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三:李承寬
李承寬1914年生, 16歲前往德國, 1934年起跟隨德國表現主義建築師Hans Poelzig學習2年,大學畢業在夏...
【Live Forever專欄】活影像或在影像裡活著:用網路/攝影機表演的藝術
從約翰.伯格的觀看影像到Eva & Franco Mattes與阿馬利亞.烏爾曼的網路社交,「web」跟「cam」展演了...
【藝術收藏新趨勢】一個全新收藏世代的來臨
在疫情期間二級市場銷售狀況意外火熱。相關藝術市場報告中不約而同指出,這和疫情造成高資產階層無法參加實體展覽,只能透過線上...
你想成為庫洛魔法使還是一位策展人─庫洛展裡的驀然回首
先說結論,當然是成為庫洛魔法使呀!但是,有這種機會嗎?肯定沒有,既然沒有機會成為庫洛魔法使,就有機會成為策展人嗎?庫洛魔...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二:陳其寬
陳其寬1921年生於北京,小時候受私塾教育,大學就讀中央大學建築系,1948年赴美留學,並在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事務所工...
藝術村20歲成全行政園區都更,也請成全藝術在中央地帶呼吸交流的基因
介於臺北車站到華山之間的廊帶,這十多年來已演變過幾次開發意圖,7月5日由市政府文化局發函給藝術村營運部的公文,指示TAV...
鄭麗君與重建臺灣藝術史:無論傳承或反叛,都要對自己的歷史「有感」
臺灣藝術史的推廣近年成果逐漸浮現,民眾逐漸可以對臺灣前輩藝術家與其作品朗朗上口,而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即是...
關於疾病與疫苗的二三景
如何防治傳染病對人類歷史而言至為重要,天花、小兒麻痺等過去容易傳染的重症,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下逐步走向根治。從藝術表現中,...
「末日」之後:182artspace陳正杰談「Bouncing Art Show」以及臺南藝文觀察
臺南的藝文生態目前處在一個弔詭的情境:縱使城市內現有眾多大型的公共建設正在發生,但城市的新文化思考卻呈現停滯的狀態,前衛...
【典藏建築誠懇】臺南公共建設的自然生態與歷史對話考驗
即將於2024年邁向建城400年的府城,更在悠久綿長的城市發展歷程中,孕育了各式充滿文化底蘊的建築樣式。近年在臺南則愈發...
文章導覽
1
...
50
51
52
53
54
55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