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物語》裡有一個故事,說一位陶瓷工源十郎,他帶著燒製好的陶瓷離家,打算去市町販售。但在路上與到了一位貴族小姐,就留在了小姐的住處忘了回家。有一天醒來,近發現自己身處廢墟裡頭⋯⋯
澳門電影空間「十分怪奇」,它們就像是都市傳說一樣的存在,當你聽到誰誰誰說過「哪裡哪裡曾是影院」、「自己又在哪裡看過一部電影」,當我們尋找一番、再親臨現場,那個地方卻早已消失無蹤,就像《雨夜物語》那樣。有的地方,宛如時空之外,荒煙蔓草,只剩場景。又或著說,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作為影院,它們是光影暫留之處,也是個人記憶暫留之處?

藏有珍貴電影藝術書的圖書空間
位在大三巴旁邊的「戀愛電影館」,它樓上的「戀愛・電影館電影資料室」是個好地方。

樓下是觀影空間(電影院),樓上有各種電影相關的、不同類型的藝術書,開放給公眾隨意上樓,是這另類藝術書的寶物聚:本土電影、動畫、攝影、聲音藝術、導演研究、電影節或是電影表演藝術。影迷們可以在這裡待好久。

在裡頭,我可找到藝術書出版社TASCHEN的《The Charlie Chaplin Archives》。
這本由德國出版社 TASCHEN 出版的豪華畫冊,呈現電影大師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 的創作歷程與私人資料,可以說是目前最完整、最深入的電影檔案彙編。書裡面還有卓别林的手稿、劇本草稿、珍貴劇照與拍攝現場照,甚至是私人筆記、書信、工作日誌。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參與的每一部電影的創作背景。

另一本很奇怪的書,是義大利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夢書》(Il Libro dei Sogni),裡頭紀錄了費里尼從1960~90年代的夢境、臆想、藝術手稿與創作筆記。在這樣的圖書館遇到一本華麗的藝術書,就好像是奇遇——進到一座座不同的電影博物館那麼驚喜!




電影社群的支持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會看電影的?」
校園應該是個好地方(如上次介紹的國家電影計劃PNC),但不同面向的電影社群亦會讓影像人生更豐富。許多環境教育工作者說到,年少時,生態紀錄片的啟蒙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我想起台灣舉辦的「野望影展」,每年有二十部好看的生態紀錄片,引發不同的自然與環境議題。
一個人坐在觀眾席,是小島一樣的存在。
電影社群,促進不同島嶼之間的聯繫。各種觀點,像是海浪一樣襲來與拍擊,世界就有了聲響。目前戀愛電影館的經營者,是澳門「拍板視覺藝術團 Associação Audio-Visual CUT」。從1999年開始,「拍板」就用不同的形式放映、進行電影教育與推廣,做著各種看似微小的大事。「閒人公社」結合不同的影院、書店合作,舉辦了迷人主題的民間電影節:「澳門國際紀錄片影展」、「澳門酷兒影展」。

在這些小小的聚會,知道了許多關於電影、以及電影之外的故事:
有一年拍板正計劃放映雷蒙・布力格(Raymond Briggs)《當風吹來的時候》動畫時,作者離世的消息傳來,本地繪本作家洋小漫就為大家上了一個深度的座談:觀眾從講座中知道的雷蒙・布力格的過往,出生於工人之家,就讀藝術學校的時候,父母有夠失望,媽媽不停地抱怨兒子要成為嬉皮了。他二十三歲開始創作,在現場我們也有機會讀他早年時創作的書。並觀察作者如何在《當風吹來的時候》與《聖誕老爸》等作品中,放入其原生家庭的模樣。還跟著他的人生軌跡,感受到父母與妻子離世後,他改變了創作風格,去創作出《妖怪方格斯》(Fungus the Bogeyman)失愛與邋遢的角色Bogeyman。甚至讀到他最後一本充滿詩意的圖文書《燈滅時刻》(Time for Light out)。
【延伸閱讀:《雷蒙.布力格》(插畫家系列。小典藏)】

「電影社群」讓影迷有機會好好相聚,又或是出現有趣的出版物,打開大小影迷的觀看之窗。在幾十年前,「澳門拍板視覺藝術團」以「友戲體」(「有戲睇」,有戲看的諧音)的定期放映與出版,介紹了許多藝術片給年輕影迷。從去年開始,他們也出版了幾本有趣的電影文化期刊《跳軸 Living Camera》,從「看電影」到「創作」,每期有都有不同觀點,脈絡清晰去提供給在讀者看電影這件事如何在澳門形成。

家庭電影俱樂部
帶著「打不過就加入」的心情,把「盯著螢幕看」這件事繼續「傳承」下去,或許我們就有機會從電影來觀察、參與孩子對於不同敘事的接受度。身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的一代,是文字閱讀量巨大的一代,但也是接受大量視覺敘事的一代,既然影視是一直存在於家庭的媒體,那應該也可以成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一起討論要看什麼電影、策劃私人家庭影展、挑戰或是接受不同世代的審美與想法。
帶孩子們進到真正的電影院,用身體感知城市的觀影。
又或者是參加影展,各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在銀幕前,慢慢形成,和真正的「人」和「觀點」去溝通的方式。活動滿足到影迷「多樣性的需求」,也成就出各種不同的觀影人。

延伸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 No.57|沒有電影就不會教小孩了啦!(上)電影與哲學教育的實驗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