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登上新星球探險號,我們即將出發!注意!發射倒數,最後10秒~10、9、8、7、6、5、4、3、2、1!發射!出發!探險之旅~」

才剛進入位在士林的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老派博粉佳穎就迫不及待衝到四樓,坐上探險號出發外太空冒險,這次的任務,是找到適合居住的另一個星球!隨著探險號慢慢啟程,短短10分鐘,不只看見太陽、水星、金星、火星、木星,閃過彗星,穿過小行星帶,還碰到外星人,與他們短暫交流,甚至遇到蟲洞,最後驚險無比地回到地球。
唉~果然要找到另一個宜居行星,不是這麼容易的事,因為生命形成的必須條件「水」,溫度太高會蒸發,過冷會結冰,行星若要保有大量的液態水,取決於與恆星的距離,以及恆星的溫度和輻射。到3樓的「適居區」互動裝置,透過調整「恆星質量」、「恆星距行星距離」、「恆星演化時期」,會發現原來地球的存在是多麼特別,只要太陽的溫度和大小、或與地球的距離產生變化,都可能改變適居條件,進而影響所有地球上的生命。

咦~你也很好奇,恆星的溫度是怎麼測量的嗎?
走到2樓「恆星的溫度」互動裝置,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圓圓的球體,按下啟動鍵,旋轉溫度轉軸,就會發現,當恆星呈現漂亮的水藍色時,溫度最高,隨著顏色逐漸轉變為紅色,溫度也越來越低。原來透過觀測恆星的顏色,就可以推算表面溫度,因為每一種顏色都有相對應的波長和輻射強度,科學家於是以此來推測恆星的溫度。

想要盡情認識八大行星,2樓是最棒的地方。
才一轉身,就看到大大的太陽剖面,最裡面的「太陽核心」,是引發核融合反應的地方,是太陽的能量來源;形象光芒四射的中間區域,是輻射層;而最外層是「對流層」,從側面觀察,可以看見一圈一圈的循環方向,藉此呈現太陽表面的能量對流機制。太陽的旁邊圍繞著八大行星,對比之下,地球真的好小好小。慢慢走到位在樓梯另一邊的空間,透過隨附在每顆行星的螢幕,能夠獲得更多詳細資訊,包含行星的命名、外觀、結構、與地球的距離,以及超級有趣的體重變換。特別提醒一定要站在指定位置上喔~這樣才可以正確量測你在地球的體重,並且換算成在其他星球的重量!
我在2樓還發現一件關於月亮的有趣知識。原來我們每天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面?!這是由於月球自轉和公轉的週期一樣。一起走進「日地月的運轉」展間,隨著太陽、地球與月亮的運轉,了解我們的生活節奏,從白天黑夜、四季更迭,到海水漲退,都與太陽和月亮有關。哇~大自然的豐富與美麗,真的離不開宇宙的陪伴。

最後來到1樓,回到地球這個美麗的家園,也是太空探險的起點。為了因應在外太空的微重力狀態,太空人必須在地球做好準備。陀螺椅的設計,就是要讓太空人適應因失重所帶來的無方向感,透過現場的陀螺椅,你也能體驗!

從外太空看到的地球,真的很美。
大片的海洋和漂浮空中的雲層,為我們反射了一部分危險的太陽輻射,剩下的被地球吸收之後,再次經由輻射釋出的能量,形成了宜居的地球溫度。正因為能量平衡,地球既能獲得太陽能,驅動氣候,又能不受過多的輻射傷害。隨著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越多,就越體認到地球的獨特,以及世界之大。
你以為看完展示場就結束了嗎?天文館還有宇宙劇場和立體劇場,想知道更多關於黑洞、極光、星象知識,或是太空探索,不妨為自己和夥伴安排一場精彩的影片欣賞,絕對不虛此行喔!
【博物館二三事|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成立於1996年的立冬(11月7日),全館除了位在四樓的宇宙探險設施,以及一到三樓的展示場,還包含宇宙劇場、立體劇場、望遠鏡觀測區,提供觀眾豐富的宇宙、天文與地球科學的相關知識,還能透過劇場認識星象、黑洞、極光,欣賞3D影片。展示場亦提供兒童區,服務所有想要認識宇宙知識的大小觀眾,是兼具休閒、娛樂與學習的精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