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27:「葡萄牙六月」在澳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27:「葡萄牙六月」在澳門

整個葡國月活動,我首選參觀的部分,是這一個展覽——建築藝術(Arquitectarte)!這個名為建築藝術(arquitectarte)的展覽,即為孩子們所創作。一入場,牆上就是畢卡索那句「所有孩子都是藝術家」。真正的「建築」作品,是另一面牆上的鄉村(A Aldeia)和城市(A Cidade)不同型態的「小房子」。

「葡萄牙六月」是什麼?

六月,是澳門的葡萄牙月(Junho – Mês de Portugal)。除了六月十日是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之外,又遇上了兩個聖人日。整個月份,展覽、文學詩歌出版聚會等葡語活動多多。

2022年葡萄牙月海報與明信片

2022年葡萄牙月的廣告視覺由澳門平面設計師馬偉達(Victor Hugo Marreiros)出品。每年都不太一樣,從主視覺可觀察到今年葡語社群最關心的幾件大事:

口罩:瘟疫與除疫。葡語社群在澳門因疫封鎖滯留,多年「閉關」一地,已是百年未發生過的事情。

金錢樹:後方有兩棵澳門幣之樹,被封鎖線綑綁之下,葉已落盡。

烏克蘭國旗的黃藍色、白鴿、和平徽:持續關注烏俄戰爭,並表達反戰的姿態。

疫苗:手勢上表達接種疫苗的詩人賈梅士,拖著行李箱,出境或入境的兩種歧義。(今年澳門流失大量葡籍人士,六月來到之前,澳門終於開放葡籍教師入境,以遞補葡語文化教育缺失的情況。)

另外,六月正逢兩個聖人日,聖安東節(6月13日)和聖約翰節(6月24日),其中聖約翰日,即為澳門的「城市日」(Dia da Cidade de Macau),是1622年葡荷戰爭之日,荷蘭人戰敗,前往澎湖台南建設熱蘭遮城,至今年正好四百年。

葡國月的兒童文化與美術

整個葡國月活動,我首選參觀的部分,是這一個展覽——建築藝術(Arquitectarte)

策展人Marieta da Costa 是居住在澳門十多年的里斯本藝術家,幾年來澳門坊間認識到她的作品,多為她創作的珠寶、編織與工藝品,後來我才知道她同時是建築與室內設計師。

「所有孩子都是藝術家」——畢卡索

策展人Marieta da Costa 幾年來在澳門魯彌士幼稚園裡進行了兒童造形藝術與建築藝術的課程,帶了孩子們用許多奇異的回收的生活小物件創作,有時是戲偶、有時是空間與景觀設計。這個名為建築藝術(arquitectarte)的展覽,即為孩子們所創作。一入場,牆上就是畢卡索那句「所有孩子都是藝術家」。真正的「建築」作品,是另一面牆上的鄉村(A Aldeia)和城市(A Cidade)不同型態的「小房子」。

 當我以為還會看到其他建物造形作品時,各種可愛動物出沒在展場,我瞬間被刺蝟、牛隻、老鼠、駱駝、蝸牛、青蛙、變色龍、蜜蜂包圍。原來建築藝術的概念無限延伸,成為「藝術由兒童所建立」的巨大視野。許多造形出乎意料的動物朋友們,因為材料都是垂手可得的生活物料(可持續景觀技術與美術表現方法),看到它們都⋯⋯「不一樣了」,超越原有的造形功能,讓我重頭笑到尾⋯⋯

這個作品名稱是 「鳥」(Pássaros)。姿態與形態都不一樣,完全不同「品種」,感覺根本來自演化史不同的線嘛!

猜猜它是用什麼做的?

(答案:A.膠囊咖啡!/ B.塑膠湯匙!/ C.酒瓶蓋!)

回收物料創作如何少得了廁紙筒與瓶瓶罐罐?但它們可以變成的動物也太多種!有的完全超越了原物料的造形啊!

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落,是這個名為「昆蟲」(Insectos)的「標本」區。即使大家「宛然如生」,你就是知道它們是「標本」。好像隔了幾層去觀看這件事:「它們有著標本的形態?」「作為『被製作出來的動物』,牠們是否又死了一次?」各種哲學質問都在這些展示的細節之中。

展覽空間兼顧了兒童的視角,大人以為「無用的角落」,例如這條地線,許多蝸牛在此並行。對面地線,小老鼠在上頭跳舞,就像是哪裡挖了個老鼠洞一樣。鱷魚在水中,這些小刺蝟匍匐前進,我過高的視角差點壓到牠們。

整個展覽作品,全部來自不同孩子之手,好像看到創作者的臉在這些角色裡,每一位個性都大不同!

另一種「變形」——「現代」

在上一個展覽,策展人將各種生活器物變形,試圖與兒童進行「可持續景觀」實驗的,造形藝術的未來是什麼的詰問也不斷發生。同時間,「葡國月」的另一個空間「塔石玻璃屋」,展出的則是Cristina Vinhas的珠寶設計。Cristina Vinhas長年在葡人之家工藝學校開設珠寶設計課程,我曾經參與過她偶然開設的「池坊Ikebana」工作坊,見識到她的美感哲學與要求。

這位珠寶設計師,同時最為著名之處,是她在澳門製作葡萄牙傳統花絲珠寶(Filigrana Portuguesa),它是一種用極細的金銀絲線掐成的心形首飾 。

Cristina Vinhas在塔石玻璃屋展售的葡萄牙傳統花絲珠寶(Filigrana Portuguesa)

這次Cristina少選金屬,而是以琉璃設計當代珠寶與器皿,讓它們重新建構出大自然的各種景觀,如海洋、珊瑚、火焰、岩漿、地殼⋯⋯作為珠寶,它們都是極為脆弱與珍稀的,但是形象卻是人人可得的自然百態,魚隻、山川或河海,我們以為強壯而容易忽視的力量。

展覽的名是「變化」(Mudanca),從傳統帶有天主教意識的聖心造形珠寶「變化」成今天人們關心的自然形態——海洋,從金銀掐絲到琉璃絲,從脆弱的物料到呈現強壯⋯⋯

跑完這兩個創作背景、展覽對象與展覽內容截然不同的展場,我思考這些作品之間或許有著一種語言,無論在材質或形象上,都是令人感到意想不到的。創作,黑白、明暗、金屬與流體。回收物與偶、成人與兒童、城與鄉、生與死。戰爭與和平,封鎖與開放⋯⋯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去邊界的行動。

延伸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4 生活即博物:葡萄牙有書有美有生活的博物館(上)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0.8 帶本繪本遊澳門:當書與城市互相呼喊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 13:幾個有兒童身影的展覽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18 澳門繪本事件簿:生物大滅絕殺到了!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20 趣味有「偶」的繪本與兒童故事展

川井深一( 46篇 )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