あざいし ちよ),生於1858年(日本安政五年)的橫濱港,家裏經營「唐物屋」,販售各種從中國(泛稱「唐」)引進的物品。
三十七歲那年,也就是1895年,淺井千代隨著日軍來到臺灣。從石碑上的「臺北檢番」字樣,可知千代是合法登記、經營的藝妓,並且根據史料,至少在1910年代左右,她就在臺北西門的榮座(1902年竣工,後改名「共樂座」)以「常磐津歲悅」之名從事淨瑠璃表演。「常磐津」是淨瑠璃的形式與流派名稱,為結合三味線彈奏的表演形式。千代能以流派名作為姓氏,也體現她在臺灣淨瑠璃界的地位。在日治時期的報紙上,她時常被稱為「常磐津師匠」或「常磐津的歲悅師匠」。

遠離故鄉,在臺灣花柳界活動的常磐津歲悅,逐漸成為備受崇敬的「常磐津」師匠。《臺灣日日新報》曾報導過一則故事:1919年,日本知名的講談師(類似落語的表演形式)政治家伊藤痴遊(本名伊藤仁太郎,1867-1938)來臺,在臺北榮座表演,與常磐津歲悅相遇,發現兩人過去早已相識。
原來,伊藤痴遊同樣出生於日本橫濱,家裡經營藥材店,住址就在常磐津歲悅生活的唐物屋不遠處,兩人年紀雖有差距,旦自幼便互相認識。此次在臺北的偶然邂逅,可謂四十餘年後的他鄉遇故知,讓人覺得驚奇不已。

1929年2月,七十一歲的常磐津歲悅年事已高,且患有黃疸與膽石症,因而宣告引退。臺北檢番在西門共樂座舉行盛大的「引退披露演藝會」,來自艋舺、北投與基隆的商賈聚集在此,見證歲悅師匠的引退。
1929年3月,將人生後半段的演藝生涯奉獻臺灣的常磐津歲悅辭世,在檢番的主持下於西門弘法寺(現已不存,現址為臺北天后宮)舉行葬儀。

結語
於是,後續的問題接踵而來,在西門弘法寺舉行葬儀的常磐津歲悅,其墓碑為何會出現在圓山臨濟護國禪寺旁?
在先不考慮墓碑有被搬遷的可能情況下,常磐津歲悅墓所在的位置,在日治時期處於護國禪寺與圓山陸軍墓地的境內,戰後由眷村和劇校使用。其中,陸軍墓地的墓碑似乎在戰後初期就已被移除,為什麼一位日本藝妓的墓碑會以如此完整的形制出現在此?並且保存迄今?
根據臺北市文化局的保存報告,此墓碑原為樹叢掩蓋,直到2020年才由志工清理寺外樹叢時露出,這可以說明過去為何對此石碑缺乏研究,以至於被誤判為護國禪寺開山始祖梅山玄秀的墓碑或是衣冠塚。像這樣沒有史料證據的明顯錯誤,有待臺北市文化局與護國禪寺盡快修正。

雖說石碑與護國禪寺似乎沒有關係,但像這樣這麼完整的石碑,卻是日治時期淨瑠璃發展與藝妓產業的重要見證。一位來自橫濱的日本藝妓,將常磐津流的淨瑠璃表演帶到臺灣,在臺北的料亭、劇場開枝散葉。縱使這段關於淨瑠璃在臺灣發展的歷史,連同歲悅的事蹟,一度消失在歷史中,但就如同重新被發現的石碑一樣,終有重現世間的可能。
參考資料:
1. 臺北市文化局,《直轄市定古蹟臨濟護國禪寺保存計畫(草案)計畫書(公開展覽)》。
2. 關於常磐津歲悅的本名,以及她和伊藤痴遊的重逢,見〈廻り逢ふ 不思議な緣 痴遊と常磐津歲悅〉,《臺灣日日新報》,1919-06-07(7版)。
3. 〈常磐津歲悅師引退披露演藝會 七日夜共樂座に於て華華しく擧行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29-03-09(夕刊2版)。
4. 〈歲悅師匠 引退披露 準備進む〉,《臺灣日日新報》,1929-02-28(夕刊2版)。
5. 〈歲悅師匠葬儀 十三日弘法寺で盛大に執行〉,《臺灣日日新報》,1929-03-14(夕刊2版)。
6. 關於這座石碑的身世,另有網友溫凱傑的臉書貼文〈20230714臨濟護國禪寺石碑小考〉,以及日本網友jingmingguang的文章〈大稻埕芸者の歴史を消さないで〉可供參考。
延伸閱讀|近代台日博覽會的藝妓演出:京都花街文化「都踊」春之舞蹈大會(上)
延伸閱讀|近代台日博覽會的藝妓演出:眼花繚繞的始政40周年台灣博覽會表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