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臺靜農故居揭牌是點亮臺大人文精神?還是文資遮羞布

【蕭文杰專欄】臺靜農故居揭牌是點亮臺大人文精神?還是文資遮羞布

【Column by Hsiao Wen-Chieh】Unveiling of Tai Jing-Nong’s Former Residence, Spotlight 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s Cultural Spirit or a Cultural Heritage Fig Leaf

保留臺靜農故居固然與臺大前校長管中閔的態度有關,他在文資團體提報之後,2020年5月1日出席文化局審議會指出,因為過去社會的誤解,特出席說明臺大校方不以開發拆除為方向,希望能整體規劃,保存這些文化聚落。臺大校方保存臺靜農故居並非是對文資保存有了覺悟,說實在那僅是在管校長任內的曇花一現,甚至那只是「文化低能重病症」臨終前出現反常的短暫好轉現象,是迴光返照。

日前位於溫州街的「紀念建築」臺靜農故居揭牌,媒體新聞以「點亮溫州街文化廊道」等作為標題,歌頌起臺大文資保存的政績。

若清楚臺靜農故居保存歷史的人皆知這棟故居,差一點被國立臺灣大學校方與臺北市文化局(註1)合謀拆除,當時現勘的文資委員已經將其解除列冊。就在拆除前夕,文資團體耗盡全力,提出街坊鄰居皆知的事證,才終於保留。

修復前的臺靜農故居,2020年拍攝。(攝影/蕭文杰)

保留臺靜農故居固然與臺大前校長管中閔的態度有關,他在文資團體提報之後,2020年5月1日出席文化局審議會指出,因為過去社會的誤解,特出席說明臺大校方不以開發拆除為方向,希望能整體規劃,保存這些文化聚落,以更全面更動態的方式,來傳承歷史文化記憶。

2024年臺靜農故居揭牌開幕當日,臺大前校長管中閔再次表示:

「決策過程中,時常受到社會批評,但這項重建案證明,校方、文資審議委員、民間文化團體三方之間可不必相互猜疑,而是經由合作,共創良好的結果。」(註2)

由臺灣大學管校長過去的發言,以及臺大的新聞稿、媒體所刊載的新聞得知,臺大至始至終就知道溫州街就是管校長口中的「文化聚落」,當然也是媒體說的「文化廊道」。而溫州街周遭的臺大日式建築群,臺靜農故居僅僅只是其中之一的建築。這個區域,也因陳勤忠建築師與中研院學者黃智慧提報文資法當中的聚落建築群,以聚落名義列冊追蹤中。

我長期參加文資保存運動,當然知曉臺大校方過去與現在對文化資產的態度,臺大校方保存臺靜農故居並非是對文資保存有了覺悟,說實在那僅是在管校長任內的曇花一現,甚至那只是「文化低能重病症」臨終前出現反常的短暫好轉現象,是迴光返照,大多數時刻,臺大校方是不愛文化資產的,對於文資保存,臺大並非不分厚薄平等視之。

保存臺靜農故居是一場公民運動,臺北市文化局最初判定沒有文資價值,校方亦指出臺靜農只有居住半年,不應列文資的說法,2020年拍攝。(攝影/蕭文杰)

臺大的校產主要來自1945年日本戰敗,由國民政府接收,轉交管理,部分甚至是威權時期的徵收,亦有公務機關相關部門的移撥,這些其實都是全民的資產,臺大是管理單位。過去臺大對待有歷史價值老屋的劣跡可以說是罄竹難書,例如1980年左右,以一坪6萬強徵民地,火速拆除1770年前後(清乾隆三十五年),由林臣仲、林臣田兄弟合建,有將近300年歷史的「公館林宅」。已故的臺灣省文獻會主委林衡道就認為「公館林宅」這一棟建築與公館的開發息息相關,卻毀於一所有歷史、人文、城鄉……相關科系的大學。又如1988年芳蘭大厝、玉芳居等安溪人所建的老建築被劃入臺大土地徵收案範圍內,結果玉芳居又遭到夷為平地。由上述兩案例來看,臺大對文化資產的態度可以說是「去臺灣化」、「去在地化」的兇手。

