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天最期待的事情,本來是足跡每年「童聚偶遇」的活動。它是規模小卻相當完整的兒童藝術節,往年,會有與繪本相關的展覽、延伸聚談,以及原創偶劇的演出。原創偶劇由一隻牛布偶擔綱主角,「牛牛」變大變小、上山下海,帶著大小讀者,進入各種動物與環境議題:塑膠海洋、動物圈養等。在「正常」時期,牛牛亦會巡迴台灣東部小學演出,上百場巡演,與許多小觀眾一起長大,今年亦有預定12月在台灣的學校及社區巡演。
今年進到的話題,是全球暖化與生物大滅絕,牛牛呀,原本會跟大家講一個關於四季的故事,啊,是冬天消失的⋯⋯一年三季?但我們無法知道了。在公演前,疫情突然殺到,「冬冬見面會」也因此取消。就像是劇名一樣,所有小觀眾進入「等待」的狀態,究竟我們以為的正常生活、一年四季,會否再次來到?
非常好看的圖稿與好讀的內容:https://somethingmoon.com/post/659911430405062656/disappearing
但幸運的是,在原定演出場地「後牛房實驗場」,「消失動物園」的展覽仍維持進行,唯入場人數受限、亦附上QR Code進行導覽。
整個場館由幾個展出部分組成:
1.動物足跡。
2.立體書:五種滅絕或瀕危動物,金頂夏威夷樹蝸牛、毛鳥蜜雀、紅毛猩猩、犀牛、鯊魚。
3.紙雕動物標本:十一種以滅絕動物,藍馬鈴、日本狼、阿拉斯加熊、高加索野牛、聖赫勒那蜻蜓、琉球銀斑黑鴿、巴勒斯坦油彩蛙、馬德拉大白鳳蝶、黑足雪貂、義大利雪兔、關島狐蝠。
4.紙雕城市裝置。
場地 #後牛房實驗場
前身為本地藝術空間「牛房倉庫」,現遷入社區,位於望德堂區和隆街15號,展出多為實驗性強烈的作品。
創作者是出過好幾本繪本的劇場工作人劉芷蕙,她常年於劇場設計與道具設計工作上為觀眾/讀者所知,創作的繪本主題,也常與之相關。而這次出產的繪本,也是用相近的方式進行,例如現場五本立體書,都是已滅絕或是有滅絕危機的動物。
展覽是創作人閱讀/生活/美感經驗的一種呈現,在過程中,我很容易將整個展場視為一本巨大的「書」,甚至去看它怎麼打破「書」可以說的東西。例如動物的足跡,因為在呈現上「失去的身體」,牠們的名字不為人知,而同時可以知道「人類知道的事情真的太少」。在同時,五本立體書就在眼前,這五種滅絕動物,又分別有其學名。
在「閱讀的過程」中,大小讀者會問「我們有機會再看到牠們嗎」,創作者於是給你「標本」,十一盒動物標本,一樣是已滅絕動物的「身影」。那是非常震憾的,一方面她用剪紙呈現了不可能觸碰的美(那畢竟是需要小心翼翼對待的紙藝形式,一碰就碎),一方面又讓牠們「變小」,放進標本盒裡,那麼近,卻是記憶。
那麼近,卻是記憶⋯⋯
我馬上聯想到的,是某年在十三行博物館遇到的雲豹標本,牠好小好小,卻被安上了奇異的眼睛,孩子們都以為那是假的,這故事,來自我個人的土地經驗。相應正在發生的本地事件,是近來開放給公眾的「澳門動物標本展示館」。八個主題展館,三種類型的棲地動物,牠們都是「本地」動物,城市曾經的住客,例如已經滅絕的穿山甲,還有住了大半輩子,形成市民集體記憶的亞洲黑熊標本(牠還有個名字叫Bobo/寶寶),標本館用牠的科普教育功能,去思考動物與環境生態的關係。展覽的人文哲學,走向「我」與「未來」的思考。
展覽動線的最後,我們一起回到了「城市」。一座紙雕的巨大城市,無人的城市⋯⋯
當城市是現代人類的棲地,如果這「棲地」,人類消失了,它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所有目前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一起看展覽的小孩,問到「最後一隻動物,牠們滅絕前,會想什麼呢?是什麼感覺呢?」我想起在疫情期間,和孩子讀《星尾獸探險隊》,草山萬兎給過答案,孩子後來寫過一首詩問自己:
「從前從前,
有個小孩。
小孩在畫畫,
他在一張紙上,
畫了許多小鳥,
和一個太陽。
因為畫得太累,
小孩睡著了。
他睡著,
做了個夢。
夢中他走進自己的畫中。
畫裡的小鳥,
突然不知什麼原因,
一隻一隻死掉。
小孩聽見一個聲音,
是太陽。
太陽說:
因為他們中了病毒。
孩子,你戴上口罩吧!
太陽伯伯也要戴好口罩了。
說完,太陽就把口罩戴了。
太陽做什麼事情都戴口罩,
日升,日落,太陽都戴好口罩。
但很不幸,過了14天,
太陽還是生病了,
他也死了。
這個世界,
剩下小孩一個人。
(他還要戴好口罩嗎?)
小孩從畫裡走出來,
他醒來。
醒來的時候,
小孩看到自己的畫。
裡面的太陽和小鳥,
他們都是死的。」
我不知道在疫情期間,做這樣的展覽,會有什麼樣的迴響。就像五月專欄中寫到的葡語國家與Covid-19攝影展裡的畫面,孩童染疫昏迷的眼淚、隻身一人在反獨裁紀念日遊行的老兵、原住民部落裡最後的倖存者⋯⋯它們與無疫生活的當下,與回返正常生活得渴望,看似格格不入。不過,「消失動物園」的確關心了孩子們此刻的質問,「現在」的生活、我們如何走向「未來」,孩子們要的答案,它或許就在這些提供多樣形式的閱讀內容與展演裡、在這許多轉圜的空間之中。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