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51】 電影.繪本.睡衣日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51】 電影.繪本.睡衣日

在藝術主題的繪本閱讀,有兩個非常珍貴的圖像享受:一是得到藝術史的認知;二是可以看得到繪本畫家怎麼去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

手工自製個人小動畫

大阪兒童博物館(Kids Plaza Osaka)的一張桌子上,放著好幾張紙片,小朋友可以在紙片上畫出兩個連續畫面,正反面貼好,然後在中間插著一根紙吸管。轉動吸管,一部私人小動畫就完成了!

相|小朋友在大阪兒童博物館(Kids Plaza Osaka)製作自己的動畫, 館方還將紙片做成電影底片的模樣!

後來我們才知道,像是這樣,轉動兩幅以上的圖畫,透過視覺暫留的原理,產生動畫效果,製作出來的「機器」,名叫「視覺抖動器」 (Phenakistoscope)。在電影技術出現之前,人類對「會動的影像」有著各種探索或是實踐。許多光學玩具像是魔法一樣地出現在世上,例如 「視覺抖動器」(Phenakistoscope),又或是走馬燈 (Zoetrope)。

還有一種玩法,「柵欄動畫」( Ombro Cinéma), Ombro 在葡文是影子的意思,字面上來看,就是「影子電影院」吧!「柵欄動畫」利用的,也是一種簡單的視覺錯覺原理,讓靜止的圖像,看起來就像是在運動 一樣。有一塊賽璐璐(celluloid),上面有一條條不透明的黑線,將這塊 賽璐璐,放在條紋色塊上,當它們和賽璐璐的不透明條紋交錯顯示,觀眾 就會產生一種移動中的錯覺。

夏天回到台北,去了一趟童里繪本洋行,經店主林幸萩的介紹,遇到了這本《睡衣男孩逛美術館》這本書玩的方式,它也是一種 Ombro Cinema。而《條紋睡衣男孩系列》這種「玩具」在1910前後的法國很是流行。通常在設計上,會包括一個卷軸,在卷軸上產生不同的模擬動態影像。有時候會結合音樂盒來玩。

童里繪本洋行先前做的相關書展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5yRgMi9mn4pN5rT9/?mibextid=WC7FNe

睡衣小男孩去逛美術館

這本繪本的封面,是一個穿睡衣的小男孩。

睡衣小男孩去逛美術館(原書名:Musée en pyjamarama, 作者:Michaël Leblond, Frédérique Bertrand, 出版:Rouergue, 拍攝:川井深一)

故事開始了,遠方傳來一個聲音,要穿著睡衣的小男孩閉上眼睛。當他一閉上眼睛,讀者就一一進入不同藝術家的作品裡囉!

這本繪本的圖像邏輯,非常可愛。 一閉眼睛,進入黑夜,所以呀,第一個作品,就選了抽象藝術家莫雷萊特 Morellet的《霓虹燈》。閃呀閃地進去故事裡! 

保安來了!

保安警衛這個角色的設計,真是妙不可言!許多小孩逛美術館,最大的壓力,就在這張椅子,當館員/警衛的屁股從椅子起來,那一刻,你就會知道不妙了。鬼抓人的遊戲即將開始!

相|在《睡衣小男孩去逛美術館》全書沒有藝術家介紹,直觀去接觸作品。其中亞歷桑大・柯爾達(Alexander Calder)的表現是最令我驚喜的部分。

在藝術主題的繪本閱讀,有兩個非常珍貴的圖像享受:一是得到藝術史的認知;二是可以看得到繪本畫家怎麼去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

例如這位圖像作者,麥可‧勒布朗德 (Michael Leblond) 是一位平面設計師。 2008 年,他重新挖掘了柵格動畫技術(the technique of barrier- grid animation),這是一種視覺錯覺形式,後來成為《睡衣小男孩系列》書籍的圖像技術基礎。也就是簡化柵格動畫技術「動」的部分,讓讀者可以自己拿賽璐璐片去完成藝術史名作帶來的感覺。那種感覺不一定是新的,但是在玩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去直觀地感受得到。《睡衣小男孩去逛美術館》,就是用這種遊歷的方式,我竟然可以在畫作中「聽到聲響」,還能感覺清風!

柯爾達基金會(Calder  Foundation)欣賞作品, 對照《睡衣小男孩去逛美術館》和《柯爾達的鐵線世界》(作者:希伯・波思圖瑪。典藏藝術家庭出版),就會看到不同圖像作者如何藉由繪本和柯爾達的作品對話,並將這些語言傳遞給繪本讀者。

花瓣的弧度(Arc of Petals 。1941年。圖片來源:柯爾達基金會
《睡衣小男孩去逛美術館》(Musée en pyjamarama)將動態雕塑(Mobils)作品平面化,將平面畫作變成動態,妙趣橫生。(拍攝:川井深一)
柯爾達的鐵線世界》(作者:希伯・波思圖瑪。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小孩與睡衣

我很喜歡這套作品以「穿睡衣小孩」當作主角的設計。 

「為什麼是穿睡衣的小孩」這樣的角色形象,會讓你想起什麼呢?

全球葡萄牙語社群的小朋友,每年會有一天穿著睡衣去學校。 小朋友稱這一天叫作「睡衣日」(O Dia Nacional do Pijama 簡稱Dia do Pijama睡衣日)。

那一天,孩子們可以穿著睡衣、帶著他喜歡的布娃娃、穿著拖鞋或睡覺毛襪去上學。為什麼要穿睡衣呢?那一天,正是11月20日,也就是《兒童權利公約》的簽署日。穿著睡衣上學去,孩子們走在路上、進到學校,穿著我們以為只會在家中才會出現的穿著,一來意味「兒童有在家庭中成長的權利」,二來是寓意著兒童人權真正實踐的社會,也就是孩子們在哪裡都會感到安全、安心的社會。而睡衣男孩一系列作品,這位小朋友除了去美術館之外,還去了許多不同的城市,穿著睡衣在各式各樣的城市遊歷,讀起來令人暢快不已——「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應該是兒童可以安心成長的家。

相|今天睡衣日的招募宣傳

延伸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48 | 跟著藝術家之眼,散步去!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12: 尋找澳門有趣的手繪地圖

川井深一( 53篇 )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