而對於日本時期遺留的學校老建築,臺大校方也是無情對待,與「臺灣米」息息相關的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磯永吉小屋,臺大也曾經無情對待,打算拆除,在原地興建農業陳列館大樓,所幸農學院師生找到事證,才免於一劫。

臺大對於被指定、登錄的校產常常疏於管理維護,2007年就已經取得文資身分的潮州街7號戴運軌寓所、潮州街9號原總督府教育廳長寓所,臺大也長期擺爛,延宕十多年未善盡管理維護責任,造成屋頂塌陷,直到最近才用促參方式處理。2012年11月,才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的「臺大公共宿舍」僅數月就慘遭火災。事後也是促參委外開餐廳。另被臺大閒置的文化資產難以統計,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市,臺大可以任由臺大法學院校區養蚊子。

近年來尚發生產權來自僑委會的鹿鳴堂(原僑光堂)事件,校方也是積極想拆除。連取得歷史建築身分的臺大機械館、臺大鍋爐房也難逃大卸八塊。臺大校方其實鮮少主動提供建築物資料,俞大維故居與臺靜農故居被公民提報文化資產的過程中,民間文化團體對臺大校方與臺北市文化局的態度都有很大的不滿。例如,臺大校方昧於事實主張俞大維不曾住在其故居,或是裝傻表示不知情。臺北市文化局跟開發下跪屈服,公開表示:「建商會跳樓」。

被大卸八塊的臺大機械館,工地標示著「歷史建物拆除中」。(攝影/蕭文杰)

所以當管校長於臺靜農故居揭幕時表示:「校方、文資審議委員、民間文化團體三方之間可不必相互猜疑」,只能說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揭露校方想掩蓋事實,因為當年參加搶救的公民沒有一人受邀出席。

不過我仍要替管校長美言幾句,他至少校長任內願意支持臺靜農故居以「紀念建築」的名義保留,傅斯年墓園也在他的任內成為市定古蹟。至於修復臺靜農故居絕對不會是「點亮溫州街文化廊道」,因為早在2003年臺大執行「椰風專案」就在沒有核發拆除執照的狀況下,拆除了溫州街十六巷二號、二十二巷二號的老房子,並將庭院內的老樹砍除,一連串舉動,遭到溫州街居民的抗議。而溫州街附近,和平東路上的周學普故居也在臺大跟文化局主張保留師大梁實秋故居即可的狀態下遭到拆除。而最近臺大又在聚落建築群沒有進行文資審議之下拆了曹永和故居。

延伸閱讀|【蕭文杰專欄】臺灣史觀被當權者漠視:由臺灣史學家曹永和故居被評不具文資價值談起

當談起何謂「紀念建築」?對臺北市文化局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笑話,顯示其委員的雙標與無知。因為依照《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二條,紀念建築是以人為主體,而非建築物。試問臺大與臺北市文化局,為何臺靜農故居符合《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當中的「紀念建築」,提出臺灣島史觀的曹永和,他的故居哪裡不符合這項保存標準呢?

現在,當溫州街52巷日式聚落建築群都快被拆光,留下溫州街25號的臺靜農故居,修復後外觀金玉其外的臺靜農故居,實際敗絮其中,現場的安全消防設施明顯有老化、不穩定跡象,臺大就別拿臺靜農故居當遮羞布吧!

修復後的臺靜農故居外觀雖然美輪美奐,但是消防滅火器卻不穩定,壓力指針顯示滅火器壓力過大。(攝影/蕭文杰)

註釋
註1 臺靜農故居原為列冊文資,因文化局50年公有建築評估判定不具價值,臺大上網招標主張拆除。
註2 臺靜農故居是文資修復,並非所謂的「重建」,此應該是管校長誤解導致的口誤。

蕭文杰( 104篇 )

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美術史、文化資產。思想受殷海光「是什麼,就說什麼」影響。搶救文資是主要日常,教書、寫文章是餬口。自認文章針砭時弊,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各地政府頭痛的文化恐怖份子。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