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
【專欄|ART WITH PANDA】教學現場:怎麼問一個好問題
在美術館教育中,我們常透過開放式對話引導參與者分享觀察和解讀,讓參與者成為每次活動的協作者。要讓大家放心參與對話的首要條...
1990年代的星叢:沃夫岡.提爾曼斯回顧展「無懼觀看」
提爾曼斯曾多次在訪談中提及,佈展過程對他來說等同於創作過程,不僅是構成作品的關鍵要素,佈展系統本身也可視為作品。在這些近...
【專題|跟孩子一起暢玩美術館!】07.專屬孩子的引導手冊:用嶄新的眼光、有趣的方法,重新認識美國兩大藝術博物館的藏品!
一起來看看兩個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專屬孩子的引導手冊,如何讓孩子愛不釋手!
因地制宜才能改良:博物館金融化途徑及其策略選擇
私人與企業美術館的出現,不僅可以補充公立藝術機構的資源限制,更能藉靈活的財務和人力資源措施加深博物館專業技藝的發展。有別...
博物館的管理、使命與生存:M+希克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主管皮力專訪
從制定館藏和研究方向對博物館的重要性,到如何領導和培養策展團隊,從思考機構的願景和使命,到追求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從反思...
【專欄|老派博粉】三位女性的遠見,媽媽的博物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這個感恩母親的五月季節,老派博粉想帶你穿越太平洋,飛往被暱稱為「媽媽的博物館」的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
另一種疫年記事:格雷格.博多維茨的藝術與愛滋平權運動
「個人的歷史作為敘事的方法,而這些故事也被他人所經驗著」(Personal history as a way to te...
【數位藝術保存專欄】跨國尬聊談經驗:發現數位媒體藝術保存標準並不真的存在
從出現數位藝術蒐藏品開始,不見終點的數位保存早就開始。我們或許可以按部就班地依照媒體藝術保存事務的指南全部走一遍,但有極...
【數位藝術保存專欄】版次、版本:數位藝術原作的文件化
如果將藝術作品比喻為具有特定參數的阿米巴原蟲,所有版本都是同一隻適應展示環境與現實的自我變形;又有什麼情況,會使原蟲選擇...
【高森信男專欄】重回美洲的美國藝術:從紐約MoMA戰前展覽看「新政」時期的美國
戰後美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過度耀眼,常使我們忽略美國藝術建構的過程中也曾經歷過主體性建構及區域文化想像建構的階段。不論我們對...
文章導覽
1
2
3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