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老派博粉】三位女性的遠見,媽媽的博物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專欄|老派博粉】三位女性的遠見,媽媽的博物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這個感恩母親的五月季節,老派博粉想帶你穿越太平洋,飛往被暱稱為「媽媽的博物館」的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來場認識媽媽與探索女性內心世界的藝術之旅吧~

你的媽媽也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女性嗎?你是不是也曾經在某些時刻突然對於媽媽超前部署、洞察未來的能力感到很驚嘆呢?

在這個感恩母親的五月季節,老派博粉想帶你穿越太平洋,飛往被暱稱為「媽媽的博物館」的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來場認識媽媽與探索女性內心世界的藝術之旅吧~

當你搭乘地鐵來到曼哈頓中城,穿過令人眼花撩亂的高樓大廈叢林之後,就會看到佇立於第五與第六大道之間一棟由大片玻璃組成的現代感建築,這裡就是傳說中的「媽媽的博物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不過這裡指的媽媽,究竟是誰的媽媽啊?原來,這個可愛的暱稱來自於曾擔任過美國副總統的知名企業家族第三代——納爾遜・洛克斐勒(Nelson Rockefeller)。納爾遜的媽媽艾比(Abby Rockefeller)是位現代藝術收藏家,在1920年代陸續收藏了包括梵谷、馬蒂斯、畢卡索等當時幾位重要藝術家的繪畫作品。有一天她靈光一現,覺得應該要在紐約創辦一個「只」展示「現代藝術」的博物館,讓現代流派的藝術家被更多人看到。於是,她邀請另外兩位女性朋友,莉莉(Lillie Bliss)和瑪麗(Mary Sullivan)一起加入籌辦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計畫。

雖然三位女士創辦博物館的初期,不僅丈夫不怎麼支持,還剛好遇上美國經濟大蕭條等財務困難。不過艾比並沒有放棄,投入一切資金努力推動博物館的經營,而對贊助與購藏藝術感興趣的兒子納爾遜,則年紀輕輕就跟著媽媽在博物館裡工作,後來更是從媽媽手中接下守護現代藝術的棒子,繼續支持著「媽媽的博物館」。在過去將近百年的時光裡,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成功,也證明了三位女士不凡的遠見。

讓我們來欣賞博物館收藏的幾件女性藝術家作品吧!眼前這個彷彿秋天芒草一般的米褐色毛皮,是不是也讓你很想伸手摸摸看那細緻柔順又毛茸茸的觸感呢?不過仔細一瞧,毛皮怎麼會覆蓋在杯具上?原來,這件由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梅瑞德・歐本漢所創作的《包著毛皮的午餐》,靈感來自於她、畢卡索,與畢卡索當時的情人朵拉・瑪爾的午餐約會閒聊,當時畢卡索對於梅瑞德設計的毛皮金屬手環很感興趣,便說出:「很多東西覆蓋上毛皮,都會變得賞心悅目」,於是梅瑞德湧現創意,買下了出現在餐桌上的茶杯、杯墊與茶匙,並用中國羚羊的毛皮將它們包裹起來,做出這件顛覆人們對於日常物件認知的作品。而這組超乎想像的杯具,也成為博物館永久收藏的第一件女性藝術家作品,因此,梅瑞德又被稱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裡的第一女士。

當你看到眼前這五根排排站的白色棒子時,是不是腦袋裡浮現很多問號,覺得當代藝術真難懂呢?別緊張,仔細觀察中間那根頭圓、腿細,最上端還有個小洞的棒子,然後發揮聯想力,就會發現這根棒子和家裡常用的某項工具造型很相似喔!這件名為《四十日之地,我》的作品,是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以縫衣針和梭子為靈感所創作的木頭雕塑。由於路易絲從小就在編織和修復掛毯的家庭環境長大,因此很多作品都與縫紉和修補有關。另外,她也擅長將物品擬人化,像是我們剛剛觀察的中間那根縫衣針,代表的就是藝術家本人,周圍的白色梭子則代表小時候一起從事掛毯修復工作的女人們,隱含著過去曾經相伴的人如今又回到我身邊的意義,是不是很暖心呢?

除了這兩件作品之外,現代藝術博物館裡還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藝術家作品,包括墨西哥藝術家芙烈達・卡蘿巴西藝術家塔西娜・亞瑪瑞,以及西班牙藝術家萊米迪奧斯・法洛的繪畫等等,這些作品蘊藏著女性觀看世界、回應社會的感受與心思,非常值得細細品味與欣賞。或許當你和媽媽分享與討論這些藝術作品的觀點時,也會聽到意想不到又充滿遠見的心得喔~

【博物館二三事|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成立於1929年的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至今已經93歲了,其誕生故事除了與三位喜愛藝術且具有遠見的女士有關之外,也與20世紀初西洋藝術發展重鎮從巴黎轉移到紐約的歷史有著深刻連結。如果想認識更多博物館的創建歷史與參觀旅程,歡迎收聽【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Podcast節目第33、34集。另外,也可以觀賞【老派博粉世界博物館專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睡前女子掏心話,認識更多精彩的女性藝術家作品與故事喔~

延伸閱讀:

【專欄|老派博粉】走進傳奇畫家故居,揭開畫布裡的故事:芙烈達・卡蘿博物館

【愛閱讀|當藝術家變成貓 】芙烈達.貓蘿(FRIDA CATLO)

老派博粉( 66篇 )

我們是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橋樑,專注於博物館的觀眾經驗創造,嘗試以新的概念與方式思考參觀經驗的各種可能。希望創造出有別於傳統博物館的參觀經驗,連結更多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讓藝文體驗的旅程不再只是單向接收知識,能夠真實深刻地與博物館經典藏品溝通,並推動「造訪博物館」成為所有人日常休閒活動之首選項目。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